佛眼观人生:可贵的人生

当生命充分发挥出光明、纯洁、高尚、真诚时,它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当生命充分发挥出黑暗、龌龊、卑鄙、虚伪时,它又是一种痛苦的煎熬。有时,影响一个人幸福的,并不是物质的贫乏与丰裕,而是一个人的心境。如果常用以前的东西来衡量现在,纠缠于后悔和遗憾的旧事中,痛苦必然会占据你的整个心灵。回过头来思绪过去,丈量现在,突然明白,生命就是这样,它的很多的不确定,却是在确定范围内的变化,过去无法改变,未来不好预测,能把握的只有现在。

因此,佛曰:“世间最珍贵的莫过于正拥有。”

在佛教看来,所有的众生,无一不在六道中轮回,即在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中循环往复。如果堕落畜生道、地狱道那又是何等的痛苦。所以佛陀要我们珍惜人身,把握人生,因为“人身难得”,一失人身万劫难。

虽然人身难得,但生命却也最为脆弱,也最容易失去,随时随地都有危险。人的生命是无常的,死期是不定的,什么时候死,用什么方式来死,在什么地方死,谁也确定不了。尤其是我们共同经历的汶川大地震,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生命的伟大,也深刻地明白了生命的渺小与脆弱。人的生命就在呼吸之间,这口气呼出去了,不吸了,就死了;吸进来了,不呼了,就死了。因此佛教常说“人命在呼吸间”。

因此,对每一个众生而言,最宝贵的是自己的生命,因为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永远无法挽回。生命的脆弱,注定了我们永远不会有从头再来的机会,因此,我们要善待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命。如果你杀了他,他最恼恨,冤仇结得最深,所以说杀业最重,每一个众生最珍贵的还是自己的生命,如果你救了他,他最感激,福善积得最深,所以佛说“放生第一”。放生是救命的行为,所以功德至大,非其他小善所能比拟!

作为娑婆世界的人们,其寿命无定,灾难很多,我们的寿命如同大风中的水泡一样,马上就会破灭,生命犹如风中的油灯,很短的时间内便会熄灭。佛经云:“人命在呼吸间”,刚才还在一呼一吸,仍然停留于今世,但是呼吸一停,就马上到后世去了,所以人们在熟睡中未死,清晨仍能起床,应该要怀揣一颗感恩之心。

纵然人身难得,但比获得人身更为殊胜的是佛法。在六道中唯有人才有机会闻听佛陀的教诲,这是无比稀有之事,众生由于无名烦恼和贪爱习性的浸染,不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贪着物质的满足、贪恋情欲的享受而失去了最为可贵的快乐。

因此,佛陀教导我们要亲近善知识,学习佛法,因为只有听闻、熏修佛法,人们才能增长智慧,离苦得乐,获得身心的解脱,达到永远的快乐。学佛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工程。通过学习佛法,改变我们的生命,让生命从缺陷走向圆满,从烦恼痛苦走向解脱自在,终至生命得到彻底的改善。

诸佛世尊要我们珍惜人身,除了要珍惜这个色身外,更要我们利用这个色身好好地从事自利而利他的事业,咸令一切有情众生得大安乐自在。因此,要积极发扬进取的入世情怀,为创造人类的极乐净土,为他人、社会、国家有所贡献,这才是有价值的人生。诚如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所言: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禅修 感受身心合一的经行

在前去泰国乌汶之前,我已经对这个美丽的东南亚国家有过多次的亲密接触,榴莲、香米、芒果、菠萝这些美味的热带水果,以及名气颇大的泰式香薰、按摩和各式精美的泰国手工艺品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这一次吸引我的,却是佛国里吹来的清凉之风,在那片静谧的森林里,被忙碌的工作和生活搞得疲惫不堪的我,得以与大自然共生息,一场短期禅修之旅,让我获得了更加饱满、丰润的生命质量,并重新找回了自己。

找回失落的平静之心

如果心生病了,就来这里。问问自已,你的心生病了吗?

作为一个佛教国家,禅修是泰国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平常自然的生活方式。据说,泰国的成年男子一生中都必须出家一次,否则就被会视为不够成熟,连老婆都可能找不到。于是,在这里,佛教信仰与现代文明水乳交融,城市住民与森林隐士和谐共处,轻易便能做到“穿梭过去和未来,心灵游走尘世外。”

在有过短期禅修经历的朋友力荐下,我选择了泰国最东端蒙河下游北岸的小城乌汶,既因为这里每天都会迎来泰国的第一缕阳光,也因为在它的近郊,就是有名的“巴蓬”原始森林和著名的巴蓬寺,每年都有众多不堪被生活压力折磨的人来此,试图找回他们失落的平静之心。

如今,来此寻道的人群里多了一个来自天府之国的我。从成都坐飞机直达曼谷后,换乘到乌汶的火车,一路上,欣赏着美丽的泰国田园风光,我对即将到来的短期禅修生活充满期待,又有些忐忑,恍惚间,朋友的一番话再次响起:“不要对它有太多的期望,也同样不要轻视这一段时光。这是一种生活方式,你可以喜欢,也可以不喜欢。这就好像病人来到医院一样自然,如果心生病了,就来这里。问问自己,你的心生病了吗?”瞬间,我放下了顾虑,这真的是如人饮水之事,自然就好。

简单才是生活的主旋律

单纯可以让人保持正念,回到当下,那个焦虑、烦躁、紧张的“自我”消失了,一同消失的,还有那些诸如失眠、抑郁、强迫症等诸多现代都市病。

“森林里长出的一棵菩提树,枝丰叶茂”一一这便是我对巴蓬寺的最初也最深切的印象,这里果真如一所隐藏在森林里的心灵疗养院,接纳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刚换上橙色的僧袍,我就被高达两百余之多的戒律吓着了,这简直就像是一道道枷锁嘛。但和先前的修行者们交谈后,我才明白先前的想法多么肤浅,这里是既多元又单纯的,诸多的戒律不过是让修行者们先行收敛,简单的生活才是此地的主旋律。是的,单纯可以让人保持正念,回到当下,繁复的戒律则不时提醒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当然,到了后期,一切都顺其自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说,只要不触犯戒律,修行者可以一直在这里呆下去,被戒律困扰的,注定不是此间的常住客。原来,修行,自我到达的那一刻起,已然开始。

禅修开启认识智慧:提得起方能放得下

经过几天禅修,大家应感到自然安定,不会太浮躁。一般有五六天的禅修基础,心就慢慢开始回收,不会太散乱,应能比较平静、安宁。平时总睁着眼东张西望,总向外看,这个习惯一般经过几天的调节便开始改变:心安宁,目光便开始回收,习惯于沿鼻梁向下看。打坐时,眼睛便不会像以前一样翻来翻去,不会双目垂帘时,眼睛还眨来眨去,一定要睁着眼睛四处张望。

如果眼睛还收不住,可以想:为何打坐时眼光怎样都收不住,但晚上睡觉时,才一分钟目光就收了?只要躺下,眼光自然便收回,眼皮也不会跳来跳去,不会闭不住,也不会放不下眼帘。为什么一打坐眼睛就不老实,一睡觉眼睛就老实?对比之下可能会得出一些经验。因此,身心放下、目光和心不外缘是件简单的事情,一点都不麻烦,只要“放下”。睡觉时眼光能那么快回收也很简单,就是“放下”。只要一放下,眼睛就不累了,不会跳,很容易收回。

“放下”的功夫是一切功夫之母,一切功夫之源。没有“放下”的功夫作基础,其他的用功都很难。用何宗派、用何法门倒无关紧要,只要能用得好,用得习惯,禅修营欢迎任何法门。但之前的基础一定要有——要能放下。

功夫用到放下,什么都不会计较。不会某件事一发生,这边立刻有反应。放下的功夫真用得好,一切都不会管。身体舒服不舒服也不管,心乱不乱也不管,烦不烦恼、快不快乐也彻底不管了。这是用功的基础。

来果禅师经常提倡用功要放下。如果用功久了,上火、心不安、散乱,出现这些参禅的问题,那肯定就是放下——放下功夫,回去睡一觉,或休息休息,习惯用的功夫不用了,调整几支香也就好了。放下很关键。

过去有则公案:有位老太太到师父那请教如何用功修行。师父说:“要用功,最重要的是放下。你就参一个死话头——‘随他去’。”回家后,她行住坐卧就是“随他去”。

用功不久,邻家房子着火了。大家都很紧张:“快跑啊!一会儿火就烧过来了!”“随他去!”老太太答道。

没过不久,到了腊月三十。家家户户都办年货,准备过年的食物。老太太家炸油条,搓好面向锅里一放,“扑哧”一声,老太太开悟了。老人开悟后便跑到外面,抱了块大鹅卵石,往满是油的锅里“噗通”一下扔下去,把锅砸穿了,油溅得四处都是。她得了见地,去师父那,师父印可道:“你已经可以了,‘随他去’的功夫已经用好了。”

没盘腿,那便担当起来;盘起腿打坐,便要“随他去”。平时是“放不下就提起”,现在用的功夫是“提不起就放下”。无论功夫好坏,之前有个放下的功夫,后面都好用。即便功夫用不好,也来个放下,提不起就放下,这就容易上路。

禅修应该注意什么 如何理解自性是佛

通常凡是有心或有兴趣于禅修的人,比较不容易有宗教层次的信仰心,因为信仰本身是属于感性,而禅修的人,多重视自己的修行,希望从修行中得到身心感应,得到禅修的经验,因此很不容易接受宗教层次的信仰,其实这是绝对错误的事。

很多人都以为,禅修要全靠自己,属于“自力”,念佛的人则全靠“他力”,这两个观念都不正确。其实禅修也需要靠“他力”,念佛也需要有“自力”。一个禅修的人,不太可能完全凭自己的力量就能够完成。不论在印度、中国或在西藏,修行禅定的人还是需要老师、护法神及诸佛菩萨的护持。因此在中国禅宗寺院也供奉天龙八部、诸大天王等的护法神像。

古德常勉励禅修的人要把“色身交予常住,性命付予龙天”,所谓色身,就是我们的身体,当在打坐用功的时候,不管自己的身体,自然有道场的执事来照顾,依道场的生活轨范来调摄。而且如果要想修行修得好,还需要有护法龙天的护持,没有护法龙天的护持,可能就会在身心方面有障碍出现,形成魔障。所以禅修而不相信在自力之外,还有佛菩萨及护法神的力量,那就不能够算是佛法的修行。

另外,修行禅法的人必须要相信,除了用功打坐之外,也需要积功、累德;如果仅仅是自己打坐,就想得解脱或大彻大悟,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一种障碍,不能使我们真得解脱。因为自私鬼怎么可能开悟呢?所以禅宗也讲修布施行、修忏悔行;如果没有为众生利益设想的心,没有真正为他人奉献的心,没有奉献的供养、布施行为,修行要想成功,是相当困难的。

过去禅宗的丛林里,许多禅师们在没有开悟之前,都是为道场、为师父做种种的劳力工作,称为“行单”。包括在厨房里挑水、砍柴、煮饭、种菜,或者维护道场的环境整洁清理、维修等工作。

所以传统寺院中设有四十八项执事,是由出家修行的人来担任的,僧众只有在禅七之中不担任比较复杂分心的工作,其他的时间,都会有长期执事的工作。因此,法鼓山的禅七中,也鼓励禅众要做一些坡事工作的。

禅宗丛林,同时主张要把多余的钱财衣物,布施给需要的人,自己留下的仅是最简单的随身衣物。在过去,所谓的“禅和子”,衣单少到只有“两斤半”,因为他们将得到的东西,都布施出去了。

由此可知,一名禅修者应该要有供养心、布施心,要能舍掉自己身边的长物,送给需要的人。

处处可修行 家庭即是道场

劝人念佛修行,固为第一功德。然下而妻子兄弟,上而父母祖妣,皆当劝之。倘不能于家庭委曲方便,令吾亲属,同得不思议即生了脱之益。便为捨本逐末,利疏而不计利亲。其可乎哉没。

不必另择一所,即家庭便是道场。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亲戚,尽作法眷。自行化他,口劝身率,使其同归净域,尽出苦轮。可谓戴发高僧,居家佛子矣。

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圣罔念而作狂,狂克念而成圣。有何难易之可论于其间哉。予谓谢友,为学莫善此际。有父母可以尽孝,有兄弟可以尽弟,有儿女可以教训,有诗书可以取法,正合夫子居家为政之道。此时不学,真是时过难学矣。

纵令文章盖世,官居一品,终是一穷微极妙之艺人,非适时力学之儒士也。因闻佛语,遂持长斋,可知宿因深厚。废弃前功,意欲出家,可知道眼昏朦。如来说法,恒顺众生。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外尽人伦,内消情虑,使复本有真心,是名为佛弟子,岂在两根头发上论也。况贵乡僻居深山,知法者少。

高明者以语言不通之故,皆不至其地。仗此好心,竭力学道。孝弟修而闾里感化。斋戒立而杀盗潜消。研究净土经论,则知出苦之要道。受持安士全书,则知淑世之良谟。以净土法门谕亲,以净土法门教子,及诸亲识。正以生死事大,深宜痛恤我后。不必另择一所,即家庭便是道场。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亲戚,尽作法眷。自行化他,口劝身率,使其同归净域,尽出苦轮。可谓戴发高僧,居家佛子矣。

学佛知津:什么是佛教的伦理学?

我们既已知道,伦理学是研究人类的责任或义务的科学,那么,衡之于佛教的整个内容及其全部精神,无非是为了伦理学的配置而作的设施。全部教理的开展,乃系理论的伦理学;一切教仪的遵行,乃系实践的伦理学。

理论方面,固然浩瀚博大,若以综合介绍,不出无常无我。实践方面,固有八万四千法门之说,若予归纳来说,也不出戒定慧的三无漏学。

现在先谈理论方面的:

佛陀成道后,最初说法度人,即是说的无常、无我。因为众生之有苦恼,根源在于有生有死,有生有死的根源,在于迷失了本具的佛性,误将无常的万物现象当做恒常不变的,误将非我的内外事物当做是我及我所有的。因为误认万象是恒常不变,所以生起依赖心;因为误认内外事物是我及我之所有,所以生起执着心。有了依赖心和执着心,便会引起贪、瞋、痴等种种的烦恼心。比如对于可欲的事物,常希望得到它,得到之后,仍嫌太少,又恐怕已得的少许,也会失去;对于不可欲的事物,不希望得到它,得到之后,虽然不多,已够烦恼,何况唯恐将会来得更多。像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便是由于有一个常有之我的观念而来。

有了患得患失的心,人便生活在烦恼苦痛之中了。而且继续制造出永无了期的更多的烦恼之果与痛苦之因。首先将他人与我对立起来,再将自我用烦恼与苦痛,筑起一个生死的牢狱,把我关进了生死的牢狱。

事实上,真所谓“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若能细加考察,一切现象,无非因缘的假合而暂有。一切现象的价值之中,也根本不可能有一个恒常不变的自我。一切现象的存在,是由于各种因素或关系的配合及分散。关系配合时,产生暂有的现象;关系变更时,现象即随着变动;关系分散时,现象即归于消失。我们举一个例子:像我圣严身上穿的这件长衫,它原来是没有的,当我们人类需要它的时候,人们即利用棉花,纺成纱,织成布,染上色,裁剪缝纫,即出现了这件长衫。我人需要长衫,是长衫出现的主因。利用棉花、纺纱、织布、染色、裁缝,是长衫出现的助缘。如果愿意分析这件长衫的话,那么,除了它的主因和助缘的聚集,就没有长衫这样东西可见了。再进一步看,我这件长衫完成之后,是不是就能永远存在于世呢?这又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我穿着它的时候,它就开始旧了,多穿一次便更旧一次,穿上几年,它就被我穿得破旧不堪而不能再穿了;纵然我不穿它,做好之后就藏在箱底,可是,过了几十年后,它也会渐渐地毁败。因此,据科学家的实验,若用精微的仪器观察一切现象,无一不在刹那刹那的生灭变化着它们各自的组织关系。

星云法语:做人的四句偈

俗云:“做人难,人难做,难做人。”一点也不假。不过,如果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并且如是奉行,似乎也并不难。以下我提出做人的四句偈提供参考:

一、信心进步道业增:我们平常要长养自己的信心,要对自己有信心,对社会有信心,对国家有信心,对宗教有信心。无论做人、处事,或对事业都要有信心,有信心才有力量,才能进步,我们的道业、事业、学业才能持续增长。

二、贪嗔净化学业成:做人最大的缺点是,人有贪欲、有嗔恨,这个贪嗔烦恼在我们的心里鼓动,使我们常常无法将人做好。因此,最要紧的是净化心里的贪嗔烦恼。就如衣服脏了要洗一洗,身体脏了要洗一洗,甚至于家庭中的家具、环境脏了都要洗一洗,等一切干净、净化了,才会觉得舒服。所以贪嗔净化学业成,心灵净化了,所学、所做、所修也都能有所成就。

三、做人圆融怨尤少:做人要圆融,不要偏激。所谓偏激就是偏于中道的两边,有的人不喜欢吃亏,有的人喜欢找苦吃,这两者都不对。圆融一点,怨尤就少一点,待人少怨尤,为人不怨天恨地,做人就会圆满一些。

四、口常赞叹福德全:说话要说赞叹的话,有时候,一件好事由于自己发言不慎重,对方误会了,使好事变成坏事。有时看似艰难的事,由于懂得赞美,对方一高兴,事情反而容易成功,所以口里赞叹出妙香,就会福德全。

做人的四句偈是:

信心进步道业增。

贪嗔净化学业成。

做人圆融怨尤少。

口常赞叹福德全

星云法语:如何圆满人生

每逢过年期间,最常见到一般人家门口贴着一副春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春满乾坤”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要用什么来圆满自己呢?圆满人生的方法有四点:

一、满口的好话:人与人来往相处,必须靠语言来沟通,假如我们每天见到人都能满口的好话,经常把“你好”、“你早”、“谢谢你”、“对不起”挂在嘴边,必能获得许多的友谊。就像我们到美国观光,看到美国人彼此见面,不管认识不认识,一见面就说:“哈罗!”“你好吗?”对方听了自然也很欢喜。所以,人与人之间如果能够“相逢说好话”,必能和谐无纷争。

二、满手的好事:每个人天生有一双手,手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手是给我们做好事用的。比方说:我是个读书人,我把书读好,把字写好;我是个音乐家,我把琴弹好;我是个画家,我把画画好;我是个家庭主妇,我把菜煮好;我是个公务员,我把事办好。能够做好本分的事而有益于大众,这就是好事,千万不要像强盗小偷,把手用来为非作歹,最后才来感叹自己“满手的血腥”,徒然后悔莫及。所以我们要满手的好事,才能圆满人生。

三、满面的微笑:世界上最美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微笑。一个微笑,比什么色彩都要好看,如果人和人见面,都能脸带微笑,这个世界必然多彩多姿,必能令人时时沐浴在春风里。

四、满心的欢喜:世间上最宝贵的,不是金钱,不是名位,而是满心的欢喜。不仅自己内心有无限的欢喜,还能把欢喜散播给别人,能够让欢喜布满人间,这才是最圆满的人生。

所以,如何圆满人生呢?

满口的好话。

满手的好事。

满面的微笑。

满心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