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福建省最南端,与台湾、厦门隔海相望,是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居地,三分之一的台胞祖籍漳州,旅居海外的华侨、港澳同胞有80多万人。漳州历史悠久,人文独特,是闽南文化的代表之一,土楼建筑风貌更是世界仅有。1300多年的文化积淀、依山傍海的地理位置、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赋予了漳州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民俗史迹、滨海风光、花果生态、温泉养生、祖地文化五大资源各具特色。
东山景观众多,人文深厚,海洋文化丰盈。明代起即有“内八景、外八景、海天八景”,至清代又有“铜山十八景”之说。历代将相名贤频至铜山视海观风,并留下许多诗文咏赞,造化钟灵秀,胜景遍铜陵。
南靖,世界文化遗产地,以土楼数量众多、造型奇特、历史悠久、保存完整闻名于世。来到南靖,不但可以探寻大鱼海棠里的绝美土楼,还能去到各式古镇村落体验别样的浪漫。
漳浦,漳州市南部沿海县,建县于唐垂拱二年(686),明以后素有“金漳浦”美誉。作为千年古县,漳浦有着众多历史文化景观,也坐拥着令人惊叹的滨海美景。东南花都、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六鳌翡翠湾滨海度假区、天福茶博物院、天福石雕园“花城漳浦”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纷至沓来。
风动石是东山岛标志性景观,与地面接触面仅几寸见方,人站在下面有一种“风吹一石万钧动”的惊险感觉,叹为天下奇观,故名“风动石”;又以奇、险、伟被载入《中国地理之最》等辞书,被誉为“天下第一奇石”。
关帝庙,是国内罕见的融建筑、石雕、剪瓷雕、木刻等民间艺术于一炉的古建筑珍品,是台湾众多关帝庙的祖庙,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香火传至台湾,庙内有一块清同治九年(1870年)刻的碑石,上载台湾安平、沪尾、鹿港、澎湖等地军、政、商、渔等各界人士40多人捐资修建武庙的名单和金额。台湾现有的192座关帝庙,与东山关帝庙建筑风格大同小异,许多也挂着黄道周写的楹联。
位于东山县铜陵镇,海湾呈月牙形,海滩正对浩瀚的台湾海峡,海水清澈,无污染,是游泳戏浪、玩海听涛、水上运动的最好场所。在这里,游客可乘坐游艇、摩托艇、香蕉船等,尽享水上运动的紧张刺激;在红珊瑚潜水俱乐部,尽情观赏神奇的天然海底世界;在林带边缘的烧烤区,亲自动手烧烤美味的海鲜;在沙滩上支起帐篷,枕浪听涛,入梦海景。
南靖土楼产生于宋代,是迁徙至当地的居民所建群居建筑。土楼多为圆形或方形,建筑之庞大,堪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保存至今的土楼大约200-700年之久,却依旧不惧风雨,坚固如初。其中田螺坑土楼群为南靖土楼之最,俗称“四菜一汤”,由4座圆形和1座方形组成的土楼群,俯瞰起来很像摆在餐桌上的四菜一汤,故因此得名。
云水谣,原名长教村,位于漳州市南靖县境内,山川秀美、人文丰富。村中幽长古道、百年老榕、潺潺流水、神奇土楼,还有那灵山碧水,无不给人以超然的感觉。 2005年底,由张克辉以自己和几位台胞的生活阅历为原型创作改编的电影《云水谣》,在此拍摄取景。
塔下,这座寂静的小村庄,坐落在两山环抱的峡谷间,山中古木参天、茶园翠绿;村里溪水蜿蜒、竹影婆娑、炊烟袅袅;围裙楼、吊角楼、德远堂、石龙旗杆、小桥流水、土楼人家,把塔下村装点得分外妖娆。小溪旁的家庭旅馆是体验山中水乡意境的最佳驿站。
六鳌的海景,号称是闽南海景中的翘楚,其中,又以翡翠湾为最。翠湾滨海度假区集酒店、餐饮、会议、露天咖啡酒廊、海边娱乐设施为一体,还有神兽“草泥马”。他们对外的宣传口号是:中国的弗罗里达海岸,大陆架最美的沙滩,户外休闲度假、商务旅游会议的天堂。
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是一处典型的第三纪火山地质公园。这里散落着1700万年前海底火山喷发后留下的遗迹和后期风化侵蚀的地形地貌景观,有“海上兵马俑”之誉。其中林进屿拥有世界罕见的火山喷气口群;南碇岛约140万根巨型石柱,展现在20至50米高的海岛崖壁上,宛如一排黛丝环岛垂入海中,美不胜收。景区衬托在蓝天、碧海、沙滩、绿林之中,与火山地学景观融为一体,成为回归大自然的综合旅游区。
天福石雕园,以各种石雕,壁雕,影雕为主,并有特色茶艺欣赏,各种名茶品尝。 园区有问天石、宋帝殿、四季景观、闽台民俗馆、石雕园1—4区、葛洪纪念馆、皮定均将军纪念园等景观。
三平寺位于漳州市平和县文峰乡三坪村,始建于公元845年,寺内供奉三平寺开山始祖杨义中高僧,唐宣宗赐号“广济大师”,是闽南著名的佛教古刹,影响遍及闽南和港澳台及东南亚等地。三平寺主体依山而筑,由低而高,有山门、大雄宝殿、祖殿、钟鼓二楼等建筑,结构严谨独特,至今仍香火鼎盛。
“世界文学大师”林语堂故居位于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旧教堂,现为一座两间古朴雅致的平房。林语堂的文章写到坂仔的文字达上万字之多:“我是漳州府平和县人”、“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得力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坂仔的自然风光、文化传统、童年纯真的梦、家乡难忘的情,都浸透到林语堂文化修养的深处,影响他的作品风格,形成了他幽默灵动、平和闲适的精神境界。
漳州的宗祠家庙遍及全市各区县,是台湾众多姓氏的重要祖籍地:连氏祖地,江氏祖地,谢氏祖地,吕氏祖地,雾峰林家祖地;阿里山忠王吴凤宗祠, “开兰始祖”吴沙祠堂,台北市板桥“林家花园”创建人林国华之父所建立的林氏义庄,蓝氏三杰设立的蓝氏宗祠种玉堂、蓝廷珍府……同宗同源,一脉相承,越来越多的台湾宗亲回到漳州探亲。
台湾的歌仔戏出生于漳州的芗剧,锦歌和民歌民谣,表演语言也是漳州的闽南语。它起源于漳州锦歌,流行于闽南,明末清初郑成功率部收复台湾后,随着移民的播迁流行于台湾。歌仔戏的表演艺术属于歌剧型式,最大特色在其唱腔与音乐,其发声方法使用“本嗓”,唱词则为闽南语白话,亲切自然且通俗易解;戏码、角色、服装、道具及舞台陈设等与传统戏曲的大致相同。
布袋木偶戏又称布袋戏、手袋傀儡戏、掌中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用布偶来表演地方戏剧的剧种,源于漳州,主要在闽南、潮汕及台湾等地区流传。正因为早期此类型演出的戏偶偶身极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了布袋戏之通称,有强烈的地方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中国乡土艺术的瑰宝。
源于锦歌,表演语言也是漳州的闽南语,流行于闽南,明末清初郑成功率部收复台湾后,随着移民的播迁流行于台湾称为歌仔戏。其表演艺术属于歌剧型式,最大特色在其唱腔与音乐,其发声方法使用“本嗓”,唱词则为闽南语白话,亲切自然且通俗易解;戏码、角色、服装、道具及舞台陈设等与传统戏曲的大致相同。
歌册是东山岛盛行的一种不需道具,有故事情节的说唱文学,几乎都以媪妇、姑娘为演唱对象,她们唱腔流畅,押韵协调,词汇丰富,或独自清唱、或围聚合唱、或登台演唱,被称作“世界上最长的歌”。歌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不像评弹、说书等说唱艺术需要二胡、三弦和鼓乐伴奏,乡土气息十分浓郁。
传说在公元1661年时,荷兰占领台南,郑成功从鹿耳门率兵攻入,意欲收复失土,郑军势如破竹大败荷军,荷军在一怒之下,把米粮全都藏匿起来,郑军在缺粮之余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将台湾特产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饼吃,想不到竟流传后世,成了风靡全省的小吃。同时,在中国大陆也有类似的吃法。对于蚵仔煎的缘起传闻则有不同说法。
猫仔粥是福建漳州地区的一种名小吃,以诏安县最著名。猫仔粥一般现吃现做,先用小锅把鱼汤煮沸,再将米饭及客人选择的各种原料盛入,滚开片刻起锅,加上适量的调料、油条;再洒点儿芜荽、葱、蒜末即成。排挡边简易的餐桌上有胡椒粉,醋,蒜蓉酱,客人可以自由选择。
漳州人的好吃体现在街上24小时都有得吃。生烫就是典型的例子,它既可以做早餐,也可以当宵夜。白天营业和晚上营业的店面大概五五开,还有一些店家完全不休息。半夜三点钟时店里依旧是人声鼎沸大排长龙。生烫的烫料种类繁多:海鲜、蔬菜、肉类、枸杞叶等等,用清汤焯熟,加入调料,配上面线即成绝味美食。
漳州的卤面,据说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而且久负盛名,用肉丝、笋丝、蛋丝、香菇、鱿鱼、虾干、黄花菜等做配料制成卤料。进餐时,在面条上放些韭菜、豆芽、浇上卤料,再配上胡椒粉、油炸蒜丁、油炸扁鱼丝、香菜等佐料。味道丰富,建议趁热享用。
粿条,广东人称“粉”,客家人叫“粄”,是用大米磨浆蒸制的薄片,可炒可煮可捞可拌,但以炒的最香,是风行于闽南一带的大众化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