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新华路211弄、329弄,这是两条组成“U”字形的,互相连通的弄堂。七十多年前,这里住着许多国家的外侨,故名“外国弄堂”,拥有数十幢风格各异的花园住宅,式样有英国、美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等,可以说就是一个万国住宅的博览。长期以来,这里有个说法,弄口入内十步为“分贝临界线”,过了这条线,任外面路上再喧嚣,你也会完全沉浸于一片安静的绿色中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匈牙利现代主义建筑师邬达克拉地斯拉夫在上海设计了一生中最杰出的大部分作品——大光明电影院、国际饭店、绿屋,并且因为它们而在上海红极一时。而他最得意的作品,则是这幢“蛋糕房子”,新华路329弄36号——上海少有的二层圆形花园别墅,因为形似蛋糕而得名,拥有蓝色的屋顶,宛如童话中的房屋。或许是因为太留恋自己的作品,邬达克设计完这幢房子之后,把自己的家搬到了两百米外的番禺路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华路211弄2号。“呼啸山庄”这个外号是弄口阿姨随口起的,却颇为精到地点出了这幢英国乡村式别墅的最大特点——哥特样式。尖尖的屋顶,灰蒙蒙的外观,仿佛一座充满了谜团的荒凉山庄。这幢房子建造于1925年,曾是英国传教士李佳白的住宅,据了解,这也是新华路上最老的保存完好的洋房。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华路329弄32号乙,上海外国风格的建筑数不胜数,但具有地道北欧风情的房子却并不多,这幢曾做过瑞典公使馆的房子,可谓最纯正的瑞典风格。据说解放前此建筑曾转让卖给盛宣怀家族,至今盛家尚有后裔居住在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华路231号,1932年由著名的荣氏家族购地建造,系具有意大利风格的英国乡村别墅,板瓦陡坡屋面有四坡顶老虎窗,南面挑出敞廊,墙体用白色砂浆粉刷,东侧进门门斗由木构架搭成,构架间用泰山面砖贴成席纹墙面,其他外墙面为红砖清水勾缝或泰山面砖贴面。在铸铁水斗上铸有梅花图案和1932年字样。这幢花园住宅是中国近代大实业家荣德生作为荣毅仁的姐妹荣漱仁的陪嫁之宅,后由荣家捐献给国家。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华路200号,这是鼎鼎大名的陈果夫当年的住宅,典型的中西合璧风格建筑。西式建筑的格局上,充满了中国宫殿式的风味。重檐大屋顶,屋面覆盖着红色琉璃筒瓦,灰白墙壁,沉稳而庄重。曾是王孙贵胄出入的场所,而现在则是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的所在地,里面由于还有一家漫画杂志,常见小朋友出出入入,外墙上还有一家马可波罗咖啡馆,是新华路上晒太阳的首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华路593弄,这属于早期的“高档内销楼盘”,1933年,由我国第一代建筑师奚福泉设计,由房地产商吴其达投资,在此修建二层砖木结构花园洋房20幢。机制红平瓦屋面,现代建筑样式,阳台为钢制栏杆,建筑造型美观,颇有特色。每幢小楼都有汽车间,每户东面都有花园。进弄右侧曾有一小花园,园内有2米见方水池,池中设有喷泉,水池周边都植梅花,寓意梅泉,亦是别墅的名称,此小花园在文革中被破坏。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