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业社会时期,台湾人多以种植稻米维生,台湾客家人亦复如此。稻米的丰收象征着生活的安定和对未来的希望,因此每在丰收时期,台湾客家人特别感恩珍惜。台湾客家米食文化即是在这样的态度上发展起来,并与客家人的生活、礼俗及信仰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除了单纯的白米饭外,台湾客家人还善以米为原料作成各式「粄」类食品,例如「萝卜粄」、「芋头粄」、「粄条」、「水粄」、「九层粄」、「粄圆(汤圆)」等,除了耐饱易保存,也方便携带食用;如遇上年节庆典、敬祖祭神的场合,家家户户更会制作出口味丰富、色彩缤纷的米制点心,如「糯饭(甜米糕)」、「咸米糕」、「粢粑」等以做为供品之用,或与亲戚朋友分享食用。
丰富多样的的各式粄类及点心代代相传,不仅丰富了农家生活,也让台湾客家米食文化如万花筒般充满生动的色彩。
|
粄条是客家食物的代表,北部客家庄称为「粄条」,南部客家聚落则称为「面帕粄」。面帕在客家语的解释是面巾,即毛巾。因刚开始制作时,会将米浆倒入方形浅盘器皿内,平铺均匀再蒸熟,取出犹如洁白方巾,故称面帕粄,切成细长条形是为粄条。传统吃法可煮汤粄条、酱拌干粄条或加配料炒烩粄条,这些年来也流行起粄条寿司,即将粄条摊开,中间放入配料,再如做寿司般地卷起即可食用。
客家人制作「新丁粄」源自于农业社会重视「出丁」的风俗。客庄的家庭为庆祝家中新添男丁,通常在元宵节时,会以糯米做成「红粄」当祭品,拿到庄头伯公祠叩谢伯公(土地公)添丁赐福,并祈求祖先和神明保佑新生儿平安长大,故称「新丁粄」。因红粄所采用的图像,以象征长寿幸福的龟甲为花纹,又称「红龟粿」。新丁粄在祭拜后就拿回家分发给邻里,分享添新丁的喜悦。选在元宵节举办是为了延续新春的年节欢乐气氛,让在外地工作的乡亲能回乡返家团聚,并趁此机会向家乡邻里报喜。
客家人每逢节庆必备的美食,若是家里有婚丧喜庆、做大生日及祈福还神时都会打粢粑,打粢粑让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制造生活的乐趣。粢粑是用糯米磨浆成粄脆蒸熟,以前的方法是用竹棍搅拌至黏稠凝结或以杵臼大力槌击增加黏度,称为「打粢粑」。热腾腾的粢粑以筷子夹剪成小块,沾上由糖、芝麻、花生粉混合成的沾料来食用最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