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On the road 进行时
文|lois
摄影|程思远

 
踏青过清明
                晴天丽日正当时
 

写下“清明”二字,便觉有藤蔓从心底生出,有垂柳在暖风中轻摆,有一枝花自烟雨深处斜逸而出,还有那骑在牛背上悠悠然的牧童,脉脉春水中摇尾的红鲤鱼,迷蒙春雨中挑起的那杆酒旗……

好一个清清明明的清明天!

 

清明的双重身份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由此可见,作为节气的清明早被古人所识,用以表征物候,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

这时节,冰雪消融,草木回青,走在熏人欲醉的暖风中,心思如草般疯长。暖阳、晴空、微风、春燕呢喃、春光明媚,大地一派轻盈明朗的模样。即便有雨,也是沾衣欲湿的杏花雨,细如丝,迷蒙若烟……

古时,春季原本有上巳、寒食、清明三个节日。唐朝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同时,上巳节“上巳春嬉”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到了明清以后,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于是,清明成为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和升华,也因此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整个清明节期间,扫墓、踏青等习俗活动往往持续五六天到十几天不等,而清明日只是这一节日的标志性时间。

从古至今过清明

过了元宵,过了惊蛰,便迎来了清明,晴时可见燕子拂过花梢,阴时则可闻斑鸠啼雨。古时候,在这个仅次于春节的盛大节日中,祭祀被赋予了十分重要的意义。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到平民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旧时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是“烧包袱”。所谓“包袱”,被祭祀者当作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踏青是清明节的又一项重要内容。《论语》有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农历三月,正是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时,人们在祭祀扫墓之余赏景娱情,戴花折柳,正是“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的真实写照。明末清初张岱的《陶庵梦忆》记载了扬州清明时节的景致:“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冈,斗鸡蹴踘;茂林清樾,劈阮弹筝。浪子相扑,童稚纸鸢,老僧因果,瞽者说书……”热闹非凡,繁荣之致。

古清明寓意丰富,文化大节韵味隽永。除祭祀、踏青外,还有斗鸡、蹴鞠、放风筝、洒扫清洗、赏花等活动。

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祭祀扫墓的形式逐渐简化。很多人改变了清明节以烧纸方式祭奠亡灵的传统习俗,取而代之的是敬献鲜花、网上祭祀等形式,亲朋好友可以在网页中为死者献上一束鲜花、留一支歌曲、点一根蜡烛、种一棵松柏或留下祭文寄托哀思。

清明时节春意始浓,祭祀扫墓多在郊野进行,踏青春游便成了扫墓时顺便为之的活动,这一内容从古至今一脉相承。今年清明节是国务院调整法定假日制度后的第一个三天小长假,也是第一个民俗长周末。不妨将扫墓与春游串成一条线,清静扫墓,轻松出游,陶醉在“满阶杨柳绿丝烟”、“青梅如豆柳如眉”的生动景致中,切莫辜负了沽酒杏花村的清明佳节。

生离死别的悲伤和戴花折柳的欢乐

一面是悼念亲人生离死别的悲伤,一面是欣赏春光戴花折柳的欢乐,清明节兼有肃穆和欢快两种情感氛围。看似矛盾的两种情感正是清明节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体现。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唐高宗时,朝廷曾发布诏令,禁止民间在悲伤地扫墓之后又欢快地郊游,认为这是对亡灵的不恭。然而,民间习俗并不因朝廷的禁令而衰减,反而越来越兴盛。到了宋代,生活日趋都市化,民俗也逐步向娱乐方向发展,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清明扫墓、踏青,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盛世清明的图景。宋代以后,扫墓与踏青这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慢慢融为一体,并不断被赋予肯定意义。前者成为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的体现;后者则是亲近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一个方面。对清明的重视正意在弥补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割裂,也召唤着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怀念和传承。

细品杜牧的《清明》,从细雨中凄迷而又美丽的景致,到行人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再到红杏梢头隐约挑出酒帘的闻讯而喜,情感的细微变化倒是应和了清明佳节的双重意义。对逝去亲人的追思和悼念自然是悲伤的,然而在这明媚春光中活着的家人得以团聚,一同祭扫祖坟,一同郊游野餐,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即便孤身在外,触景伤情,若能找个小酒馆,解解料峭中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春衫,散散心头的离愁别绪,欣慰之情也是跃然纸上。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不负清明好时光

习俗篇: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

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饮食篇

青团

江浙一带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粽子

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

螺蛳

清明前后,螺蛳肥壮。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并且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

子福

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

芥菜

广东人清明节餐桌上不可缺少的时令蔬菜,因与“轿”同音,寓意先人坐轿归去,免受乍暖还寒之苦。

出游篇

滇上赏茶花

云南是春游的首选,抛开丽江的柔软时光和香格里拉的神秘,春天的大理是茶花的世界—— “云南茶花甲天下,大理茶花甲云南”!大理栽培山茶的历史悠久,每到二月至五月,各个品种陆续开放,争妍斗奇,甚为壮观。来到这里,郭沫若“人人都道牡丹好,我道牡丹不及茶”的诗韵满溢而出。

玩法提示:赏茶花、踏春

十分春色,八分在扬州

三月的扬城美艳动人,桃红柳白,柳絮如烟。这时节,绝世无双的“维扬一枝花,四海无同类”——扬州市花琼花,也将盛开,更为古城扬州增添了无比的魅力。

玩法提示:赏日月双影奇观,赏琼花,品江南文化

甲天下山水

桂林美,最美的是漓江,漓江风光的美,不仅充分展现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特点,而且还有“深潭、险滩、流泉、飞瀑”的佳景。春天的桂林,细雨如纱,飘飘沥沥;云雾缭绕,似在仙宫,如入梦境。徜徉于如诗如画的青山秀水中,景不醉人人自醉。

玩法提示:游山玩水,赏瀑布

桃红柳绿西湖景

杭城三月,莺飞草长,苏白两堤,桃柳夹岸,花开时翠彩相间,千姿百态。湖中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山色空濛,青黛含翠,正应了白居易那首诗“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玩法提示:品江南文化,赏湖光山色

武汉大学赏樱花

每年3月中下旬,1000多株樱花在武汉大学的校园内竞相开放,极为壮观。成千上万游客慕名而至,流连观赏,大有“三月赏樱惟武大”之意。樱花花开满种,花繁艳丽,但是花期极为短暂,只有七天,因此樱花带给人们的总是烂漫到极致后的那种淡淡怅惘。倘若说别处赏花,是阅尽春光无限美,那么漫步在武大樱树下,则带着一种朝花夕拾的情怀:感念校园时代的青葱往事,追忆和花瓣一起飞扬的青春岁月。

玩法提示:体味百年名校文化,赏樱花

湘西凤凰古城

凤凰古城,是沈从文笔下纯朴而又生动的边城。每到春天,凤凰的沱江旁,成千上万大大小小筒车,吱吱攸攸地转动,用河水浇绿田园和山庄。苗族、土家族的人们,用古老的方法榨油、造纸、碾米、织布,用筒车提水灌田,小城四处一片平和景象。

玩法提示:看古建筑,体验田园生活

婺源油菜花

在中国最美的农村——江西婺源,每年三四月份,正是油菜花飘香的时节,漫山遍野的油菜花齐齐盛放,这是这里一年中最美的时光。群山如抱,蓝天碧水,在葱茏的绿色掩映中,粉墙黛瓦的徽州民居鳞次栉比,一个个古老村落点缀在广阔的油菜花丛中,争相辉映,如同一幅花黄柳绿的水墨丹青。那些铺着硕大的青石板的巷道,那些重重叠叠的马头墙,那些山间梯田抽象的线条,那些暮色中骑在牛背上的村童……都让人陡然间心静如水。

玩法提示:赏水月奇观,赏油菜花,享受绿色

桃花源处赏桃花

桃花源,在今湖南桃花源县西南,相传即晋代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描绘之处。桃花源面对滔滔的沅江,背倚巍巍的山峰,行人走过桃花源牌坊,便见桃花溪水。沿着溪水前行,有一大片桃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每逢三月桃花开时,山下水边,红霞万点,一派盎然春意,美不胜收。

玩法提示:赏桃花,体验田园风光

圭峰山赏新绿

三月踏青正当时,刚刚萌芽的新绿给人轻松、安宁、舒适的感觉,让心理和眼睛的疲劳顿时烟消云散。广东新会的圭峰山山势蜿蜒起伏,森林密布,层林叠翠,景色清幽,正应了那句“江山岁岁添新境,如此圭峰写不完”。

玩法提示:爬山,郊游

梅花山上赏梅花

南京的梅花山是中国四大梅区之一,占地面积四百多亩,拥有众多的梅中极品。每逢春季,万株梅花竞相开放,层层叠叠,云蒸霞蔚,繁花满山,香飘数里。洁白素雅的江梅,粉红淡妆的宫粉,色如丹霞的朱砂,竞相争妍,美不胜收。

玩法提示:赏梅,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