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闲逸源自青城来 文︱竹青儿 成都的闲,似乎有一个气场,让人不自觉地浸淫其中。而这气场之源,似乎就是城外的那座青城山。青城山幽幽矗立,有如成都的一个背景。香花佳树与山川灵气相映发,氤氲成一股闲散的道风。这风熏染了成都,成都的闲逸便有了一种别处难以企及的灵。 山水造就了地域,地域决定了人群。 川中多山且崎岖,水从山上来,绵延辗转,绕山而下,几百万年间的冲刷造就了群山中环抱起来的小小盆地,四面的崇山峻岭让这座城市遗世而独立,一如洞外之天的桃花源,“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成都的闲仿佛是自然的。如同每一个川妹子的笑容都恰好地上扬,不紧不缓地徐徐绽放。 成都的闲,似乎有一个气场,让人不自觉地浸淫其中。而这气场之源,似乎就是城外的那座青城山。 成都的背景 青城山幽幽矗立,有如成都的一个背景。香花佳树与山川灵气相映发,氤氲成一股闲散的道风。这风熏染了成都,成都的闲逸便有了一种别处难以企及的灵。 青城山上的宫、观、桥、亭、坊、阁、泉、池、或匿于绝岩之下;或隐于密林之中,呈现了无穷的深远。青城山,背靠千里岷江,俯瞰成都平原,恬然地守着一方天地。 满山满树中跳跃的是诗句,一花一草上流动的是水墨。 雨后的石阶湿漉漉地仰起青苔的羞涩以及满山缭绕的淡淡云气,便令王维的诗一下跃上舌尖,“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派山居秋暝,闲适人间的模样,颇与成都人的心意相合。便也难怪乎,登青城山日渐成为城内人的一种生活消闲方式,每逢周末,或与爱人相携,或呼朋引伴,抑或,举家出行,踏一踏石阶,歇一歇凉亭,让满山的青幽淘洗净市内的喧噪,一展惬意的自然。 闲步青城山之间,“幽”字动人,“青”字夺目,被林海点装的雄峰犹如一座青色的城、绿色的海。老舍在其作品《青蓉略记》中叹青城山“青得出奇”,这是一种使人吸到心中去的色彩,“似滴未滴,欲动未动的青翠”。树意浓厚,古木参天,浓荫覆地,人在其中,仿佛亦被深深笼罩,葱茏扑鼻。 沿着石阶向上走,一路行来置身于千年古木的苍翠中,呼吸着湿润清凉的空气,观道旁湿漉漉石头上绿油油的苔藓,于是“苔深不雨山常湿,林静无风暑自清”的意境便不请自来,将人裹挟。 这与成都城内的闲是迥然的,却也是相似的。 幽与闲相遇 青城山仿若成都的后花园,将这座城市的闲,悠悠地放大到整座山,在天地间铺展开。只是略略消减了川味的辣,更替以清幽之感。成都城内的闲有些嘈杂,轰轰地聚集在一起。麻将馆内笑里带闹,茶馆里人声鼎沸,即便老街道,坐看晚天时,叫卖声亦不绝于耳。而青城山便好像将这一层闹剔除净,闲适之中更携幽静之意。漫步山中,寂静无声,思绪是自己的,天地也是自己的。 西行千米,两峰之间岩石耸立,云雾缭绕,隐藏于青城山幽深的绿荫丛林之中的天师洞便颇有几分神秘。满山的道风宜人,穿行在烟雾缭绕的道观间,不时地与挽着发髻、别着发簪、仙风道骨的青衣道士们擦身而过,令人恍恍然仿佛置身世外。于是,在青城山间,时间便仿若停滞的流水,一幕幕跳动的风景,一步步登临的从容,闲闲地品一杯香茗,懒懒地发一次呆,在道观亭内听云色流动,看鸟声婉转,一切美好便在这闲适里优雅地展开。 青城山与成都一脉相承的闲适,都将时光剪碎,将日子拉长,只是前者大隐于市,悠悠然看日升日落;后者更为现实慵懒,将人间烟火烧得有滋有味。生活本就有两面,而这两个极端便都让青城山与成都占去了。 下山时,夕阳如熏,染红山城,习习和风掠过,拂动山间一草一木,飞鸟与游人在山门内外穿梭流走,意境无限。 当幽与闲相遇,无疑,是一次美丽的旅程。 不落幕的夜生活 文 | 刘乾坤 与白天的平凡平实比起来,夜晚的成都更精彩更滋润也更生活。从华灯初上开始,吃、喝、歌舞、泡吧……次第登场。 成都是一个快乐的城市,诞生诗歌绘画文学音乐,还有迪吧清吧演艺吧主题吧,让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去处,众多林立的酒吧满足着不同人对于快乐的追逐。身心放松了的成都人还总会在散场的时候再来一次小范围的聚餐,那就是宵夜。 魅影重重,成都的夜生活似乎永不落幕。 摇滚着,快乐着 成都的酒吧多元而分布广泛,最早的酒吧一条街是玉林西路,继之而来的有芳邻路酒吧一条街、大石西路酒吧一条街、紫荆小区紫杉南路酒吧一条街、安顺廊桥酒吧一条街、人民南路酒吧一条街……酒吧,似乎有一种魔力,在这个休闲之都的各个角落延伸,成为不落幕的快乐之地,不想回家的理由。 没有音乐特色的酒吧是留不住行走的脚步的,在成都玩摇滚的人有谁不知道“小酒馆”,有谁不知道唐蕾?这里是成都摇滚的家,女主人唐蕾人称“摇滚教母”。“小酒馆”的吧台几乎在酒吧的中间,有三面可以喝酒,空间如此开放,离自由也就更近一点。木质的吧台和桌椅让人感到温暖,在没有摇滚乐演出的时候,爵士鼓和吉它在一旁想念周六的激情岁月。酒、烟草加上青春的血液会在周六因为原创的音乐而感动,我们呼喊着、跃动着,在那夜就是不想有一点沉稳。 时下活跃在“小酒馆”的摇滚乐队有“阿修罗”、“声音玩具”、“另外两位同志”等。几年前,唐蕾为这些孩子准备了一些乐器时,可能没有想到今天的小酒馆能成为成都音乐的新纪元开创者。2000年和2002年,唐蕾曾先后两次带着这些成都本土摇滚在中国大地上一路摇去,让大家注目成都,这座城市不仅休闲,同样时尚。《地下成都》系列唱片是“小酒馆”最重要的音乐产品,收录了从上个世纪末以来成都的主要乐队和个人作品,值得收藏,成都也因为“小酒馆”而有了中国摇滚第二城的称号。 午夜,寻觅菜根香 身心放松了的成都人总是会在散场的时候再来一次小范围的聚餐,那就是宵夜。成都最早的宵夜是茶楼顺便出售的面条或卤菜,渐渐形成以卤菜为主的冷啖杯,所谓啖字,出自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这啖字道出了品的境界。 早些年的冷啖杯是街边的普通小吃,以卤菜与拌菜为主,什么姜汁豇豆、蒜泥白肉、卤肥肠、卤兔头之类的,现吃现点现配料,来得快又新鲜,点了冰镇啤酒就开怀畅饮,后来加入了炒菜,如炒龙虾、炒田螺……川式的冷啖杯出现在成都的大街小巷。 成都是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当然也包括吃,一切可吃的美味似乎都能在成都找到它的影子。海鲜烧烤,这种遥远海边的美味也在三年前落户成都,三年多的时间,海鲜烧烤成为成都继冷啖杯之后的最大夜吃品种,年轻人的首选,经常去晚了就没吃的了,最为集中的一个是青石桥海鲜批发市场,另一个则是著名的宽巷子了,阿狼的海鲜烧烤是我在成都吃过的最好吃的一家。 记忆中好像他是创造成都海鲜烧烤的第一人。 2004年的夏天,喜欢户外运动的阿狼来到成都,最初他只是摆了一个摊,给附近几个小酒馆小酒吧送货,2007年初再到宽巷子的时候他有了自己的店,远远地便瞧见了门口的灯笼和灯箱上的“狼”。在文化圈与户外圈,阿狼的名声渐渐在外,不是因为狼的坏而是因为烧烤的美味。 青口、扇贝在碳火上发出滋滋的声音,香气让人垂涎三尺。花甲、海瓜子、蛏子则是用锡纸包起来用微波炉烤。花甲很快被一抢而空,我却独爱与花甲一起烤的粉丝,衬托着花甲的粉丝一点也不起眼,默默吸收着花甲和精华与遗爱,却在入口的一刹那绽放出所有的美丽,让你为之眩目,为之折服,为之惊艳。有些可惜的是今天没口福品尝到碳火墨鱼。烤得略焦的鱿鱼用手撕着慢慢咀嚼,那种香味经久不散,以至于酒酣头昏了还能忆起那种气息。 在夜色里,在晨曦中,不在乎菜品的高低不在乎环境的雅俗,只是为了啖入美味,啖入快乐,将所有的烦恼抛诸脑后,然后带着一身的惬意,回家。 敢为天下盐 文 | 刘乾坤 盐,是生活的沉淀物,生命的结晶体。飘零在生活中,散落在众生里,待我们去发现,去搜索,去品味。在成都,哪怕是在一个很不起眼的茶馆里,一个普通老者都可以和你龙门阵半天,言语中无不闪烁着如盐般晶莹透亮的朴素哲理。 成都,因其闲适而滋润着无数的艺术家与艺术群落——郫县安德的画家村,有著名的版画家徐匡、油画家罗中立等十位画江临江而居;三圣乡则汇聚了包括何多苓、周春芽在内的画家在此形成了一个新的艺术沙龙与聚落。民间自发的蓝顶,则以杨冕等新生代油画家为主力,在当下的油画界形成一股不可挡的潮流。那些是他们工作的地方,休息时,他们的身影会出现在成都的咖啡厅、酒吧和茶楼。 泡在茶馆里 茶是成都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成都的茶馆多得让你的眼睛避不开。千百年来成都人乐此不疲的事就是喝茶摆龙门阵,一年四季,茶馆都是旺季。最大众化的有人民公园里的鹤鸣茶馆和府南河畔的茶馆,在这些露天茶馆里,竹椅子很随意的扔在河边或是绿树下,几元钱一杯的茶吸引了所有年龄的人,包括那些婴儿,成都的茶文化就这么从小植入了人的心田,因而可以长盛不衰。茶铺、茶馆、茶坊、茶楼组成了成都最具人情味也是最均衡的休闲空间。 府南河边的露天茶馆是一幅怡然自得的市井风景画,武侯祠里的结义楼则可以让你在品茶休闲中领略中国的民间艺术。这里每天晚上都有手影戏和木偶戏上演,来这里喝茶看戏的大多为国外游客和外地人,经常上演的剧目有《七擒孟获》、《白帝城托孤》、《空城计》等三国故事。古柏森森的院落里台上戏曲人生,台下品茗消闲,戏里戏外都是精彩人生。华兴正街的悦来茶馆和人民北路的成铁俱乐部则是川剧迷们的天堂,这里上演的大多为折子戏。每场演出完毕,上台献花的太婆大爷激动得好像十六七岁的姑娘小伙,一点不逊色于时下的“哈日”、“哈韩”。大慈寺内的成都曲艺表演中心也是大众喝茶看戏的好地方,这里上演的都是四川曲艺,包括四川清音、金钱板、评书等。 可能在成都呆了五年十年的人也不见得知道成都画院也是一个喝茶聊天下棋的好地方。画院紧挨着宽窄巷子,围墙内外几株高大的银杏树夏可纳凉,秋可观叶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黄的竹椅,红的灯笼,粉墙黛瓦,青青的石板地,褚色的建筑。静静的树,随风而动的叶,自游自在的鱼儿……品茗聊天下棋看书,没有掏耳朵的、画像的或算命的在这里招徕生意,也没有斗地主、四方城鏖战,有的只是子落枰上,书随指动,茶碗与几石碰撞出的悦耳的声音,一切都是那么的从容,安详,任围墙之外的世界浮躁,喧嚣。 泡在成都的茶馆里,你能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失传的民间艺术和隐于其中的文人墨客,如果你有充足的时间;泡在成都的茶馆里,你可以做任何事情:品茗、聊天、看戏、耍朋友、谈生意……只要你愿意!成都人的工作与生活都是浸泡在幸福的茶水中的! 咖啡承载着文化的场 茶馆是本土的休闲方式,咖啡厅与水吧是泊来的新宠。成都,这座具有极大包容胸怀的城市,同样也吸纳了沿海的水吧、泊来的MTV和风靡全球的咖啡。 石田咖啡位于成都市武侯区欧洲风情一条街上,黑色的高大门脸并不耀眼,与别的商铺急于找到吸引顾客的醒目装饰不一样。走进石田咖啡,会被独到的艺术气息所笼罩,地面是上了彩的文字艺术,墙面上也是先锋艺术品。这里的环境用艺术品与不停变换空间的隔断营造出一个文化的场,这样,咖啡厅不再是单纯的咖啡卖场,而是一个文化载体。 墙面的艺术品都出自省内外的艺术家之手,尺幅风格内容形式都经常变换,常来常新,而且会定期举行艺术活动。前段时间搞了一个幻灯影展。年轻的摄影师刘珂以咖啡为题材展示成都的文化类别,著名的摄影家用茶馆为题材展示传统成都的休闲文化,一个彩色一个黑白,同时换片展示,场面静寂无声。还搞过汉字艺术、诗歌朗诵等活动。这是一个艺术家们时常聚会的艺术沙龙。除了艺术与文学的享受,这里的咖啡是全手工熬制,地道而经典,不容错过! tips: 鹤鸣茶馆 推荐饮品:花茶 地址:成都市人民公园内 成都画院 推荐饮品:花茶、绿茶 地址:成都市同仁路成都画院内 石田咖啡 推荐饮品:石田咖啡 电话:85121333 地址:成都市桐梓林北路6号(中华园小区一楼) 庸俗青年的锦里人生 文 | ligi 这是一个异乡庸俗青年在成都的一天。理直气壮地无所事事着。 你也许永远都无法融入当地的生活,但是你绝对不会想要主动离开。 一步跨进,一步跨出 跨进锦里客栈的大门,就觉得阴凉。那时还没有留意沿街的店铺,只感觉它们微微地有些响动。真正的好戏该打从傍晚开始,直至凌晨都不会结束。所以现在不急。 房间很暗,因为临着街,就可以听市声。一关门,就下起大雨。 在这条街上,有星巴克连锁店正在装修,亦有一家叫做“莲花”的酒吧,当年的一位超女曾在那里驻唱,除此之外多半都是仿古的。好些摆摊的人都收了摊,只有几家固定店铺还开着,店主坐在门口喝茶吹凉风。 不一会儿,雨停了,热气和声响逐渐地又升腾起来。时间尚早,好像永远都不会有落日似的,打算出去走走。客栈有高高的门槛,提裙摆一步跨出,一步跨进,就有了仪式感,随之时间或者场域有变,看什么都觉得隔了一段时空。 在车上就听说成都的店主都很懂得“巴适”,到了打烊的时间,有多少来客也都拒绝,拉上卷帘门,铁将军把关,自己打麻将去。打烊的时间并不晚。那天晚上七点不到,我是锦里边上一家小店最后的客人。 不疯魔不成活 曾听人说,人的肠胃天生是爱走些“私货”的。那种不明来由,烤的、炸的、麻的、辣的、油的……完全不那么健康的“私货”。而在上海的吴江路,就算去吃十块钱六个的鸡翅膀,也还是得顾点面子。在成都就不同,再高级的餐馆,也有人赤膊上阵。 完全就是疯魔了。 听说锦里边上的武候祠有戏台每晚表演变脸。但那天已经错过,便约了朋友隔日去“皇城老妈”看。 好久以前了,1980年有国产片《神秘的大佛》里有。小时候看,总觉得惊吓过度。如今再看,甚至零距离,依然觉得有惊吓。表演者走下台,接近你的饭桌,一抬头,变。 吓死人。 成都的样板生活显然不是“变脸”。它太戏剧、诡异了。成都的样板生活是一杯茶,一张报纸和一场尚未开始的麻将。所以据说成都的报业尤其发达并且经得住考验。一张报纸看一天,那信息含量可不得高点儿? 半夜回到房间。关了门依旧是吵。至深夜,游客散去。竟有惊喜——有更夫打更:“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楼下的服务员打麻将、说笑、一度唱起歌来,打打闹闹的。大家都不睡。全是白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