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文|lois “漫”游布鲁塞尔 卡通童心 与这些童年的伙伴并肩而行时,仿若回到孩童时代,天真时光就此停滞。这或许就是布鲁塞尔的真正内涵——童心未泯。 布鲁塞尔之旅,是一段触动内心深处,唤起纯真过往的体验。沿着城中随处可见的漫画墙行走,穿行于丁丁、蓝精灵的故乡,“漫”游的乐趣变得极为纯粹;驻足路边小店,品一杯14世纪的香浓热巧,尝一尝怎么吃也不胖的巧克力,那种从小到大对巧克力的喜爱得到了充分释放;或者就随便找一个精品小屋坐下,里面各种童趣造型的家居饰品足以悠闲地打发半日时光…… “漫画大本营”和“长生不老城” 与其说是布鲁塞尔城画满了卡通人物,还不如说是卡通城里住了布鲁塞尔人。因为这个城市里有太多与卡通有关的生活,与生俱来的浪漫和童趣让布鲁塞尔人习以为常。当美国与日本的漫画充斥着超级英雄与科幻怪兽时,比利时的漫画坚持的完全是另一种风格:线条简单,故事幽默,以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为背景,故事情节通常是正义战胜邪恶。 打开布鲁塞尔的地图,我发现了这样一条特殊的游览路线——The Comic Strip。没错,正是漫画之旅!“漫”步于这条全长3公里的游览路线上,一面又一面的漫画墙是我的向导,而众多栩栩如生的漫画人物则是我的旅伴,它们有的在奔跑,有的在呼喊,有的在飞翔,有的则乖乖坐定,充满好奇地看着“外面”这个真实的世界。 “漫”游于布鲁塞尔,除了漫画墙,不得不提的还有漫画博物馆,这里有关于连环画的一切,当然也少不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漫画人物:丁丁、蓝精灵和路克。在漫画博物馆游览,与儿时的玩伴再次邂逅,心情仿若幼时守在电视机前等待喜爱的动画片开演一般,充满难以名状的期许。 有人说布鲁塞尔是一座“长生不老城”。的确,在布鲁塞尔,居住着众多大名鼎鼎的漫画人物,无论是街头漫步,在漫画博物馆驻足观摩,还是在卡通店挑选礼品,走家串巷,满眼所见都是卡通人物。与这些童年的老伙伴并肩而行时,我仿若回到了孩童时代,天真时光就此停滞。这或许就是“长生不老城”的真正含义——童心未泯。 小人物变身大偶像 1929年,一列别样生动的漫画列车从布鲁塞尔火车站缓缓开出,一个名叫丁丁的男孩和他的小狗白雪开始了他们精彩跌宕的漫长环球之旅。自此,布鲁塞尔和丁丁永远地连在了一起。 与丁丁周游世界的丰富经历相比,漫画作家埃尔热几乎一辈子都生活在布鲁塞尔,丁丁更像是他毕生梦想的实践者。据说,埃尔热小时候各方面学习成绩都不错,唯独绘画不佳,因为他太喜欢画小人,被老师认为无大出息。然而时隔多年,埃尔热和他笔下的小人物丁丁都成为了世界级的大偶像。 穿行在布鲁塞尔的大街小巷,我忍不住像孩子似地欢喜雀跃,尤其是看到丁丁和他的伙伴们就在前方楼房的阶梯上,在Neuhaus巧克力专卖店里的巧克力礼盒上,在最受欢迎的卡通酒店Amigo的房间里,在车站大楼的楼顶上,甚至在餐厅里的橱窗后面也躲着丁丁头像形状的小饼干。我找到埃尔热当年最常光顾的CHEZ LEON饭店,坐在刻有他名字的临窗座位,享用比利时人最喜欢的白酒蒸青口……对于丁丁迷来说,布鲁塞尔充满着发现的惊喜,埃尔热向世界打开了布鲁塞尔的大门,而丁丁让布鲁塞尔更可爱。 充满诱惑的巧克力城 布鲁塞尔又是一个可以宠爱自己的地方,当我发现巧克力店无处不在的时候,当我被香甜浓郁的巧克力气味包围的时候,当我像孩子一般犹豫着究竟要把哪种口味的巧克力放入口中的时候,简直是心花怒放。 最令人兴奋的是,比利时巧克力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巧克力都不同,因为这里的巧克力是纯可可油制作的,纯天然的质地使这里的巧克力不易使人发胖,所以大可不必担心体重、身材一干事等,只管弥补以往不能尽享美味的遗憾。 著名的Wittamer店以出售皇家巧克力闻名,比利时菲利普王子的皇家婚礼用的就是这家店制作的巧克力蛋糕。而广场附近的Galler店决不可错过,这里出售14世纪、16世纪和18世纪三种不同风味的怀旧热巧。在Sukerbuyc店,当日的新鲜果仁巧克力被做成火腿、香肠、意大 利腊肠以及各种蔬菜和水果的形状,走进来便毫无招架之功,似乎面对如此美味,不买、不吃都是一种罪恶。 tips 布鲁塞尔漫画之路 布鲁塞尔漫画博物馆 文|春晓 伦敦:拥抱王尔德 唯美童心 伦敦这座城在王尔德的生命中是最为浓墨重彩的印迹,为了触摸王尔德留下的痕迹而去西区,去拥抱那些纯真而唯美的执著信仰。 因为有狄更斯、伍尔芙和简·奥斯丁,伦敦是文学的;但因了王尔德,伦敦更是童话的。 在我心中,他是19世纪最睿智最才华横溢最离经叛道的作家,从牛津毕业后就来到这座城市,在这里成名,却又在巅峰之际一落千丈,声名狼藉。 我一直觉得王尔德的童话是写给成人看的。所谓王尔德童话,并不是“幼童水准的美好结局”,而是“在人世的哀愁当中执著地贯穿着纯真的信仰,相信藉由牺牲和放弃得到救赎”。性格缺陷的巨人,不知所措的王子,偏执爱美的少年国王……终于都在醒悟放弃自我之后,被上帝照看。 泰特街的访客 第一站是泰特街(Tite Street)。这条位于切尔西的幽静街道是王尔德曾两度居住过的地方。第一次是他刚到伦敦不久的1880年,和艺术家朋友麦尔斯(Frank Miles合租一间三楼公寓,有绿色的斜屋顶和阳台。第二次住进泰特街是在四年后的1884年,那时的王尔德已经名声大振,如日中天。他娶了爱尔兰女孩康斯坦丝,买下了34号(当年门牌是16号)。 当我在一百多年后来到这栋朴实无华的红砖四层楼房前,房子的外墙上挂着一块蓝色圆牌,上面的白字写着:奥斯卡·王尔德 1854-1900。一切看起来都如此波澜不惊,这里依旧还是私人住宅,并不开放参观。 我只能做这条街道的访客。街道两旁停满了汽车,行人却寥寥,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被红色院墙和白色窗帘阻隔了视线,心却早已飞到了一百多年前,那段王尔德短暂一生中最辉煌的日子。每天他都会从这里走出,去不远的摄政街上的“皇家咖啡”以文会友,朗诵演讲,佐以美酒佳肴;或者在更近处的皇宫剧院呼朋引伴,赏剧听歌,陶醉于观众的掌声和欢呼。他将新写成的童话朗读给两个幼子,用精美的茶具餐具在幽雅的客厅餐厅款待宾朋。他身着时人视为华丽的服装,胸佩时新的鲜花招摇过市,旁若无人…… 出没科芬园 相隔不远就是科芬花园(Covent Garden),一直以来是伦敦西区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电影《窈窕淑女》里奥黛丽·赫本扮演的那个美丽卖花姑娘被调教为上层贵夫人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展开的,王尔德也经常出没于此。 这里现在是伦敦最具规模的跳蚤市场,在古代原为威斯敏斯本笃会女修道院花园,十七世纪由贝德福伯爵扩建,后来成为伦敦最重要的蔬果花卉市场长达三百多年。经过三个世纪的洗礼和喧嚣之后,昔日的风貌已有极大的转变,现在成了各种商店、各式餐馆、酒馆、咖啡座、市场摊、艺品店及街头艺术家们活跃的区域,鲜活跃动的气氛,会立刻让人情绪沸腾到顶点,为古老及阴沉的伦敦注入了阳光和新生命。科芬花园最大的特色还在于它虽然是商业区,但却丝毫不带市侩气;相反地,处处都透露着浓郁的艺术气息。 在阿德莱德街(Adelaide Street)的街心,竖立着一座王尔德的青铜头像,大理石的座子上刻着“与王尔德交谈”,另一面刻着王尔德著名的妙语:“我们所有人都身处阴沟,但有一些却仰望星空。” 回归西敏寺 一九九五年,在王尔德诞辰一百四十一年之际,西敏寺用一扇灰蓝色的菱形彩窗,为他在“诗人之角”竖立神龛。至此,一个在海外游荡了近一个世纪的痛苦的冤魂终于回归了。 “Westminster”是西边大寺院之意,因位于城区以西得名。早在公元8世纪时即有教堂,但规模很小,一直到爱德华(EdwardtheConfessor)才将之改造雄伟的建筑。1066年,皇室在此举行第一场富丽堂皇的加冕典礼后,历代国王的加晚、丧葬以及其它历史性的庆典,都在此地举行。共有40位王储在此登基。 爱德华建造的西敏寺为诺曼式建筑,至13世纪亨利三世才将之改为今天的哥德式,这座古老的教堂,全系石造,教堂内有拱门圆顶,构造复杂的穹顶,由穹顶挂下来的华丽大吊灯,和地上红毯益显庄严华丽;内部饰有许多彩绘玻璃。寺内除了有许多礼拜堂外,还安置无数名人墓碑,包括丘吉尔、张伯伦、史考特、莎士比亚、牛顿、达尔文、狄更斯等也长眠于此在内的政治家、诗人、艺术家等知名人士,以及许许多多的无名战士都在此安息。 起初,我怎么也没找到王尔德的名字,问了一位穿红袍的神职人员。他让我抬头仰望那扇蓝色玻璃窗,果然看到了王尔德的名字刻在上面,熠熠闪烁着光芒…… tips 萨沃伊饭店 卡多根旅馆 文|Emily Lorry 阿布扎比,亲历一千零一夜 魔幻童心 阿拉丁的神灯已点燃,在阿布扎比睁开眼,一起碎碎念。 沙漠,海滨,驼铃,清真寺,被摩挲得闪闪发亮的黄铜灯,此起彼伏的妖娆音乐,还有头裹长巾眼神深邃的阿拉伯男子……在阿布扎比,可以随时亲历一千零一夜中的魔幻场景。 梦境中的“一千零一夜” 八星皇宫酒店应该是最能邂逅“一千零一夜”场景的地方。 这座从沙漠中拔地而起的古典阿拉伯式建筑奇观更为人所熟悉的名字是酋长皇宫酒店(Emirates Palace),汇聚了古代皇宫的华丽、百顷园林的典雅,以及千里海滩的壮观。阿布扎比的八星皇宫就如同阿拉伯神话里“一千零一夜”,而且每座宫殿都有一个传奇故事,具有很浓的民族色彩。从电影里走出来的皇宫就如此不真实地铺陈在众人的眼前,黄金和大理石的豪华搭配使得一切都无比炫目,让我们的眼睛都久久无法适应,怀疑自己是否还在梦中。 路过一汪星光璀璨的水池和一片棕榈树林,终于走进了我的房间。银器盛着新鲜水果,亚麻色的餐巾等着我展开,羊角面包松软得刚刚好,水晶灯把房间里的一切都映射成了暖调。床头柜上小巧的掌上电脑让我把玩了大半夜,它可以操控室内所有的声光电设备,简直就像无所不能的阿拉丁神灯——将隐藏在吊顶中的灯光慢慢变暗,柔光仿佛沙漠中的星空,在洁白的枕头下埋放薰衣草香袋…… 与羚羊共舞 阿拉伯语中,阿布扎比就是“有羚羊的地方”,而在今天的阿布扎比,去神秘岛屿萨巴尼亚岛(Sir Bani Yas Island)就能与羚羊及其他野生动物一起狂欢。萨巴尼亚岛曾经是阿联酋前总统的私人岛屿,直到前不久,曾经的神秘禁地才向公众开放,不过要入住岛上的宫殿,仍需要非凡的地位,普通人就连一窥究竟的机会也不易得。 萨巴尼亚岛位于美丽的阿布扎比海岸以西仅仅8公里。野生动物与户外运动是萨巴尼亚岛最吸引游客的两大特色。为了保护岛上的自然生态,登岛必须先通过预定,而且岛上禁行私家车,户外活动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一切更让人们对萨巴尼亚岛充满了好奇,入乡随俗办妥登记,急不可待地跳上驶向萨巴尼亚岛的快艇。 偌大的萨巴尼亚岛自由栖息着世界各地的珍稀动物,长颈鹿、火烈鸟、大羚羊、海豚和海龟等。岛上的两个淡水湖还聚集了许多鸟类。包括让全家人一起和海豚游泳的咸水湖。游客还可以在这里学习驯鹰。阿布扎比政府投入了一亿多美元建设这个世界级的生态旅游项目,这也是阿拉伯地区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清真寺迷踪 或许,阿拉伯人都喜欢创造建筑奇迹,从帆船酒店到棕榈岛,再到面前的这座庄严肃穆的清真寺,在他们眼中,一座宗教建筑存在的意义,即使它不是世界第一,也必定要成为阿拉伯地区最大的才肯罢休。清真寺中还有一块世界第一大手工编制地毯,由伊朗马什哈德地区的1,200名妇女手工编制而成。整块地毯面积达5,627平方米,用的都是来自伊朗和新西兰的顶级羊绒。 远远地观望这座壮观的白色圣殿,朝圣的心情油然而生,整个建筑群都用来自希腊的汉白玉包裹着,非常的庄严肃穆,而那些精美的雕刻则是来自中国工匠的手艺。礼拜堂上有三个大的圆顶。据称,这个礼拜堂可容纳超过6,000位朝圣者,整个扎耶德清真寺可容纳超过40,000名朝圣者同时进行礼拜。此外,扎耶德清真寺也是是唯一一座允许女性从正门进入的清真寺,在男女等级悬殊的阿拉伯地区,这样的意义更是非比寻常。 扎耶德清真寺不仅仅以其雄壮而著称,更是一座瑰集了各种稀世奇珍的珍宝馆。从世界各地搜罗来的宝石镶嵌在纯净的白色大理石上,曲尽繁丽的阿拉伯花饰从地面连绵到穹顶。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一面雕刻了古兰经经文的墙壁,整卷圣典的每一个文字都由24K金镀成,璀璨的光芒闪耀了整个殿堂。 tips 阿布扎比风俗 阿布扎比允许外国与异信仰的游客进入参观,但必须尊重伊斯兰教的文化,女性必须穿黑袍戴黑纱方能入内。清真寺内免费邮黑纱提供。文|Rita 布拉格,老城童颜 纯真童心 是什么让我们拥有不老的童颜和纯稚的心灵,老城布拉格会告诉你,如果你的满眼都是童话中的玩偶而非人类狰狞的面孔,那么你就不会老去。 和欧洲许多首都一样,布拉格的市内交通很大程度上依仗地铁。当我终于从地里钻出来的时候,想起了那部色彩绚丽的动画片《鼹鼠的故事》。 鼹鼠你好! 还记得当年看《鼹鼠的故事》时,画面上经常能看到当作背景的松树林,那些松树的样子一直让我印象深刻——它们的松针居然是上翘的,而不是像中国常见的雪松那样向下耷拉着。等我真的穿行在捷克的树林间,我才发现动画片里的松树并没有经过什么“艺术夸张”,松针真的是上翘的。这样的松树很容易使人产生不真实的感觉。在这种心境里,哪怕地上真的冒出一个梯形的土堆、钻出个扛着铲子的红鼻头黑胖鼹鼠我也不会惊讶。 最终从地里钻出来的其实是我自己。爬出地铁口,走不了多远就到了布拉格老城区内的伏尔塔瓦河岸边。不知是因为涨水从上游冲刷下来太多的泥沙还是本就如此,河中央甚至能间或看见几处长有野草的浅滩,河水从滩边冲过,卷出各种古怪的漩涡。没想到伏尔塔瓦河竟如此野性犹存。 与河水的不羁相比,河岸上倒只是所有旅游点都可以见到的千篇一律的热闹景象,各种贩卖旅游纪念品的小摊,色彩纷呈的导游小旗。手工艺人的小摊尤其多,画像、拉琴已经不算什么,更新的招数是在搪瓷缸子或者瓷片上现场绘制黑猫和女巫。这些图画主题怪异,色彩鲜艳,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动画片里鼹鼠用颜料给树林中的野兽涂抹的各种图案。《鼹鼠的故事》里它总是忽闪着大眼睛,支支吾吾,很少言语,憨态可掬。它时而是小画家、小工匠、小音乐家,时而又摇身变作小园丁、摄影师、化学家,甚至还当过电影明星、小裁缝。它天生胆小,却又充满了好奇,心地善良,时常冒出些机灵聪慧的小火花。在布拉格,几乎所有商铺的老板都知道中国人对这只鼹鼠的感情,橱窗里满满当当地摆满了各种鼹鼠形象的木偶、T恤衫和其他纪念品。 人人都爱木偶剧 布拉格仿佛是一座活在世俗纷争之外的古老童话世界里的城市,如孩童般永远不曾长大。在那些铺满鹅卵石的狭窄的街道里,我寻找着“布拉格恋人”里的提线木偶,它们给了我足够天真的勇气和理由。小男孩和他的小女朋友在店主的手中充满了生命,随着音乐欢快起舞。橱窗里那些可爱又俏皮的鼹鼠们,再度回忆起曾经迷恋不已的《鼹鼠的故事》。 那些依旧保留有中世纪风格的黄金小道上更多的还是无处不在的人形木偶,我仿若置身在一个真实的童话世界里,让自己去想象古老而神秘的布拉格城堡里,天使和幽灵同时守护着永远过着幸福生活的王子与公主。 听朋友说,布拉格的木偶比人还多。据说,捷克木偶最早起源于给孩子讲故事的需求。那时的木偶很简陋,用手指就可以表演。后来越来越讲究,就连没条件进剧院的大人,也开始用它来自娱自乐。不过更重要的是,木偶还充当了捷克民族重生的见证者。当年捷克长期被控制在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之下,正规剧院上演的都是德语剧目,人们很担心捷克的民族语言会被渐渐遗忘。好在用捷克语演出的木偶剧目振奋了民族精神。如今,木偶戏被捷克人定为“国剧”,外国人不看上一场,等于白到布拉格一趟。莫扎特就曾说过,“只要用点儿心,你就会发现布拉格木偶的灵魂。” 在有木偶店的那些小街巷,不经意间会发现剧场的招牌。布拉格国际木偶节就在这样的地方举办。据发烧友介绍,最热的剧目要数莫扎特的《唐璜》,已经演出8年4000多场。每场演出仍会吸引观众排长队等候。 我沿着特雷莎走过的撑满雨伞拥挤不堪的街道行走,街道上到处是有轨电车,上空的电线和地面的铁轨让整个城市看起来纷繁交错。晴天里,有轨电车丝毫不象特雷莎所讨厌的那样永远拥挤不堪,而是在整个城市悠闲地游荡。我来到特雷莎去苏菲岛所经过的老城广场,那里有轻舞的波希米亚女子和拉风琴的男人优雅的笑容,我却依稀见到了老城的灿烂童颜。 tips 布拉格木偶剧 据说,捷木偶最早起源于给孩子讲故事的需求。那时的木偶很简陋,用手指就可以表演。后来越来越讲究,就连没条件进剧院的大人,也开始用它来自娱自乐。不过更重要的是,木偶还充当了捷克民族重生的见证者。当年捷克长期被控制在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之下,正规剧院上演的都是德语剧目,人们很担心捷克的民族语言会被渐渐遗忘。好在用捷克语演出的木偶剧目振奋了民族精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