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声色中国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马悦
文|马悦
摄影| Eddie Mei(U.S.A)

晋中访古五千年

东依太行,西傍汾水,望吕梁,邻长治。来到三晋大地的中央,只为拜访五千年的文明。

从《禹贡》分九州到票号通天下,从终不食禄的介子推到诗画一家的王摩诘;登上龟城平遥的古城墙,望一望屋檐相接的王家大院,夕阳西下,远处可是那如黛如画的绵山脉脉?

一路行,一路看,看不尽五千年的晋中大美。

文|玛小越
摄影|Eddie Mei(U.S.A)

平遥,恋恋风尘

沧古晋中

平遥曾经几度的辉煌和落寞都已沉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虽然历经风雨,却仍宠辱不惊。

这是一座拥有2700多年历史的古城,也是一处侥幸逃过了“开发”刀斧的完整遗存。

在平遥的日子里,我们每天在南大街上游走,沿街的花岗石门槛上还有昔日的车辙印痕,可以想见当年这条街道上的车水马龙。好几次,被朱红色的推光漆器闪花了双眼;信步踱进老银号,跟日升昌的执笔老掌柜聊上几句;再登上市楼举目远眺,规整的街道布局显示着对称的美感,青灰瓦片铺就的重重屋檐尽头紧贴着地平线的城墙慢慢延伸到天际。

守望古城

从西门登上古城墙,第一眼望到的是那尊立着的武士雕像,手执武器,威严地望着南方,仿佛是古城的守护神。平遥古城墙全长6公里多,共有敌楼72座,垛口3000个,象征着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城墙始建于春秋时代,却保存得相当完整,成为世上独一无二的城墙。城墙虽在明洪武年间修缮过了,不过我相信里面面还有着3000多年前的古城砖,而难以想象的是,3000多年后的我们在这些城砖上踏过。

平遥并不小资,也不能用雅致来形容。它没有山水环抱,也少见绿意,但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古城中,我们能感受到质朴平实,以及历经沧桑之后的宠辱不惊。望着城外灰色调的楼房,望着城内阡陌交横的商业街道,晋商文化严谨自傲的气息依旧萦绕。

晋商大成

在平遥,最能体现晋商文化的就是这家日升昌票号。清道光三年,雷履泰首创汇兑办法,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票号“日升昌”,成为了中国的银行的民间始祖。票号在山西兴盛一百多年,使得山西成为当时全国最富有的地方。票号内分柜台、帐房、信房、掌柜房、客房等,银行最基本的业务均包揽其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这里,可以看到掌柜向东家报帐的情景,可以窥见其“股东不参与经营管理,经营者不参与投资”的股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公司管理模式雏形,这也是晋商繁荣一时的原因之一。

食飨晋中

平遥的吃食称得上晋中一绝。

古城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平遥牛肉自不必提。刚出锅的牛肉,刀不切味不出,只要用刀一拉,浓郁的肉香立时便扑鼻而来,令人口舌生津,馋涎欲滴。走在路上还没见到牛肉本尊,香味早已扑鼻。牛肉码在盘中,纹理清晰,色泽诱人,夹一块入口,肥瘦相间,不腻不柴,不费齿力。

碗托这种小吃在平遥随处可见,却令人惊艳不已。我们逛得有些热了,便挑了一家小店,点上一份凉拌碗托,拌着香醋、芝麻、蒜泥和香油吃,爽口爽心。距今已有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碗脱主要由白面粉制作。它集凉粉与灌肠的优点于一身,既有凉粉的清爽利口,又有灌肠的浓烈香味,精而不腻,滑利爽心。

魅影夜色

平遥的夜,到处灯火通明,小街上的人依然熙熙攘攘川流不息。与城市里的霓虹不同,平遥的夜色被各种各样的灯笼映照着,令平遥的夜更显柔软。

街道尽头,夜色中的市楼通体剔透,仿若琉璃造就。由于古城有建筑高不过市楼的规矩,所以它独自傲然伫立在尘嚣之中,任由往来的人们在它身下穿梭,形成平遥夜一道独特的风景。明清大街上繁荣依旧,兴致盎然的游客们还在游荡,店铺也都开着,门外张灯结彩、门内热气腾腾,气氛煞是热烈。

晚上睡在280年历史的老宅里,听着嘀嘀嗒嗒的雨声入眠,仿佛进入唐宋诗篇的意境。

tips

平遥古城

平遥的街巷由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道蚰蜒巷构成,呈现着龟甲上的八卦图案,经纬交织,主次分明。平遥又是大院的汇集繁胜之地,古城内星罗棋布地布满了许多传统民居建筑。其中有三百八十多处院落保存得非常完好,这些民居、店铺多为布局严谨的四合院形式。

平遥美食

碗脱、平遥牛肉、酥梨。

平遥特产

推光漆器、长山药、绣花鞋

 

文|Rachel
摄影| Eddie Mei(U.S.A)

百味绵山千般美

雄奇晋中

从王家大院远眺,绵山俊美雄奇的轮廓已然在目。一座大院和一座山的景色结合得如此巧妙,这在晋中称得上一奇。

绵山,因春秋介之推携母归隐被焚于此而闻名于世2000多年。在我国悠久的民俗文化中,因纪念历史人物的节日只有两个:一是为纪念楚国大夫屈原的五月端午;另一便是清明寒食,为缅怀晋国大夫介之推。

险绝绵山

车入绵山,首先感知到的是“险”。行至半山腰,举目向车窗外望去,1000多米的山崖好似天梯一样垂立在天地间,陡峭得简直如同刀劈斧削一般,让人不由得抽了口冷气。车下是万丈深渊,我们分明是在峭崖绝壁的边缘上行驶。

如果说一进绵山便感到了“险”,那么入住悬崖酒店则更是刺激无比的体验。倚着180度峭壁而建,在云峰墅苑的房间里就能看间悬崖景观。最显奇妙的还有“明九暗五”的楼层设计,在外仰望酒店为9层,当乘观光电梯到达9层之后,才算真正到达大堂,原来9层之上另有5层。通电梯过凌空走廊,才到了我们的那间屋子。俯瞰九曲十八弯的路上车辆川流不息,岩沟内的小溪流仿佛银链一般耀眼,仰望天空欲要与天公试比高。窗外两座悬崖间云雾缭绕,别样美丽。难怪有人说绵山的一大特色便是“住在悬崖边”,此等险绝的住宿体验怎么能够错过。

另一处险绝的胜地是栖贤谷。眼前的峡谷蜿蜒而上,两边怪石嶙峋,人称“九曲一线天”。攀着铁索而上,左一道瀑布,右一处泉水,打湿了裤腿也顾不上叫,战战兢兢,终于爬过第一道悬梯。转一个弯,跨过几步梅花桩,第二道悬梯又在眼前。攀着攀着,恐惧感一点点消失,才发现这两边的风景也好看得很。飞泉流瀑的水珠点点从脸边滑过,带来丝丝凉意,再往上行,瀑布到了脚下,既奇亦秀。峭壁上时而野草鲜花,时而泉水喷溅,时而有先人留下的摩崖石刻。据说当年介子推背着老母就是顺着这条沟到达归隐之地的。

秀美绵山

站在水涛沟前,不仅要感叹“这哪里像北方的山水!”

同样也有群山环绕,高峰如云,不同的是这里还有从马跑泉发源的清溪,那是《水经注》中录着的“石桐水”,流过长30华里的岩沟。它时而平缓,时而激湍,并在几个地段形成近三米落差的小小瀑流,和周围的青山、怪石、奇树、山花相映成趣。

眼前的曲径怪石,树木荫翳分明带着浓郁的江南情致。沿着通幽曲径一路前行,瀑布也一路相伴,水涛沟中的瀑布群虽然水量不大,却别有一番秀美的风姿。纯净的空气在这里与水相映,更加清冽,好似一座天然氧吧。越往水涛沟中心走,就越忍不住深深呼吸。

绕了三十多个弯,跨过二十多次涧,再翻一道小小山梁。人随山转,水绕山流,忽而青山耸翠,又见峭壁挺立。

厚重绵山

绵山共有88座寺庙,二千余间殿宇,仅大罗宫道教建筑群面积即达三万平方米,为全国之最。虽屡遭劫难,绵山仍保留有许多古建筑和碑刻、彩塑。云峰寺石佛殿全部斗拱和其它构件都是精心雕琢而成,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站在抱腹岩下,看到陡立的岩壁上有无数系着红绳带的挂铃在风中摆动唱响。原来抱腹岩挂铃是绵山的一绝。据说,每逢庙会,许了愿的善男信女们就雇人从岩顶将注铃者用绳子吊在半空,然后利用前后晃动的力量将人悠进洞内,用铁钩钩住顶壁打楔系铃。操作完毕再用绳子把挂铃者放到岩下。场面惊心动魄,令人叹为观止。

在绵山的最后那个黄昏,我们一路追赶着落日,希冀着用镜头留住最美的余晖。在水涛沟,西斜的夕阳从林间穿来,洒在小路上,令得本就静谧的山间更加清冷;追至大罗宫时,将落未落的夕阳映照着恢宏的建筑群,一派雄浑之美;眼看太阳落得更低了,我们沿着山路,寻到了石乳泉,夕阳正好落在远处的牌楼之间,此时的暮色更加深沉,绵山却越发显出无限的生机来。

tips 人间仙境 介休绵山

绵山,亦名绵上,后因春秋晋国介之推携母隐居被焚又称介山。它地处汾河之阴,距介休市区20公里,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境,最高海拔2566.6米,相对高度1000米以上,是太岳山(霍山)向北延伸的一条支脉。山光水色、文物胜迹、佛寺神庙、革命遗址集于一体,是山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历史文化名山。

 

文|小玛
摄影|Eddie Mei(U.S.A)

王家归来不看院

霸气晋中

“王家归来不看院。”这话大了去。隐隐有一股子“倚天不出,谁与争锋”的霸气在里头。

我们到王家大院所在的静升镇时,天已经全黑了。既来之则安之,先尝了传说中的王家豆腐,再住过王家后人的窑洞,越来越期待与那座深宅大院见面。

宅院深深深几何

用“恢弘”来形容黄土高坡上的这座民宅大院并不为过,驻足于东门广场时,穿行在4.5万平方米内那123座大小院落中,我才知道深宅大院到底有多深。整个大院由红门堡、高家崖两组建筑群组成。重楼叠院的建筑铺陈的是曾经繁华一时的晋商风光。

踏进高家崖院门的一刻,首先进入眼帘的是古朴高大的三层门楼,底层门洞上方镶有“寅宾”二字的石刻横匾又紧紧锁定了我们的视线,遒劲的笔力,犀利的笔锋,与眼前的建筑一样透着浑厚和霸气的气场。

长长的石板坡道一直向前延伸,这里可以说是王家的呼吸之道,迎来送往、运输物需皆在此道发生。青砖砌成的院墙足有七八米高,什么墙头马上暗送秋波,估计在此地是发生不了了。

幸好有当地的朋友带路,否则我们一定会在高家崖的35座院落中迷路。每个院子除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旁的绣楼外,都有各自的厨院、家塾院,并有共同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家丁院等,周边由堡墙紧紧围住,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左右上下,都有可以相通的门,给人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式的感觉。

无处不雕琢

王家大院的美有时也显得含蓄,比如声名显赫的“三雕”(砖雕、木雕、石雕),一眼望去只一片蒙蒙灰色,走近了,却全是雕花。影壁、门楣、窗格、楼梯,甚至门槛无一处不见精细的雕花。以石雕为例,仅承载栋梁的柱础石,就分为灯笼形、圆鼓形、六角形、宝瓶形等十余种。每一块砖雕上的线条都是那么柔美细致,花草丰美悦目,人物眼神流盼。刻画内容多为历史故事或隐含喻意的图案,随便站在哪块砖雕前,都能说上一串故事。

绵延数里的院落,曾演绎了那一段黄土地上的繁华、轰烈、缠绵、争斗、衰落;见证了王家一代代晋商的奋争、喜悦、无奈和悲伤。那些人那些事,都在岁月的风霜里渐渐模糊了,惟有这大院,依然坚守,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

用心,来看来听,你可以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表情,那个时代的声音。“王家归来不看院”,诚哉斯言。

高塔源于一粒细沙

走上石桥,高家崖对面的红门堡气势更加磅礴,说是院落,不如说更像一座城池。红门堡比高家崖建造的时间早一点,堡墙的最高处达28米。里面共有院落88座,776间房间。居高临下,可以俯瞰整个大院三横一竖的格局,也看得到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还有各院落建筑顶端自然而然形成的天际线起伏错落。红门堡的总体造型就像一个王字,从下到上,三横一竖,王家人将其姓氏以如此方式永远留在了这一方土地上。

高塔是从一粒细沙开始的。王家大院源于元代那个名叫王实的人,从外地来到灵石静升,勤勤恳恳种庄稼,空闲做豆腐卖。因为他为人老实,童叟无欺,做的豆腐又美味可口,渐渐有了一些积蓄,买下了一眼窑洞居住。王实的子孙们恪守家训,继承了他的优良传统,从小本生意起,慢慢弃农经商,最后发展成一个财力雄厚的大家族。到了清代,铜板变成了银票,豆腐担变成了票号,窑洞变成了城堡。嘉庆年间,王家达到鼎盛时期,王家大院终成。这样的故事,勤俭致富,天道酬勤,很符合中国的传统思想。

这是一处堆积着财富的建筑群。它不似江南园林那般含蓄内秀,而是锋芒直露,让人一眼便可见精心的布局和灵巧的构思。

在这层意义上,王家大院是真正意义上的民居。

tips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

交通

外部交通:从太原乘至灵石王家大院的汽车,仅用两小时便可到达。

市内交通:火车直达介休或灵石,再转乘公交至王家大院,每日早8时至晚8时。

介休市内每半小时有公交(3元/人),灵石城内每10分钟有公交(1元/人)开往王家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