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栏目 乐游体验-马来西亚 文| 洪清华 狂欢吉隆坡,慵懒兰卡威 马来西亚“独立日之旅”
因马来西亚独立52周年之机缘,在马来西亚旅游促进局的邀请和热情款待之下,我在八月底九月初进行了一次“大马爱国之旅”+“兰卡威休闲之旅”,看到了大马性格截然,但都魅力十足的两重面孔。 经过5个多小时飞行,我们一行人在8月29日晚抵达吉隆坡国际机场。我很庆幸大马旅游局派了一位很马来的马来人——老洪陪同这次行程,真是“异乡遇见同姓人”,倍感亲切。这让我少了很多包袱,放宽心,洒脱地完成这次旅行。 因为独立日的临近,吉隆坡的节庆氛围十分浓重,无论走到哪里都是满眼飘扬着马来西亚国旗。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好像是自己要庆祝生日一样激动和兴奋。
最高法院背后的殖民回忆 想要真正了解一个国家,首先就要去了解它的历史。吉隆坡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本关于大马的史书,漫步在吉隆坡,不同风格的建筑鳞次栉比,俨然是一座世界建筑的博物馆。 位于Jl Raja Laut街的苏丹亚都沙末大厦是吉隆坡的“老地标”,曾是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行政中心。英国建筑师诺曼(Arthur Charles Alfred Norman)25岁时被派遣到雪兰莪公共劳工部工作,32岁时晋升为政府建筑师。1894年,诺曼设计的这栋混合英国维多利亚风格及西班牙摩尔人风格的奇异大厦开始建造,三年后落成。殖民地的州长被邀请放置一块基石,诺曼的名字也刻在了基石上。后来,以苏丹阿都沙末的名字命名了这栋建筑。如今,这里已成为大马最高法院和高等法院。它是时间的见证者,用它那标志性的、金光闪烁的三个镀铜穹顶,还有41.2米高,至今仍然显示着大马标准时间的大钟楼,沉厚地讲述着殖民时期的那些往事。每逢重大庆典,当五光十色的彩灯照亮整幢大楼,它又犹如阿拉伯神话中的天外城堡,散发着神秘气息。 吉隆坡之美,就在于不同时代留下的建筑。在英国人到来之前,葡萄牙和荷兰先后在马六甲地区实行殖民统治长达三百年之久,他们的建筑形式并未深入影响当地的传统建筑,但带来城堡、教堂等新的建筑型态,改进了当地的建筑技术。而今吉隆坡街头最多的,则是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新古典主义与装饰主义风格建筑,与上海滩的老建筑有某种呼应,但又独具南洋风情。
世界最高旗杆之上的独立宣言 1957年8月31日,当第一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面对人群高呼“Merdeka(独立)!Merdeka!Merdeka!”,马来西亚国旗终于取代英国国旗,在独立广场上缓缓升起。而52年后的8月31日,独立广场上曾经承载着独立历史的旗杆,已被现在高达100米的全世界最高旗杆所代替。我仰视着这根旗杆,心中对这个民族和国家油然生出敬意。 原本可以受邀去参加马来西亚52周年独立日庆典活动,但因为H1N1,又恰逢穆斯林斋戒月,大马当局为了避免人群聚集取消了媒体的参观采访,最终将庆典活动移至国会大厦前的广场上举行,一切从简。但独立日的庆祝氛围却丝毫没有减分,数不尽的“辉煌条纹旗”,各种肤色,各种民族传统服装,分不清是当地人还是游客,都挥舞着手中的小国旗,在这座城市欢呼雀跃,激动地高呼着“吾王万岁!”、“Merdeka!”,还有“一个马来西亚!”——这是此次独立庆典的主题“一个马来西亚:以民为本、即可表现”的简化版。 马来西亚在独立前后发生过多次内讧,许多保卫国家安全的英雄们牺牲了。为了纪念这些英雄,终于在1966年建立了国家纪念碑。纪念碑位于Perdana路的湖滨公园内,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独立青铜雕塑之一。老洪说,纪念碑是马来西亚独立的精神标志,上面7名军人象征着7种领导素质。有意思的是,这座纪念碑的设计者正是美国华盛顿IWO JIMS纪念碑的设计人FELIX DE WELDON。 除了国家纪念碑,湖滨公园里面还有号称“世界最大的穿越式自由飞行的观鸟园”——吉隆坡飞禽公园。这里拥有5000多只鸟,90%都是本地品种。与外面的喧闹城市相比,这里是让人放慢脚步的地方,时不时就能发现悠闲的孔雀在我们身边踱步。 空中飘扬的鸟鸣,让生活在繁华都市的人,亲近了一番大自然。这里的鸟儿伙食挺丰富,看着它们津津有味地吃着木瓜,也让我很不好意思的眼馋起来。但这里实在太大,如果要全部逛完,至少要三个半小时,比较适合那些痴迷于“观鸟”的摄影爱好者。
国家清真寺:大马的庇护者 大马的交通规则是车辆靠左侧行驶,公交系统非常不发达,但打车很方便,只是那些司机都不会打表,只能与他们议价,只是很难议出好价格。在打车去国家清真寺的途中,老洪告诉我们,吉隆坡有150万人口,但是车比人还多。因为一般一个家庭会有好几辆车,用于上班、出游各种用途,而且每天都会有100多万辆车进入吉隆坡,不难想象交通高峰时的堵车是怎样一番模样。我问老洪:“你家有多少辆车?”老洪平静地说“四、五辆。”我不禁感慨,大马的向导比国内的向导生活要好太多了。 到达国家清真寺,除了一拨拨游客,还能看见几位“包裹严实”的穆斯林妇女。即使吉隆坡天气炎热,她们还是裹得只露出了脸部,甚至只露出眼睛。伊斯兰教是马来西亚的国教,,国民是否入教全凭自愿,不过,一旦入教就不得退教,要接受伊斯兰律法的严格约束。。 进入静谧的清真寺,是不能穿鞋、穿短裤的,否则都需要披上一袭长袍。于是我几乎像伊斯兰妇女一样把自己包裹起来,穿上长袍,脱去鞋子,看上去不免有些滑稽。国家清真寺内做祈祷的地方能够容纳一万五千人,不过游客是不能随便进入的。 耸立在“世界上最美的火车站”吉隆坡火车站对面的马来西亚国家清真寺,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清真寺。但区别于其他清真寺的圆顶,国家清真寺的屋顶仿佛一把有13个褶皱的巨伞。老洪告诉我,这代表马来西亚的13个州,希望真主安拉能够庇护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即便他们不是穆斯林。 马来西亚其实是一个信仰和文化相当多元的国度,自15世纪的马六甲王朝以来,它就是东西方贸易重要的转运中心,各国及各种族移民纷至沓来。如今,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一起,在这片土地上和平共处,各个民族的文化与习俗也成为马来西亚旅游业的一大“卖点”。
最高双塔之间的自豪感 从国家清真寺回到商业区,已经能够领略到吉隆坡的堵车“盛况”了,不过老洪说这还不是最堵的时候。因为行程安排紧凑,在商业区吃饭的时候其实已经过了饭点,我随便点了份肠粉和一些小食,不得不说马来西亚人真的非常能吃辣,就连我这样中国大江南北都“辣不怕”的人,都不由感叹这里的拌酱和配料真的很辣,但是很刺激、很过瘾。 吃饱喝足,老洪终于带着我们向吉隆坡的地标国家石油公司双子塔(The Petronas Twin Towers)进发。远远望去,世界第三高的双子塔给人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尽管它的造型汲取了伊斯兰艺术风格,却还是让人觉得极具现代感。双子塔由美国建筑师事Cesar Pelli设计,一栋楼由日本公司建造,另一栋则由韩国公司建造。虽然它的高度现在已被台北101超越,但它还是世界上最高的双塔摩天楼。到双子塔脚下,刚才的视觉冲击已经变成了震撼,我认真地从下往上看的结果是,帽子掉在了地上。。老洪在介绍双子塔的时候,脸上多多少少流露出些许得意与炫耀之情。 逛了一下双子塔内部的商场,发现到处都是琳琅满目的高档商品。拿起相机想拍些照片,却被告知双子塔内部不能拍摄,除非预先办理准拍证。心想办理准拍证一定很麻烦,也就作罢了,但逛了一会发现,全世界游客都在拍照!据说参观双子塔是免费的,但是需要提前领票,并且限制人数,老洪说票一般中午就发完了,肯定看不了。我们却还是固执地想碰碰运气,上去看看两栋楼之间的廊桥。但遗憾的是,上去之后发现,不是票发完了,而是今天是独立日,暂不营业。 从双子塔离开,我们去往吉隆坡的另一个地标,世界第四高塔——吉隆坡塔。沿途能看见很多参天古树,空气非常好,灰尘也很少。其实作为一个繁华的城市,吉隆坡的环境还是非常不错的,虽然少些自然景观,但绿化很好。虽然双子塔比吉隆坡塔更有名,但游客还是更爱去吉隆坡塔登高,就因为双子塔需要排队领票。尽管吉隆坡塔高度不敌双子塔,但它位于94米高的山丘上,正所谓“站得高,看得远”,在双子塔未能登高的遗憾,还是可以在吉隆坡塔实现的,尤其在独立日登塔,心中不由涌出一股振奋感。
茨厂街,比中国更中国 可能全世界的唐人街都有着几个相同的特点:喧闹、价格低廉的商品、有些脏乱的环境。茨厂街也难逃宿命,但依然还是外国游客趋之若鹜的地方。茨厂街是吉隆坡最古老的街道之一,也是吉隆坡的一本开埠历史书。 老洪说,在十八世纪初,大马的锡矿开采逐渐繁胜,吸引大批华人下南洋淘金。有“锡都”之称的吉隆坡,锡矿开采历史悠久,但技术落后;而越来越多华人到来的结果,是带来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还有冒险刻苦的精神,茨厂街就是他们当年最初落脚的地方。漫步在现在的茨厂街,仍能发现这里的大部分建筑物还保留着那段“淘金时代”的原貌,但岁月留得住茨厂街的怀旧气息,却挡不住当年那些人的青春年华渐渐老去。 茨厂街有非常多的小吃,还有很多正宗的餐馆。除了吃的,当然还有不少可以淘些小玩意儿的店铺。好在我并不热衷于购物,在战友们为妻儿老小淘货的时候,我基本上都在用不太灵光的英语与中国的、印度的老板或者店员“搭讪”一下。其中有一个女孩子,华人,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她说趁着假期做些Part-time,1天40块马币,权当打发时间。 其实,我在上海、北京或者中国其他地方的时候,都很少会强烈的感觉到“我在中国”。而在茨厂街,会觉得这里有着比中国更浓郁的中国气息。尽管有些脏,但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此起彼伏的讨价还价声,,味道很正宗的中国餐厅,淘不尽的中国小货,会令不少人爱上这里,“啊!这里就是中国。”
兰卡威,与鲨鱼脸贴脸 因为独立日庆典,在吉隆坡的街头总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民族服饰。老洪说马来西亚有一种国服,是由蜡染布做成的长袖上衣,名字叫“巴迪”。“巴迪”其实是一种花纹的名字,可以在各种场合穿。马来人很少会西装革履,即使正式场合的礼服也是一种叫“巴汝”的上衣,女装则叫“巴汝古隆”。在庆典气氛浓厚的独立日,飘扬的星条旗,热情的马来人,浓郁的中国情愫,让我产生了一种“我也是马来人”的错觉,忍不住也穿上了巴迪服,坐上了飞往兰卡威的航班。 如果说在吉隆坡可以感受更多城市与历史的文化内涵,那么在兰卡威,毫无疑问是一次亲近大自然的生态之旅。甫抵兰卡威,一股热带风情便席卷而来,整个身体都“蠢蠢欲动”,迫不及待想扑入大海的怀抱。其实9、10月份是兰卡威的旅游淡季,非常适合国内的游客前来游玩,至少不会碰到订不上酒店的尴尬,而且在淡季,机票、酒店都会有折扣,十分划算。在兰卡威,我们最期待的就是“跳岛游”。船舶行驶在印度洋上,太阳毒辣辣的,但海风很清凉,闭上眼睛,令人陶醉。船上有着各种肤色的人,但白人偏多些,个个非常悠闲的模样。老洪说过,自从“911”之后,欧洲人就比较喜欢来大马度假了。 吹拂了一个多小时的海风,终于抵达兰卡威最著名的浮潜岛屿——Pulau Payar。迫不及待地换上潜水服,简单做了些热身,便跳进热带鱼的世界。这里的沙滩是很细的白沙,近海滩的海水是清澈的碧绿色,远处的海水颜色则有些深沉。当地政府对于环境保护可谓用心良苦:在浮潜或嬉水喂鱼的时候,是不可以随便抓水里的热带鱼的,因为这些鱼“受到法律保护”,一旦抓鱼,不仅罚金高达几万马币,还有可能“体验”好几个月大马监狱的滋味。不仅如此,兰卡威一共99座岛屿,只有兰卡威主岛是有人长期定居的,而其他岛屿到了晚上,是无人居住的,只是白天经营一些海滩项目而已。人离开的时候,不允许留下任何垃圾,整座岛好像从未有人类踏足一般。 浮潜还能体验到与鲨鱼共舞的乐趣,当然,是一些不具有攻击性的小鲨鱼。有些小鲨鱼胆大,有些胆小。胆大的小鲨鱼会贴着我的身体,从我的左脸到右脸,是那么的接近。虽然很想伸手抚摸一下,但有些担心鲨鱼妈妈正在界限外监视,最终还是没敢动手。 除了左脸旁悠闲自得的小鲨鱼,在兰卡威地质森林公园,红树林里的长尾猴和人类显得更加熟络,熟络到如果让它们看见到了我手中的食物而又不与它们“分享”的话,它们就只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虽然当地人非常不满游客惯坏了这些猴儿,令它们越发懒于自己觅食,但与猴儿们抢食还是颇具一番情趣,只是需要小心避免被猴子抓伤。
最适合发呆的海滩 在兰卡威打车很困难,所以租车是必不可少的,大部分时候,国内驾照也能租车,除非很不幸运地遇上了当地警察严打。我们几个人租了一辆车,我做驾驶,虽然方向盘与国内相反感觉有些别扭,但悠闲地绕岛行驶,看见的是浓密的原始森林,偶尔还能瞅见猴子玩耍,没有红灯,没有堵车,没有黑乎乎呛人的尾气,让人觉得,开车如此惬意。 珍南海滩可能是兰卡威最美,最适合发呆的海滩了。清澈碧绿的海水,绵长平缓的沙滩,总能看见各种肤色的游客,穿着性感的比基尼,或者东南亚风情的热裤,懒洋洋的躺在沙滩上,喝一杯冰镇的饮料,戴一副墨镜望着湛蓝的天空,听着海浪懒懒地拍打在沙滩上,打个盹儿,或者醒来换个姿势,瞅一眼正在嬉水的比基尼美女继续发呆。 忘记喋喋不休的汇报,忘记处理不完的文件,忘记难以伺候的客户,忘记忽上忽下不可自拔的股票。时间凝固,没有过去与未来,充分享受兰卡威的静谧。但偶尔还是能看见匆匆而过的旅游团,难免感叹人生的浮躁。真正的花些时间留在兰卡威,睡懒觉,泡沙滩,晒太阳,兰卡威希望我们慢慢地走,才能真正领略她的无限风情,才能真正明白度假的含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