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栏目:乐游-城市 汉堡:自由港的创意新生活
在德国北部,坐落着一座优雅的港口城市——汉堡。它被誉为“德国通往世界的大门”,如今,这个曾经的工业、港口之城已被打造成了新兴“创意都市”。随着“汉堡之家”跨越万里汪洋,落户上海,我们也有了一个近距离了解汉堡的新途径。
文|李曼左萝 温情汉萨城
如果你是在夜幕初降时分到达汉堡,你会发现,十几年前的老旧港区,如今闪耀着生活与艺术的魅力。 汉堡,作为“汉萨同盟”的主要发起者之一,享受了三个世纪的“自由贸易”特权,至今仍自豪地将自己标榜为“自由汉萨城”。汉堡位于不莱梅东北部易北河岸,世界各地的远洋轮来德国时,都会在这个港口停泊。得益于便利的水上交通,汉堡的会展业发展尤为迅速,每年多达1万家的参展商和过百万的观众从世界各地相聚于此,使它慢慢成为了一座繁华的商业名都。所以,当你接近此处的夜,为米歇尔教堂高耸的钟塔着迷,在夜总会、剧院和舞场的温情灯火中沉醉,就变得再自然不过。
古老港城的华丽转身 游走在圣保利大街的霓虹里,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这座水都是如何从废旧港城蜕变为现在这般华美景象的? 早在1888年,汉堡就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咖啡、可可、香料和地毯的转运地之一。但经过战争、洪水和经济的洗礼,它的码头区废旧了,仓库建筑群也被渐渐遗弃。为了让城市获得持续发展,2000年政府制订了德国乃至欧洲最大规模的都市拓展计划,将被废弃的码头区改建成一个集居住、商务、休闲、购物、文化和旅游多重功能的“中央区”。 在之后的施工中,为了合理利用资源,许多新写字楼和公寓被建成了生态节能型建筑。提到高新环保理念,汉堡最为我们熟悉的代表作品无疑是“汉堡之家”。值得庆幸的是,在2010年,国人不用千里迢迢飞往汉堡,就能在上海世博会上看到这栋利用地热和太阳能等内部能源循环供暖的神奇“被动房”了。 现在,如果有兴趣到“仓库城市”的遗存——大片新哥特式红砖建筑区里逛逛,你会发现库房里再也不是存放着可可和咖啡了,因为随着大批国际新锐设计师的到来,数百家公司的重新改造,这里已成为年轻创意人员们挥洒智慧的工作室了。
诗意水都生活 一如欣欣向荣的城市发展,汉堡人的生活怀旧与新潮并融,多姿多彩。 白天看这个温情的城市,满眼的绿,点缀其中的是一片又一片的大草坪和公园。顺着风走到北海边,感受汉堡“海港式”的邀约:清润的空气,迎面扑来的海风,也许在不经意的刹那,浪花已经涌上堤岸,掩没了双脚。还有,那多得数不过来的桥梁同样惹人瞩目。或许你不知道,在欧洲拥有桥梁最多的城市,不是威尼斯,而是这座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汉堡。易北河支流和湖泊把这座城市分隔成无数岛屿,河流、湖泊星罗棋布,所以这里桥梁超过2300座,使得汉堡也有“水上城市”的美誉。 在温润的空气里一直前行,会到达镶嵌在繁华市区中央的阿尔斯特湖。阿尔斯特湖本是汉堡市内的一条河,可这条河在永芳大街前通过伦巴底大桥和肯尼迪大桥时被分为两半,由此河面变宽,更像是湖水。因而习惯上,人们将这一段阿尔斯特河译成阿尔斯特湖。此处水面宽阔,清澈的湖面上,彩帆点点,有天鹅优雅地在粼粼波光中缓缓游动,浪漫而富有诗意。若在夜晚,湖滨雕像、豪华宾馆和商业大街,以及南面的五个大教堂尖塔会在霓虹中交相辉映,构成唯美的湖光塔影。 艺术是汉堡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得益于曾经活跃在此的艺术家们,无论是勃拉姆斯、门德尔松,还是“披头士”,都为汉堡在世界艺术圣殿中夺得了一席之地,也为汉堡人创造了很好的艺术氛围。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没有一个城市像汉堡一样,会同时上演多部大型音乐剧。从早先的《猫》、《泰坦尼克号》、《狮子王》到《妈妈咪呀》,演员诙谐生动的表演和运用了高科技的光影舞美一度将音乐剧热推向高潮。 只消在在这个充满诗意的海港之都逗留片刻,不管是谁,都能感受到汉堡人用生命的激情演绎的生活。
各国美味,饕餮盛宴 来一份地道的海员杂烩吧!品尝时记得佐上一杯啤酒或茴香烧酒。或者你突然想尝尝其他国家的美味?没关系,在汉堡,能体验50多个国家的饮食文化。 说到纯正的汉堡食物,那么这里的海鲜是很令人期待的。在旧市区的港口附近或达西街上,有传统的汉堡海鲜餐厅,以及西班牙与葡萄牙风味的高级餐馆。想感受“平民式生活”,鱼市场是不错的选择,那儿有许多大众餐厅。在各大美味中,海员杂烩(把鱼、肉、土豆、黄瓜煮成一锅,原本是供海员吃的)、汉堡蟮鱼汤、果汁麦糊这些菜最抓人脾胃,很受当地人和过往旅客的喜爱。 圣诞节期间,还能找到最丰富美味的食物:外脆里嫩的烤肉、香喷喷的圣诞节小饼干以及星星状的桂皮小饼等等,口味浓郁的甜红葡萄酒或热气腾腾的潘趣酒更是此处圣诞市场不可或缺的特色饮品。 在汉堡市中心及圣堡利红灯区,聚集了数百家餐饮店,有中式、日式、泰式、法式、西班牙式等各种料理,满大街香味融汇在一起,令人不禁驻足,贪婪地呼吸。对长居在汉堡的上海人来讲,另一件乐事无疑是去年“汉堡豫园”的开门迎客。穿九曲桥、过湖心亭,如今在德国的“绿波廊”里也能尝到原汁原味的上海本帮菜了,那种怀念故乡的味道何尝不让人觉得温馨呢?
TIPS:实用资讯 汉堡机场 从火车站坐U1到Ohlsdorf下车,再在那里坐110路公共汽车到Flughafen站下即可。或者从火车总站门口坐机场大巴Airport Express直达机场。 外币兑换 在汉堡火车站总站南侧对面的樱花大道57号、火车总站附近石坝1号、莱泊邦都有外币兑换处。 购物 汉堡是无与伦比的购物天堂,在永芬街、新墙街、蒙贝克大街、莫肯倍儿格街的蕾万特商场和阿尔斯特购物区内传统风情十足的梅林拱廊,游客都能买到亨利王子帽、迈森瓷器、瓶内帆船、琥珀、羊毛制品、木刻等特产。另外到冬天,一年一度的冬季大拍卖是淘宝的大好时机,会在初春持续十多天,价格降幅在20%至50%。 其他 鱼市开放的时间为每个星期天早上5点(冬天7点)至10点。
文|杨济铭 图|汉堡旅游局 “被动房”时代来临
不需要使用取暖设施,仅利用来自太阳光热、人体和电器的余热就能给整栋房子提供热能,听起来好像天方夜谭,其实并不遥远。当汉堡人将这种“被动房”理念以“汉堡之家”的形式带到上海,并在世博会上公诸于世,一个全新的“绿色建筑”时代来临了。 作为仅次于柏林的德国第二大城市,汉堡和上海一样,皆为东西两个国度最大的港口城市,两者相距10772海里。为参展2010上海世博会,汉堡人早早赶来中国,将与上海共同投资的400万欧元的2/3注入本届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汉堡之家”的打造工程。 2009年3月的最后一天,“汉堡之家”于上海启动奠基仪式,试图将德国港口市的建筑环保设计理念行销世界。“汉堡之家”以其建筑方式不受楼宇限制的可复制性,为如何在旧建筑与新建筑中应用现代化环保思路提供了新标准。
生命机体的一部分 汉堡作为中国通往欧洲的桥头堡,将在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上,重新以建筑的方式做一次完美的诠释。 的确,生活在平均气温15.5℃下的汉堡人,决定不再赘述他们的音乐天才勃拉姆斯和门德尔松,也不再拿出享誉全球的啤酒把你灌醉。这一回,亮相世界的“汉堡之家”不仅要满足人们冬暖夏凉的居住意愿,每平方米年消耗仅50千瓦的低能耗标准,也赚足了不少人的目光。 德国Spengler Wiescholek和Dittert & Reumschüssel两家事务所担纲了“汉堡之家”的建筑设计工作,他们以环保节能为出发点,考虑到现代建筑的通风缺乏,因此衍生出了安装空气置换设备的构想,借此用于排散水蒸气等废气,以保证室内空气清新。与此同时,为减少能源消耗,将隔热转换为供暖。这样即使在最冷的日子里,也能通过供风供暖的方式实现室温恒定。 和2010世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相通的一大概念则是:汉堡让建筑更美好。置身其中,参展观众会感到自己便是这个生命机体的一部分,也能通过自身的能量或创意对这一机体产生影响。
19年后,被动房来到中国 使用面积2300平方米的“汉堡之家”,是其“母体建筑”汉堡市港口新城一座大楼的一半。它将作为中国境内第一栋获得认证的“被动房”,被长期保留在上海。 所谓“被动房”,是种运用空气置换达到良好隔热目的,从而不需要使用传统供暖装置的新型建筑。称为“被动”是指该类建筑的主要热能源自于太阳光热、人体和电器的余热,对于能源的消耗极少,而该建筑的建筑方式不受楼宇类型的限制,因此也可通过改建达到被动房的标准要求。 早在1991年,德国人沃尔夫冈·费斯特就负责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幢被动房——达姆施塔特(Darmstadt-Kranichste),该房的热能消耗平均仅为10kwh/m2a。2002年,德国又在ULM设计落成Energon,使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办公楼。随后,在除德国以外的奥地利、瑞士、意大利等欧洲邻国,包括办公楼宇、学校、体育馆及工业用房等6000余栋被动房先后投入使用。 随着节能环保逐渐成为世界大潮,相信再过10年会有很多中国企业能够生产“被动房屋”的建筑材料,“被动房屋”在中国不会仅仅是概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