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影| 吴琪玮
肇兴,侗寨里的纯真年代
在黔东南的肇兴,这个流传着“饭养身,歌养心”的素朴养生之道的山坳深处,你可以走进被称作“生态博物馆”的古村落,听到最摄人心魄的侗族大歌,
抚摸最千锤百炼的手工艺品,目睹最古老的爱情节日,你的身和心,都可以经历一次返璞归真的洗礼。
梦境里有个地方,那里的山水,从未遭遇过现代工业的污染;那里的生活,还保持着古朴的风貌;那里的文字,可以让我们破译悠远的文明,那我们又该怎么称呼它?是阿凡达里的潘多拉星球?或是肇兴!前者只是电影虚构,后者却活生生地存在于黔东南的侗族聚居地。在这里,古老的民族文化保留得相当完整,俨然是一副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的风情画卷。
清泉般闪亮的山歌
尽管去往肇兴的路况糟糕透顶,却难以浇灭我对“白云深处有人家”这等诗中意境的向往。汽车自从江经由洛香前行,沿途往来车辆甚少,风景却愈发清新,四周是广阔而有丰富层次的翠绿梯田,蓬松的圆柱形稻草堆零散于田野间,在阳光下泛出淡金色的光芒,远方的层层山峦被绿意浸染,身畔一直有涓涓小溪随行。
黔东南素有“七百贯洞,千家肇洞”之说,七百贯洞,指从江县贯洞;千家肇洞,便是黎平县的肇兴。肇兴座落于群山环抱、树木葱翠的山间坝子上,清澈的肇兴河穿寨而过。寨门前,热情的侗家孩童向陌生的游人招手。一种奇特的声音渐行渐近,时而清脆洪亮,时而婉转悠扬,仿佛远古的召唤,令人充满无穷遐思,原来是侗家老人和小妹们围坐在鼓楼下的打歌坝内,手拉手唱着著名的“侗族大歌”。她们头戴细碎红花,颈上挂着银项圈,盛装出席这清晨的“演唱会”,没有指挥,没有伴奏,只有天籁般的歌喉和脸上洋溢着的幸福表情。
音乐是侗家人每日生活的起点,在这片古老的土壤上,流传着“饭养身,歌养心”的养生之道,这便是肇兴大寨经久不衰的快乐秘诀。“大歌”的精髓在于唱者需用心灵感悟自然的声音,因此,侗家女清唱或以琵琶和侗族二胡伴奏时,歌声便如流过山脚下的河水一般明净,如吹过鼓楼旁的山风一般自由,如洒在青石板上的阳光一般温暖,如跳跃在枝头的山雀一般轻灵。那歌声,似有洗净心灵的魔力,无怪乎连世界艺术之都巴黎也曾为之倾倒,音乐评论家将其誉为“清泉般闪亮的音乐”。
而对“饭养身”之道,肇兴侗族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至今保持着独特的饮食习惯。这里的居民很少患肠胃疾病,据说是由于常年食用牛、羊等草食动物内脏的缘故。百草中含有人体不可或缺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而牛羊的小肠中有未被消化和完全吸收的溶液,侗语称之为“瘪”(音译),加工后的牛、羊瘪不但是肇兴人餐桌上的美食,而且有健胃、消食的功能。
漫步村寨间,你可以找到声名远扬的“肇兴鼓楼群”。被命名为“仁、义、礼、智、信”的五座鼓楼,源于肇兴最古老的5房家族。木结构的鼓楼,用4根大杉木为主柱,直达顶层,另立副柱加横枋竖立其上,向四周伸展,全以木榫、木栓穿合,不用铁钉,结实牢固,扣合无隙。鼓楼顶部悬挂一个蒙皮木鼓,由寨老执掌,只有他和经他授权的人才有权登楼击鼓。寨鼓极为庄严神圣,村民一听到寨鼓声,不论白天黑夜,也不论当时在山上或田里干活,都会迅速回寨,聚集到鼓楼前,听从寨老的指挥。村民对不同含义的鼓声节律很熟悉:平日议事是不疾不徐的“咚、咚、咚”三声;紧急集合是先重击一声,接着是一连串的急鼓点“咚咚咚咚咚”;寨子里来了贵客,则是舒缓、悠长的“咚……咚……”之声。
千捶百褶,一袭布衣
“他们住在大山里,以前交通困难,几乎与外界隔绝,直到60年代还过着刀耕火种的日子。那些寨子,就像非洲的原始部落,可是他们每天都过得很高兴。开心,就是他们长寿的原因。女人在寨里的地位很高,可以自由恋爱,挑选自个儿喜欢的男人。结婚之后,男人就不再剪头发,而是把头发盘起来,用白布包住,这表示他不能再做非分之事,所以夫妻关系向来很好,从来见不到吵架的,更没有离婚的……”
说到此处,司机露出羡慕的神色。他说的地方,并非遥远的非洲大陆,而就在肇兴东面,背靠弄报山,藏在山坳里的堂安村。根据当地侗族长者的口述,堂安侗寨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如今寨中仍居住着180多户人家,近800人口。堂安四面环山,梯田层叠,民居依山就势,悬空吊脚,井然有序。这里的鼓楼、戏台、吊脚楼、石板路、古瓢井以及侗族服饰都保持着原始的风味,难怪世界著名的挪威生态博物馆学家约翰·杰斯特龙曾感叹说:“堂安侗寨是人类返璞归真的范例。”
12年前,中国唯一的侗族生态博物馆正是在肇兴乡堂安寨落户,这是由中国与挪威合作建设与保护的四座生态博物馆之一。生态博物馆的概念于1971年诞生于法国,其着眼点在于文化遗产应按原状保护和保存于其所展示的社区和环境中。
入得寨中,道路并不如想象中的难走。曲折的小径四通八达,均用青石板铺墁,九个出寨子的路口都建有寨门。见到纱巾般的云雾在苍翠的山头驻留,我赶紧掏出相机拍摄,司机笑道:“这是小儿科啦,在山里多住住,比这漂亮的风景有的是。”收回目光,我开始审视眼前这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村寨,禾晾、谷仓、水碾、石碓、榨油房、鱼塘、井亭、祭萨堂等一应俱全,经历终年雨水的冲刷,悠然地散发着清凉而潮湿的气息。
手工制的侗衣是堂安的一大亮点,传承前人工艺,制成的侗布能保存上百年。棉花纺成线后用织布机手工织成布匹,然后浸染成青色或深紫色,晾干后叠在一起,用木槌反复捶打半月,直至将棉线里的油脂捶击至布的表面方才作罢。此刻的侗布,经过千次的捶打,闪闪发亮,硬且坚挺。捶打时间越长,亮度越高,侗布的价值也越发珍贵。然而,纯手工的侗布,却经不起工业制造的洗衣粉洗涤,一旦用了洗衣粉,晾干后会立即恢复到捶打前的原样。在堂安,一个优秀的侗布艺人可以手工叠出数百个细褶,一件衣服从织布到完工,往往耗时在3个月以上。
传递爱情的竹筒
“雨生百谷,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我到肇兴时,恰逢农历节气谷雨。“谷雨节”流行于肇兴、龙额、地坪等南侗地区,村民们会举行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而在肇兴本寨,“谷雨节”期间不仅会有象征性的祭祀活动,入夜后,还会有一场独一无二的好戏“丢卣卣”上演。
侗族地区,青年男女是通过“行歌坐月”来谈情说爱的。“行歌坐月”的场所被当地人称为“月堂”。男女通过对歌来寻找自己的终身伴侣。结婚后,新娘回门带回糯米饭和酒肉,拿到鼓楼分给本寨的“腊汉”(即未婚的青年后生)食用,暗喻她已经出嫁为人妻,从此结束了“行歌坐月”的姑娘生活,因此这餐饭被叫做“月堂饭”。又因为吃“月堂饭”前,先到的“腊汉”们会用学猫叫的办法,通知其他“腊汉”前来加入,到鼓楼后再一齐学猫叫,格外热闹,所以,这个习俗又被叫做“要猫饭”。肇兴的“丢卣卣”就是由古老的“要猫饭”活动演变而来,慢慢又同“谷雨节”合而为一。
在“丢卣卣”时,青年男子通过唱“喊门歌”的方式,让姑娘把事先扔到楼板上的竹卣卣还给自己,扔出去的竹卣卣里装有送给姑娘的小礼物。在他拿回竹卣卣时,还要防备和姑娘私交好的姐妹们的突然袭击,被掺有油的锅底画花脸。如果丢卣卣的后生是自己的意中人,姑娘会在竹卣卣里放上用树叶包裹着的一块肉作为回礼。这种古朴而趣致的表达爱情的方式,源自人类的童年时代,那是种天真的浪漫,希望它永远不会消失。
旅行贴士
路线
路线一:贵阳─凯里(156km)─雷山─榕江(173km)─从江(75km)─洛香─肇兴
路线二:桂林─龙胜(102km)─三江(65km)─从江(107km)─洛香─肇兴(100km)
游览
在肇兴本寨村口肇兴中学所在的山头可以看到大寨全景。寨中一条主要街道由东而西,两旁建有学校、乡政府和民居,全是青瓦木楼。
美食
冻鱼
侗族人在冬季,从河里捉来又肥又大的鲤鱼,取出苦胆,然后把整条鱼连同酸辣子、白豆腐放进锅里同凉水一起煮。煮好后,舀起放一晚上,待鱼冷冻后,第二天才拿出来吃。冻鱼的口感香辣而清凉。侗家人说,今天吃了昨天煮的冻鱼,象征生活富裕。
烤豆腐果
把豆腐果放到一架带有小孔的铁盘上,用小铲不断翻动烤煎,烤到表面黄亮鼓起时,用竹片将豆腐果当腰剖开,填进辣椒、葱、蒜、麻油、酱油、醋、糖等作料,趁热吃下,咸辣嫩烫,满口喷香。
计坝机(侗语音译)
用木姜树木棒插入鱼的口中,手拿木棒一端,将鱼伸入稻草火中烤熟,这样木姜香味会慢慢渗入鱼肉内。然后趁热拿到锅里或盆中与配料、香料和一点凉水拌匀。掺入的配料、香料有:火烧过的半青半红的辣椒、西红柿、盐、生姜糜、大蒜糜、花椒粉,以及用手揉搓软化并切好的韭菜、蔓蒌、鱼蓼、折耳根叶、野芹菜、滇兵菜、广菜等。
中国十大原生态乡村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乡村向来是能让人忘却烦忧的地方。在那里,既可以“采菊东篱下”,陶醉于最清新的自然风光,又能够“把酒话桑麻”,沉浸于最纯朴的人文生活。然而,如今在城镇化和农业工业化的汹涌浪潮下,要寻觅到如古人诗中那般纯净天然的乡村,却日益成了一种珍罕的旅行体验。
好在,中国够大,穷尽东西南北,我们还能发现这些美好依旧的地方。不过,你的拜访,一定得小心翼翼,倍加珍惜。
黑龙江漠河北极村
在黑龙江源头的北极村,随处可见马儿拉着雪橇飞驰的景象。村民的生活快乐安逸,每逢佳节,都会在江边通宵达旦地举行篝火晚会。小村的一切都是中国的“最北”:最北之家、最北的邮局、最北的学校,而且这里还是中国境内观赏绚丽极光的最佳地点。
广西巴马长寿村
作为世界第五个“长寿之乡”,巴马的长寿秘诀并非风水,而是自然强大的治愈能力。巴马的气候冬暖夏凉、魔鬼洞负离子含量超高的纯净空气、盘阳河甘甜清冽的健康水,研究人员对巴马的土壤进行取样分析,结果发现,土壤中含有丰富的镁和锌,非常有助于保护人体免受氧化,而村民们每日的食材:香猪、火麻、珍珠玉米、红薯叶、南瓜苗……都是城市人梦寐以求的有机养分。
广东连南南岗瑶寨
古老原始的瑶寨,古朴整齐的民居依山而建,古道蜿蜒,沿途古树参天,掩映着历代先民的古墓,寨旁千顷梯田,层层相叠,从山脚一直延伸至山脊,种植着成片的甘薯和白茶。而在传统节日“歌堂之日”,瑶家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在大街小巷举办庆祝活动。
内蒙古呼伦贝尔奇乾村
额尔古纳河边的大草原、中俄边境上,有个只有11户人家的小村,这里俨然是个童话世界:房屋都是用没有上漆的整根原木搭建,广袤的草原上长满红色的草籽,天空如宝石一般湛蓝,牛群和羊群在额尔古纳河边静静饮水,而河的对岸,俄罗斯的山脉被葱郁的森林覆盖。
新疆禾木图瓦人村落
禾木的原始村落同大草原融为一体,这里万山红遍的秋色最为动人,但千里雪封的冬季风光也别有韵味。在这个被雪山、草原和白桦树环抱的小村内,勤劳的图瓦牧民在自家农场饲养绵羊,在田野里种植土豆。到了春天,草原上开满了野油菜花,没人采摘,是春季的绝佳美景,而游人则可以雇一匹骏马,独自在草原上欣赏无限春色
云南红河大羊街乡哈尼村落
滇南哀牢山的重山峻岭之间,勤劳的哈尼人开发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梯田,至今保持着最自然、最环保的水大羊街乡隐藏在白云深处,在葱翠的树林和梯田的合围中,如同仙境中的人家。
西藏然乌湖瓦村
在青藏高原最湿润的地方,然乌湖畔蜿蜒的土路尽头,有一个静谧的小村,河水从青稞地边上淌过,牛马悠闲地在草原上休憩,错落的木屋顶上,飘散着袅袅炊烟,小村唯一的喧闹声是瓦村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这里是高原的天堂,生活显得如此淳朴而简单。
海南儋州盐丁村
儋州市北部沿海,有个被火山玄武岩围起的村落─盐丁村,这里的石头雄奇瑰伟,土地却异常稀少珍贵,但盐丁村人选择在原始的自然环境中顺势而为,海滩上有着他们千百年来赖以生存的古盐田,村民依旧代代传承先人的晒盐工艺。
安徽歙县石潭村
不似宏村、西递那般游人如织,皖南山坳里的石潭村清静祥和,村里不但有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徽派民居,村子周围更是徽州春赏油菜花、梨花,秋赏贡菊的最佳去处。
浙江温州楠溪江古村落
在温州永嘉县的楠溪江畔,原生态的村落不是一个,而是一群:茗岙村的梯田茶园,暨家寨的翠竹山林,还有林坑村的峡谷瀑布。这里是浙江的天然氧吧,陷入满目青山、袅袅炊烟和潺潺流水的田园风光,你的城市综合征一定不治而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