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影| 陈婷

疾驰在迦南美地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是一个神奇的民族。在经历了两千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之后,终于回到了故土,重建了自己的家园——以色列。我们疾驰在这个离上帝最近的地方,不在乎目的地,只在乎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
    提起中东,提起以色列,人们想到最多的就是冲突、战乱。的确,这个身处阿拉伯国家重重包围之中的犹太小国,自从建国以来,就一直和邻居们处在紧张的对峙状态,然而,这里却也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文化、宗教传承源远流长,数千年来,虽兵祸连结,纷乱不断,但文明之光却如涓涓细流,绵延不绝。正因为此,我们从遥远的东方来到了这里,而如果要短时间内近距离领略以色列的无穷魅力,恐怕自驾旅行,驰骋在这片上帝应允犹太人的迦南美地,是最好的方式吧。

从地中海开始的旅程

    早晨八点半,顺利办完手续的我们开着车从特拉维夫出发了。昨晚刚下过小雨,进入冬季的以色列也进入了雨季,不过都是不影响出行的小雨,雨后的天空格外透亮。虽然是夜里三点到的,而且飞行了11个小时,但一上路,大家立刻精神了起来,路上的标志十分清晰,四十五分钟后我们便到达了凯撒利亚,车子停在了希律王建立的十字军城堡前。
    遗址公园坐落于地中海岸边,是罗马时期的一个休闲竞技场遗址。以色列的地名大部分是和圣经联系在一起的,凯撒利亚在《圣经·新约》的《使徒行传》里多处提到,今天的凯撒利亚,因为战争、地震和自然的变迁,古城的大部分城墙和部分城区已陷落到海平面下1.5米,很少有人能有机会潜水去看看那些被淹没在海底,沉睡了多年的古城,我们只能从残留的罗马竞技场,浴室和赛马场遗迹,想象着习惯享乐的罗马人如何在海边看赛马,在沙漠观角斗的情景。
    我们在中午之前赶到了几十公里之外的海法(Haifa),停车场就在有200年历史的Stella Maris修道院马路对面。这个巴洛克风格的天主教教堂十分精致,内有一洞窟,基督教相传是先知以利亚之墓。停留了大约半个小时后,我们又开车来到海法的巴哈伊空中花园。海法,因犹太、基督和伊斯兰教三个教派在此相处融洽,已经成为人类和谐共存、互相包容的象征。它同样以宽厚的胸怀容纳了巴哈伊教(大同教),其全球中心就设在海法。这个中心坐落在卡美尔山上,气势恢宏,设计精美,尤以“巴哈伊空中花园”华美而著称。
    在海法用过午餐,下午我们来到了阿卡老城,开车也不过四十分钟而已,老城不大,里面主要是一座清真寺,以及市场码头等地,在老城转悠到日落时分,拿着相机来到海边,看着一群钓鱼的孩子,海边驾驶帆板的年轻人,岸边闲聊的老人,于是以色列的第一天就在阿卡的落日中降下了帷幕。

拿撒勒的信仰之旅

    八点半,大家从拿撒勒位于山腰上的酒店准时出发,十五分钟后就到了同样建在山丘上有六千年历史的米吉多末日战场,一个人都没有,还有点担心景点没有开门,好在里面的管理员说我们可以先去看录像资料。
    这是一个饱经战火之地,公元前15世纪埃及文献《法老他模斯三世年表》内记载:“争取到米吉多,犹如争取到千个城邑!”因此以色列人攻取迦南后,势在必行拿下了米吉多。站在山顶上,眼前的米吉多平原是古战场,也是圣经所预言未来“哈米吉多大战”发生的地方(也称为末日战争)。
    米吉多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受战火洗礼过无数次,也重建过无数次,城址愈堆愈高,前后叠加达到25层之多,今日成了一个考古学上的典型丘陵,特地开辟了一个地质断层面,让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每个时代的遗迹。由6000年前的铜石并用时代到2000多年前的铁器时代,尤其是4000年前的水渠颇为壮观,可见当时的城市基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回到拿撒勒市里,我们赶着去参观天使报喜堂(the Church of the Annunciation)以及邻近的约瑟“木匠之家”,相传该地点就是约瑟夫和圣母玛利亚的故居。现在,拥有30多座教堂和修道院的拿撒勒也是以色列最大的阿拉伯人聚居地,还有清真寺和古代犹太教会堂。
    拿撒勒的老城道路十分狭窄,路上车子很多,我们小心穿梭其间,好在教堂都有醒目指示,很容易找到。天使报喜堂外的长廊里悬挂着各国赠送的圣母像,由于每个国家的审美标准和传统文化不同,圣母像也呈现出千姿百态,中国台湾的作品简直就是妈祖娘娘的翻版。教堂里最美的是那些彩色玻璃,让人眩目,令人痴醉,犹如夜晚的宝石散发出夺目的光彩。
    我们从天使报喜堂步行一刻钟来到圣玛利亚水井,之后在城中一家法国人开的餐厅用过了午餐,开车来到迦南村(Cana),参观天主教婚礼堂。迦南村位于拿撒勒北边,这个古老的村庄,因为圣经中耶稣将水变酒的故事而声名大燥。
傍晚,我们达到了加利利湖畔的以色列第四大城市太巴列(Tiberias),酒店就在湖边,不过因为冬日里太阳落山很早,到的时候已经漆黑一片了。

战争与和平共存

    这一天的行程很让人兴奋,我们即将前往戈兰高地 (Gevart Shemona),这个在电视报道中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地方。当车子在路上盘旋进山时,一点都感觉不到危险和战争的气氛,直到山坡上出现一个高高的仰天长啸的狮子纪念碑。这里是远离村庄的一座战争纪念碑,也是烈士陵园。碑墙下是一个个逝去的生命,希伯来文的石碑将战争凝固在我们面前,心情顿时有些沉重。再朝西边远望,是戈兰高地大片平缓地区,原野上种着庄稼,生长着橄榄林,有一条公路穿过其间,向远方延伸。
    我们根据指示牌,在山腰上一处罗马遗址——巴尼亚斯瀑布(Banias Waterfall)停了下来,宫殿建筑早已不知去向,只残存着石壁上的一些雕刻。一些来自肯尼亚的游客参观完遗址后便下山了,而我们则进入了旁边的林荫道,开始了历时一个半小时的丛林漫步,这里生长着很多高大的白桦树,据说当地人也喜欢在这样自然原始的环境里野营,路上不时从树丛中跳出一只圆圆滚滚的叙利亚短尾鼠,好奇地打量着我们。
    从巴尼亚斯瀑布再向里面走,想不到丛林深处竟然也有罗马人的城池遗址,还不止一处。我们从遗址公园的另一个口出来,准备向戈兰高地制高点Bentals山进发。位于加利利湖北岸的戈兰高地,原来由叙利亚管辖,居高临下,俯瞰整个以色列北部富饶的平原地区和重要的经济都市海法。戈兰高地又是重要的水源地,是约旦河的源头,以色列全年生活用水的12%来源于此,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夺取了这块战略要地,得到了重要的战略屏障。
    跟随联合国的军车(路上基本都是军车,很少有游客),我们很容易就找到了Bentals山。山上起风了,我赶快把衣领竖起来,而对面走过来几个士兵,却都赤膊打扮,腰部的冲锋枪煞是显眼,冲我们友好地打着招呼。同伴已经按捺不住了,上前对着这些可爱的年轻士兵一顿狂拍,我也赶快加入其中,此时的Bentals山已经从战争的最前沿,演变成了一处游览胜地。回去的路上,看到路边有地雷区的警告标示,于是停车特地去拍了张照片,上面挂着的牌子用三种语言(希伯来文/阿拉伯文/英文)醒目地写着:“地雷危险!”在山上已经感觉不到的战争气氛,在这里重又燃起。

沿着耶稣的足迹

    以色列北部是加利利地区,耶兹利平原也在北边,与看起来有些荒芜窘迫的山峦相比,整片平原如同亚当夏娃时代那样,向我们炫耀着它的丰饶和富庶,土壤是腐殖土,极其肥沃,麦田、油菜和橄榄林生长旺盛,这里一年有18次收成,被称为“流着奶和蜜的地方”,流奶之地,是指南方地区,那里自古就是游牧之地,而淌着蜂蜜的地方就是加利利。
    清晨,我们开车来到加利利湖的制高点——八福山(Mont of Beatitudes)。1938年,人们在山上耶稣论八福之处,建起了一座八角形教堂,配上八种颜色的彩绘玻璃窗,宣扬当年耶稣的训示。在这里除了可以感受当年圣人的洗礼,远眺加利利湖更有说不出的感动。而五饼二鱼堂,则是纪念主耶稣在世时所行的一件神迹,自此后,耶稣在信徒中确立了神的地位。加利利地区是耶稣传教和显示神迹最多的地区,圣彼得献心堂是耶稣首位大弟子彼得向耶稣献忠心,表示听从耶稣的教导之处,而“迦百农”遗址则是耶稣在自己家乡拿撒勒不受欢迎,就来到这里,他称此处为“自己的城”,这里也是彼得的故居。
    这一天的精彩时刻发生在洗礼之地——加利利湖旁的约旦河谷。停车场停满了车子,虽然开始下起了绵绵细雨,但前来受洗的教徒仍络绎不绝。下车穿过售卖各种宗教纪念品的大商店,便到了约旦河畔。约旦河不宽,是条安静的小河,两岸绿树成荫,河边立着栏杆,修筑了一级级的台阶。在耶稣受洗处的一个小平台上,一位神父正领着十多名穿着白色浴袍的信徒念诵《圣经》。从小平台可以直接走进约旦河,河中有穿着浴袍的信徒泡在水里。在耶稣当年受洗的地方接受洗礼,对信众们而言是莫大的幸福。

世界上最低的城市

    杰里科,是巴勒斯坦自治区著名的旅游胜地,位于约旦河西面7公里处的约旦河谷,西距耶路撒冷只有38公里,南距死海6公里,由于低于海平面300多米,与耶路撒冷的高度落差1000多米,因而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低的城市”。我们从太巴列开了近一个小时,来到以巴“边境”。
    以色列牌照的车子不可以进入巴控区,好在我们事先通过旅行社在杰里科预订了一辆巴勒斯坦车子,带司机,交接就在以色列境内的一处加油站,车子很旧,司机可以讲简单的英文,谈好价钱后,我们上了车,直奔目的地——试探山(Mount of Temptation)。山上有个希腊东正教修道院,建筑在峭壁上,我们要坐缆车才可以上到这远离尘世的寺院。如今只有一位倔强的希腊老修士生活在里面,我们在外面喊了很久,他才十分不情愿地过来开门,原来他只欢迎前来祈祷的宗教团体,像我们这样的世俗游客,纯粹是对圣地的打扰。这座修道院真地很让人钦佩,教堂里面陈设很简单,但是关于宗教的一切都很华丽,有华丽的圣母子像,穹顶上的壁画也很漂亮。由于建在山上,生活条件很差,可以想象修士的清苦和对主的坚定信仰。
    重新回到以色列境内,我们向死海驶去,当距离死海越来越近的时候,我的手机上也收到了中国移动“欢迎来到约旦”的短信提示。我们的酒店就在死海边上,整个下午,大家都在死海里漂浮和拍照,冬季的海水很暖和,即使下了些零星小雨依然可以躺在水中享受一番,而雨后那道美丽的彩虹,更成为了死海留给我的最深记忆。

内盖夫沙漠探险

    从死海到内盖夫沙漠的马萨达城堡只有20分钟路程。象征着以色列民族之魂的马萨达城堡,是建在一座拔地而起的光秃秃的绛红色石山上。四周岩壁陡峭,山顶如同被刀齐齐削去,形成平坦宽阔的高原。外国游客一般都是坐缆车上去,以色列人则必须爬上去。
    使马萨达扬名的并不是在高山上建一座城堡,而是犹太人以坚毅与勇气写成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惨烈历史。2000多年前,犹太国王希律选中了距离耶路撒冷以南64公里、位于沙漠中央一座300米的高山,并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天堑里修筑了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马萨达城堡,它也是犹太人在这片土地上陷落的最后一个城堡。公元73年,城堡被围攻数年的罗马军队攻破,城中最后一批居民全部自杀。
    我们走进这个世界文化遗产时,正遇上一队以色列军队的新兵,原来他们入伍的第一课就是行军赶到马萨达,在这里凭吊那段壮美而凄惨的往事,凭吊那些宁愿死亡也不愿沦为阶下囚的先贤,然后庄重默念出他们那段著名誓言:“马萨达再也不会陷落。”
上午十点半,我们离开马萨达,向内盖夫沙漠腹地开了大约一个半小时,来到了一处非常壮观的景致:Ramon大地陷,据说是世界五大地陷之一,如今这里已经被辟为了国家自然公园,生活着很多野生动物。可爱的岩羚羊一点都不怕人,一直在我们周围逡巡,我掏出饼干,胆子大的羚羊上来不客气地都吃光了。
    第二天我们又开进沙漠,来到Timna沙漠主题公园,这里在6500年前是埃及人的铜矿场,所以现在还有大量古埃及文字图案,其独特的砂岩地质经长年风沙侵蚀,缔造出不少天然的怪石。

把心留在耶路撒冷

    又一个星期五到了,犹太教的周末开始了。犹太教规定周五和周六不工作,宗教意义上是从周五的日落到周六的日落,禁止一切消耗能量的运动,就是所谓的安息日。而这一天,我们即将开始耶路撒冷之行,所以必须赶在安息日开始之前赶到那里参观几个重要景点(一般是下午两点半以后就关门了)。
    早上六点就从埃拉特的酒店出发了,径直向北开去,路上在加油站休息了一次,终于在上午十点半进入了耶路撒冷老城,这应该是整个以色列自驾游开车的时间最长的一次了。然后大家以冲刺的速度在橄榄山上拍摄圣殿山全景,在差十分钟关门之前跑进橄榄山下的主泣堂,然后进入老城,走完十四站“苦路”,中间还到哭墙转了一圈,顺便塞了个小纸条给上帝。就这样终于在下午三点半左右完成“伟大使命”,然后疲惫不堪地开车找到新城里的酒店,一进门就倒下再也不想爬起来。
第二天一大早,看天色渐亮,立刻开着车重又回到橄榄山,欣赏到了圣殿山的清晨,然后心满意足地回酒店吃完早饭,开始向另一个圣地——伯利恒驶去。那里也要换车,这一次的小巴车不错,司机更好,把车停在了隔离墙边,任我们狂拍,然后才慢悠悠开到了耶稣诞生地——主诞教堂。
    下午返回耶路撒冷后,继续参观锡安门、圣眠教堂、鸡鸣堂和大卫墓,以及“最后的晚餐”发生地,一连串让你眼花缭乱的教堂,一直到从大马士革门出来时,才发现月已高悬,夜空下的老城城墙被灯光烘托的如同梦幻。

上帝在特拉维夫度假

    从耶路撒冷到特拉维夫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路途,然而你会发现一种变化,生活越来越世俗化而不是宗教化,夜间街头的灯火会越来越亮,女孩子会越穿越少,直到露出肚脐。我们在以色列转了一大圈,终又回到了特拉维夫,将从这里的本·古里安机场启程回国。
    特拉维夫是个移民城市,许多人的父辈是从世界各地返回的犹太人,假如他们觉得耶路撒冷太沉重,不想离世俗生活太遥远,那么他们会选择特拉维夫。当地人会说:“耶城人不习惯特城,特城人也不喜欢耶城,彼此到了对方那里,不过三天就想走。”
    按希伯来语,Tel的意思是土堆或者坟墓,Aviv则是春天,特拉维夫就是“春天的小山丘”,而几公里处的雅法(Yafo)其实才是整个城市的发源地。两千多年前,雅法是地中海一带最活跃的海港之一,所罗门王为兴建耶路撒冷的第一圣殿,从黎巴嫩进口的大量香柏木,就是从雅法上岸的,至今海边还有古海港的码头遗址。如今的雅法活跃着许多艺术家,他们在山坡上、古巷道里开设了各类的博物馆和艺术作坊。我们来到海边,那里有一个类似于北京798的艺术家聚居区,建在山坡上,一个又一个的工作室比邻而居。这里的生活悠闲又充满情趣,难怪连上帝也会选择在特拉维夫度假。

Tips 如何租车
在以色列租车很方便,只需要出示护照,驾照和信用卡三样东西就可以了(重要的是国内的驾照无需翻译公证件也能使用)。以色列人比较青睐小巧省油的日系韩系车, 1.6L以上的都带GPS定位系统。

Tips 租车费用
以1.6L的马自达3为例,最合算的租车时间是三天起,不限公里,三天共219美元,而如果只租两天,共150美元,但行驶里程不可以超过500公里,如果需要三天以上的租期,则把价格除以三,再乘以多出来的天数即可,比如五天就是,219美元除以三,等于73美元/天,再乘以2,一共是219美元+146美元=365美元,依次类推。保险另需15美元,是全保,很方便。好一点的车子就要贵一些,不过以色列的道路实在太好了,越野车基本就是摆设。

Tips 温馨提示
Hertz提供异地还车服务,大大方便了游客,比如在特拉维夫租车,可以一直开到最南端的埃拉特再还车。租车行每天8:00-18:00营业,提车时车子油箱是满的,还车时记得要加满油,否则会被收高于市场价很多的加油服务费。

Tips 行车须知
在以色列开车,一是右转要等红灯;二是冬天的话是必须白天开大灯的,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以色列公路边的加油站很多,都设有自助加油设施,非常方便,可以用信用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