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桂颖
摄影:苏里

桂林,山水的体温与灵魂

    有些风景,我们早已烂熟于胸,特别是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有位资深驴友甚至拍着胸脯称,自己前世就已将桂林走了不下百遍。可当我站在叠彩山之巅俯瞰桂林,却发现还有太多先人留下的足迹,让人怦然心动。
    桂林浅复碧,潺湲半露石。将乘触物舟,暂驻飞空锡。——唐 杨衡
    唐人对桂林的记忆从来都不直白,总是在山水背后寄托了许多难以言表的东西。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要目睹桂林最真实的面貌谈何容易。可当我慢慢走过这座小城,我才真正明白,自己从前都没读懂过“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含义。

 

千年文脉,郁结青山

    汽车驶过漫卷黄沙路,山水渐渐浮现眼前,是几树灌木和丛丛桂树,背后衬着几片闲云和青灰色的远山,万物都像是盆景那般矗在原地,让人疑心,难道这些山水是桂林人人工铺设而成的?
    2000年来,桂林一直是个十分特殊的城市,随行的桂林人坤哥说,在那个“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年代,桂林就已颇有来头。到了盛唐,桂林居然有了“小长安”之美誉,城池建设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方面都远比周边蛮夷地区发达,“鉴真和尚第六次成功东渡日本前的落脚之处正是桂林!”
    鉴真还与桂林有这么一段渊源?据唐代莫休符的《桂林风土记》记载,桂州古城建于独秀峰南面、漓江西岸,可这都是鉴真到达桂林以前的事情了。自“风尘三侠”中的那位李卫公李靖治理之后,桂林城的格局便大体定型了下来,即使是1500年后司马文森对桂林的描述也大致如此。
    赶忙让司机驶离了大路,改走小径,去探访鉴真和尚当年踏访桂林时的足迹。从侧门入了七星公园,远端连绵的山崖映入眼帘,眼前是一大片百年银杏树,枯着树桠沐浴着春风。树林背后的唐风建筑正是当年鉴真下榻的栖霞禅寺。寺庙座落于“普陀山”西麓,始建于唐朝,几经劫难,先是唐武宗诏令“灭佛”,后是日军侵略桂林炮击七星岩,殿宇楼堂几成废墟,仅残存山门,现在的建筑,乃是在赵朴初先生的倡议下于原址重修而成。
    栖霞禅寺浸润在晨雾之中,庄严而又静穆。赵朴初先生也是迷恋鉴真之人,特意将寺庙的造型定为唐时模样。鉴真东渡日本的故事家喻户晓,其在奈良兴建的唐招提寺更是在10年前即被UNESCO评为世界遗产,可他与桂林的这段深厚缘份,又有几人追怀呢?
    鉴真第六次尝试东渡时,已经年逾花甲。当他游历至桂林时,身体衰微且双目失明,不得不选择在此休整一年再启程东渡。这整整一年,桂林人将鉴真奉为贵宾,其旅居讲经之处正是现在的栖霞禅寺。日本历史典籍《唐大和上东征传》就有记载,“鉴真抵达桂林那日,冯古璞率他所辖七十四州官吏、选举试子和城中民众,倾城欢迎,而离别时,又悲泣相送……”
    驻足观望栖霞禅寺良久后,我们沿着普陀山脚的僻静小路离开,绕过鸵鸟峰,踏上月牙山旁的小道。走过热闹的攀岩场,道路彻底安静了下来,一泓碧水顺势而出,这般情景让人想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柳子厚的小石潭想必离桂林也不远,这也让人想起了萦绕桂林千载的另类情结——“贬谪之情”。
    唐代和之前,历代王朝多将桂林作为贬官的流放之地。最初中土人士无不视为畏途,加之怀才不遇的心境,更是将迁桂之旅看作“不幸的旅程”。后来,桂林以其无与伦比的秀丽山水,类比江浙的温良气候,不亚中原的人文环境,吸纳着、包容着、影响着天下的骚人墨客,才致使逆旅之人,无不趋之若骛,以赴桂林为幸。
    道路的尽头是山麓的东南面,一个硕大的岩洞豁然开朗,上题曰“龙隐岩”,相传在远古的时候,曾有一条苍龙隐匿于此,后腾空飞去留下岩洞。后来,历朝到此文人,在龙鳞般的石壁上刻满了题赋,细读其间文字,难免让人感喟。无数胸怀报国之志,却飘零至此的文豪、才子,只能用最古朴也最神秘的方式,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怀托付青山。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国宾洞”芦笛岩内也有同样的风景,据说当年开发岩洞之时发现77件摩崖石刻,可文革期间遇上了一位书记,坚决拥护“破四旧”运动,将石刻一一用水泥抹掉,如今得以幸存的不过十余件。
    回首想来,这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和没有温度的石刻,恰恰是桂林最坚实的守护者。以至于千年后的抗战年代,桂林成了中国文人墨客的避风港,不仅是因为这里有天然的防空洞,更是桂林悠远的人文传统吸引着他们。
    这群在桂林过着清贫生活的文人,身居陋巷,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但他们却依靠顽强的精神,使桂林成为战时大后方的出版业中心。丽尼就曾在文中感慨道,“桂林的街头触目的,是贩卖精神食粮的书报店和贩卖粮食的饭馆等量奇观。”
    这种文化奇观甚至延续至今。如今的桂林,仍旧是南方出版业重镇,几年前主办过口碑甚佳的全国书市,本地的几家出版社则素以出人文学术类书籍闻名。来桂林的第一夜,作别了急着去喝酒的友人,一路沿着滨江路闲逛,数不清路过了多少家小巧别致的书店,还目睹了最感人的一幕,一位花季少女坐在窗边的吧台上,点了一杯清茶,细细品读着手中的《黄永玉的万荷堂》。爱书的城市总是让人怦然心动。


当代大儒的爱情传奇

    “来一道桂林名菜‘毛秀才炒西红柿’。”同游的坤哥好似念绕口令一般抛出菜名,同桌的本地客人听闻,立马笑得前仰后翻,惹得我们满心好奇。这究竟是怎样一则笑话呢?左手边的桂林女孩珍珍闪烁着慧黠的双眼解释道,“这‘毛秀才’就是桂林土话里的西红柿,两厢搭配做出来的菜还能吃吗?!”
    想知道桂林的爱情故事吗?餐桌议论的话题发生了三百六十度转变。这是自然的,可不等我们接茬,就有人抢了话头,这是有关他曾祖辈的故事:当时,过着渔樵农耕生活的平民百姓,散居在漓江两岸。生活安逸却也平淡,一群耐不住寂寞的小伙,半夜“偷”了自家的小舟,载着桂林的特产,一路漂向广州……斗转星移,不知过了多少日子,男孩长成了男人,回到故乡,身边站着羞答答的姑娘,还搂着个大胖小子……
    说话间,已是午后时分。酒足饭饱后,继续上路。踏上满是榕树、桂花树和枫树的小径,好不容易走出了林子,又恰好撞上了“芙蓉石”,一株百年榕树盘踞着石头,刺向天空。走过芙蓉石,便是白先勇小说《花桥荣记》中提到的花桥了。花桥从来都不是桂林的中心,就好比是一幅迤俪的山水卷轴上的一方闲章,少之不少,可有了它却能添上几分情调。
    像千年来的每个过往行人一样,抚摩光滑的宋代石栏杆,仿佛在爱抚一块细腻滋润的白玉一般。在风雨长廊内慢慢踱步,足底感受着敦厚结实的青石板路的纹理,俯首相探小东江上的石拱倒影,水波不起涟漪,几瓣被柔风刮落的桃花瓣,漂浮其上。这番风韵佳绝的美景,让人恍然想起了女诗人朱镇的《题花桥》:“石桥东郊外,近市转清幽。树影分樵路,山光压酒楼。几村临岸见,一水抱城流。花事今消歇,春波泛白鸥。”
    可是花桥在我心中却是一张噙着泪水的面孔。那是《花桥荣记》中卢先生和罗小姐的爱情悲剧。罗小姐不可能守候卢先生一辈子,卢先生也无法再回到花桥,一切只能定格在泛黄的旧照片上,只剩下桥底下的漓江和桥头的两根石头龙柱依然如故……
    桂林并不是爱情的灰色地带,半个多世纪前,在离花桥不远处的浮桥(现解放桥)桥头,站着一位头戴瓜皮帽的中年男子,佝着背静静地望向南方,由近至远的象鼻山、塔山和穿山与漓江随即形成了一道奇妙的景观。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取下鼻梁上的眼镜,擎着衣角用力地擦拭了几下,重新戴上,背着手走了。
    他就是梁漱溟,这个说着一口京片子的桂林人,第三次回到自己的故乡。当时,住在七星岩广西教育研究所的梁漱溟撰写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中国文化要义》,还特地前往东郊羊角山看望被软禁的叶挺将军。
    或许是故乡风土诗性的感化,这位性格一向冷峻严肃,不住叩问苍天“这个世界会好吗?”的当代大儒,竟彻头彻尾地爱上了在桂林中学任教的陈树女士。据美国作家艾恺《最后一个儒家》记载,这次婚姻甚至使得他变得热情而轻松愉快。当年,梁漱溟的爱情轰动整个广西,桂林的报刊杂志用了大量笔墨对他们的恋爱和婚姻捕风捉影、推波助澜。
    站在伏波山脚下,听着漓江叮咚的流水声,远眺远处的穿山,想象着伏波将军马援一箭洞穿的传说。或许真是桂林山水的灵性,让梁漱溟不仅找到了爱情,还实现了思想与性情的顿悟。而梁对桂林的情感也是难以言表的,在他的遗嘱中,特意叮嘱后人将他的骨灰一半埋在邹平,一半埋在桂林。

 

画中烟雨,笔底水月

    汽车沿着边上栽满樟树和桂花树的滨江大道行驶,穿越了横架在漓江之上的解放桥,便是新建的中央广场,一些零落的桂树在地上投下黑色的剪影,与树底下练拳舞剑的老人相映成趣。几个顽皮的孩童在旁边的一棵大榕树底下踢着毽子,啪嗒啪嗒的响声清脆入耳。坤哥见我们看得出神,笑盈盈地补白道,“桂林这座小城就是如此,桂林人永远都活得安逸、闲适。”
    桂林的雨景是很独特的,雨水滋润下的桂林素有“烟雨桂林”的美誉,用巴金的话说“这种天气谓之好天气”。此行之前,我只见过吴冠中先生画中的桂林之景,据说,吴先生在桂林大都选择雨天作画,任凭雨滴落于画布之上,成为画中一色。
    中国水墨画特有的朦胧意境,也许正是脱胎于桂林山水?。作为桂林象征的象山,向来是画家们写生的聚集地。一位老桂林告诉我,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画家们不必再画工农兵宣传画,于是一大批画家来到象山边的河滩上,其中不乏李可染、吴冠中、丰子恺等书画大家。
    漫步在与象山一江之隔的“爱情岛”上,观望象山和它在漓江上的倒影,象鼻亲吻着江面,仿佛正在欢快地嬉水,象鼻与象腿之间的敞亮岩洞,正如一轮满月。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有描绘:“飞崖自山顶尺跨,北插中流,东西俱高剜城门,阳江从城南来,流贯而合于漓,上既空明如月,下复内外莹波,象山水月之称以此。”
    这般美丽的文字不由激起了我们登游象山的冲动。跨过横架在桃花江上的小桥,便是象山的山脚。闻着氤氲的香气,跨过山门,一尊古朴、精巧的观音像凌驾于山壁之上,依稀能辨唐代彩绘的遗风。坤哥打趣告诉我们,这是桂林最富盛名的送子观音,“很多结了婚的桂林人都会来此祈祷,听说百试百灵。”
    移步而行,没走几步路就来到了漓江江畔。象山最有趣的典故,莫过于800多年前两任桂林长官之间展开的一场“背靠背”的笔墨官司。原来,南宋乾道年间,被贬官至此的诗人张孝祥曾游水月洞,留连至晚不归,一高兴题诗作序,因洞口东向,把水月洞口的麻石亭亭名、洞名和岩名统统改为“朝阳”,并把记述其事的《朝阳亭诗序》刻在水月洞北壁。其后,文坛领袖范成大主桂,持不同意见,恢复了原名,写下《复水月洞铭》,并镌在洞的南壁。或许是这场笔仗有趣得让神佛都感动了,如今水月洞内其余的摩崖石刻早已被风化得面目全非,唯独张、范两人的文章历历在目。
    别林斯基曾说:任何诗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把喜怒哀乐的种子深深地种植在了城市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城市和时代的代表。千百年来,行走在桂林的过客和在此落户的居民,不都是这座城市最伟大的诗人吗?他们悠闲地在象山脚下垂钓,在七星岩下打着太极……只是桂林的山水实在太过隽秀,很容易“目迷五色”,只有放弃走马观花,沉下心来细细体悟这座城市,你才能发现,那山水是有体温和灵魂的,就好似巴金对桂林的印象一般,在这个城市的内里看不见一点阴影。

Tips
抵达
    国内各大城市均有飞往桂林两江机场的航班。上海至桂林的航程为2小时20分钟;北京至桂林的航程为3小时;广州至桂林的航程为1小时。

美食
    桂林米粉、醋学鸭和白果炖老鸭等都是桂林的名菜。桂林菜有点像湖南菜,口味偏辣,如果想尝试最地道的桂林米粉可以寻找街头老店,而且价格便宜,每碗2元至2元5角。喝酒的游客可尝试桂林三花酒,口味香醇,属米香型白酒,酒精度偏高。

景区
新画中游
伏波山——叠彩山登山——前往木龙古渡登船——游览市内江——象山北岛上岸——游览象山景区——知音码头上船——乘坐两江四湖游船游览四湖——木龙湖景区登岸用餐结束旅程。
七星公园景区 门票 35元/人
桂林最大的综合性景区,排列如“北斗七星”,因此而得名。景区集桂林山水之精华,洞奇石美及文物古迹为一体,是中国著名的名胜风景区。
芦笛岩景区 门票 90元/人
位于桂林市区西北部,素有国宾洞之名。这里有玲珑幽邃、壮观奇特的芦笛岩洞可让游人一饱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