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晨雨 未来 刘润
摄影|
姚荣

休宁:小城仙梦


    一座仙风道骨的齐云山,一个保存完好的明清村落,一条淌过亘古的清碧长河。休宁,这个古朴而又恬静的徽州小城,太适合让人幡然入梦,随后,在梦中洗涤迷蒙心灵的尘埃。
    最好的春光要到有山有水的地方去寻,这山水最好还有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幽雅清静。朋友听闻我要春游,问我去往哪里。我说:安徽。他们立马不屑道:那不是去黄山,就一定是去黟县。
    可此刻,我正飞驰在高速公路上,奔往休宁,去聆听山谷里的仙乐,拥抱宁静小城的满园春色,或只是做一场黄粱美梦。至少,我相信,大多数人猜不到的地方,才是旅行的最佳目的地。


 

云外丹崖与天齐

    400多年前,徐霞客在齐云山设下了一道千古谜题。有人说,徐霞客在自己的游记里将黄山比作“天下第一名山”,可我细读了他的两篇黄山游记,却并未发现有任何独赞黄山而贬群山的辞句。倒是他的《游白岳山日记》让人惊奇不已:齐云山究竟是怎样一座奇山,能让这位见多识广的大旅行家游兴大发,弃了船同浔阳叔翁一同在山中踏雪迂回整整七天 ,却依然余兴难遣,在三年后重返休宁,再登白岳?
    徐霞客是爱黄山更多,还是爱齐云山更多呢?我兀自猜想着,竟出了神,不觉上山缆车已在面前。缆车载着我们一行人缓缓向山腰爬去,脚底的横河渐退渐远,宛若一条扭曲的玉带,泛着温润的光芒,偶有竹排划过水面,与水禽共舞,掀起晶亮的波纹。薄薄的雨雾锁不住蓬勃的春色,一大片灿黄的油菜花闯入眼帘,辽阔的金色晕染大地,如阳光洒落……“为何人会如此钟情于油菜花的色彩?”同伴的话音未落,缆车发出“咯噔”声,悬停在了半空,这片刻的停留,让我们有时间再好好俯瞰远端的风景。细小的房子组成了两片美丽的村庄,被围裹在河两岸的油菜花田里,粉墙黛瓦马头墙,袅袅炊烟氤氲而起,安宁如斯。
    重新发动的缆车扶摇直上,转瞬来到“丹霞地貌”特有的赤色山体之间,犹如闯入了石涛笔法恣肆的画作之中。出得缆车,沿着满布苍苔的石板路顺势而下,走过竹林尽头,眼前豁然开朗,一座朱丹色的古亭架设在悬崖上。至亭畔小憩,空山幽寂,恍若太古,耳畔只有微风拂动古松的窸窣声响。壮了下胆,往足下的峭壁打量,淡淡的云烟袅绕着赤色的山体,透过云雾下瞰,竟还是刚才那一大片田野,可现在隔着青云望去,却似恍若隔世。
    见我们看得出神,途经的山民上前指点这村庄、横江和菜花田暗藏的玄机。这前、中、远景恰好构成了一幅山水太极图案,古村为阳,横河为阴,既是徽州人独有的风水意境,也是道家讲求的写意象征。
    古人云:“黄山白岳相对峙,细看从来无厌时。”黄山、白岳皆是徽州的名山,南北相望,意境却截然不同。黄山以其峻岭奇石,声名鼎沸海内;齐云山则翩然安居一方,不求显达,只静待有心人寻访这丹崖耸翠间的仙风道骨。
    向古松一侧望去,是一条婉转山道,山民言道,这条路向有“九里十三亭”的说法,也是取自《易经》的意思──道家认为,“九”为阳极最大数,“十三”为阴数,龟背上有十三块板纹,寓长寿之意,“九”与“十三”组合成阴阳太极。
    见着天色不早,我们无暇再揣度道家深厚的寓意,返回大路南上,沿途山势飞动,怪石嶙峋,潺潺的溪水在谷中迂回,与崖畔掩映的桃树相映成趣。我们猜想这溪水或许便是那条“桃花涧”,可桃树林遮挡住了视线,只能依靠若隐若现的水声来判断溪流的水势与走向。
    桃花涧过去,即是“洞天福地”,这是一座露天的道观,供奉着玄武大帝神像,旁边还有雷祖、圣帝?的神龛。此处的“真身洞”有一则美妙的传说:明嘉隆年间,有一无名无姓的百岁仙人来此,坐卧于石床,人称“邋遢仙”,后羽化而去。如今洞内确有一座坟茔,旁有石床一副,说不定这坟茔正是邋遢仙的衣冠冢?
    来不及细读洞天福地上的摩崖石刻,继往山上行去。拱日峰突起,下有一洞,状如浑然天成的大脚印,随行的休宁朋友笑言,这是被仙人一蹴而成的,而道家称其为“一天门”。
    一天门内排列着许多石碑,用手触摸竟湿答答地透着水。石崖挡雨,可这石碑上怎会有水?“这是神的人性,”见我们一脸疑惑,一旁的道士上前搭话,“道教把这称作‘出汗’,意思便是这些石碑都是有人性的,就和佛家信徒给观音穿衣是一个道理。” 道士讲得绘声绘色,我们若有所悟。
    过了一天门,霎时被眼前之景所震慑:峭壁之下被凿开了一个个大洞,洞内供奉着各方神圣,中间的平台有几分罗马竞技场的样子。走到峭壁底下,百丈高的石檐下,垂挂着一道水帘,点点滴滴,汇聚成一汪碧池。这是丹霞地貌的特征之一,泉水透过沉积岩的缝隙穿石而出,水势疾徐有致,便构成了一道灵动万方的珍珠水帘。隔帘望出去,犹如身处仙境而观尘世之景,怪不得徐霞客也曾在此留连忘返,赞道:“珠帘飞洒,奇为第一”。
    自珍珠帘沿着半圆形的峭壁向西绕去,在拱日峰侧拾级而上,不经意间一回首,刚才还作脚印形的一天门竟成了象鼻状。去往山顶的路更加曲折,四下里寂寂无人,我们几个也不作声,想趁天黑前登上峰顶, 山道走过一半, 不想又被眼前忽现的奇境所吸引:深谷中兀起一座百丈高的石岭,顶上也有一座小亭,其形状像极了扣在地上的钟罄,又似香炉,几缕浮云绕亭“嬉戏”,格外可爱。
    上得三天门,即是月华街,在街上歇了一壶茶的功夫,已近傍晚,便下了山来。夕阳此刻方才露出一个倩影,迎着雨雾,勾划出半道绚烂的霓虹,静谧的民舍沐浴在夕阳底下,高墙黑瓦显得愈发凝重。回首再望白岳,不由心生遗憾,刚过去的半天只是走马观花,许多与这仙山相关的故事还是扑朔迷离。没想到同伴们也都觉得不尽兴,于是当下决定,学一把徐霞客的风范,次日重游白岳!

 

再登白岳觅仙踪

    “道长,能教我几招太极功夫吗?”
    身着靛蓝色道袍的汪金发道长笑而不答,自顾自地敲起了锣鼓经,一旁的道众顺着鼓点吹起了唢呐。伴着锣鼓喧天的音乐,两位身披红蓝两色道袍、手执竹牌的道士款步走入大殿,口中念念有词。他们先是面朝大殿正中央的玄武大帝神像口诵经文,以树叶蘸水后向空中挥洒,再各自走向大殿两侧的神像前背诵经文……
    这场祈求平安的法事结束后,道长径直走向我们,接上刚才的话头。中国道教自古宗派林立,自元代以后逐渐归流于全真、正一两大道派。有“江南小武当”之名的齐云山,虽同样以玄武大帝为主尊,但与主体信奉全真教的武当不同,这里的道观均属正一派,两者在日常修炼方面大相径庭。由王重阳创立的全真教传至尹志平时,已对道徒有了严格的规定,要求尽量减食、省睡、断色欲,宣称“修行之害,食、睡、色三欲为重,多食则多睡,多睡情欲所由生。”
    相比全真教森严的修行之道,正一教则截然相反,齐云山上的道士几乎人人娶妻生子,而饮食上也没有特别的忌口,除了不吃被视为太上老君坐骑的牛肉以外,其他饮食习惯都和普通人一样。
    正一教成仙之法也与其他宗派不同,汪道长解释道,正一教的把长寿者视为仙人,其修炼之道甚是简单,只要保证均衡膳食和体育锻炼即是“成仙之道”。由于丹霞地貌的特性,齐云山的陡峭岩壁间,隐藏着许多天然凹陷平地,这里常常是古代道士们运动的场所。而现在月华街上的道士们也常在这些纳风藏气的地方,做一些修养身心的体育活动。
    齐云山香火最鼎盛的时期是明朝嘉靖年间。嘉靖皇帝为求子,派遣张彦羽天师赴齐云山敕建道观。消息传来,山上道众大兴土木,精选风水宝地兴建规模庞大的太素宫。太素宫在九月初九重阳节,也是传说中玄武大帝登基的日子建成,天师张彦羽、兵部尚书兼吏部尚书汪宏、大太监冯保及随从官吏总计四百多人,浩浩荡荡奔赴齐云山,代天子祈福求子。这段佳话至今仍是月华街的道士们为孩子们讲述的枕边故事。跟随汪道长的脚步,我们来到太素宫前的空地,回首而望,道观两旁耸起的山峰,好似青龙白虎左右守护;向北展望,香炉峰背后一排连绵起伏的青山犹如向君王叩首的臣子,这便是所谓的“帝王之气”,据说曾有风水专家来此,大呼:“有此绝佳风水,嘉靖不得皇子也难啊!”
    五百年来,太素宫香火不断,可文革时期却被上山的红卫兵付之一炬,月华街的老人每每谈起此事,无不痛心疾首。有些石碑和神像当时被道众用泥巴糊上,才幸免于难。如今的太素宫,乃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道众们参照古时造型集资重建的,汪金发道长的父亲当年正是参与重建太素宫的道众之一。新道观建成后,在月华街居住的正一教道士们重新续上香火,每日洒扫大殿,在这里举行的祈福、避邪和祭祀活动也日渐增多。
    想起昨日在一天门下,所见的一个个大洞穴内,供奉的各路神灵纷繁复杂,既有祈雨的东海龙王,也有送子观音和北方的碧霞元君。汪道长告诉我,老子本是无神论者,道教最初也无神像崇拜,可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道教各宗派为与其竞争,才开始研究起了自己的神谱,并尽显“拿来主义”,从各个宗教神话中提炼精华,形成了自己的多神体系。
    真仙洞内的罗汉洞正是这种多神体系与“拿来主义”的缩影,洞内大堂中央供奉着“武神”北方玄武大帝,这是道教自我发明的神灵,象征着武运昌顺,保神州大地不受外族侵犯之意。可其四壁的石龛内,却雕刻着形态各异的罗汉。因此,许多信奉佛教的游客来到齐云山,也会对着此地的观音和罗汉像双手合十,跪地祈祷。


 

马头墙锁徽州梦

    来休宁旅游,主要有三大看点:齐云山道教文化、“状元县”和徽州古村落。休宁历史上先后出了十七名文状元和两名武状元,是远近闻名的“状元县”。在明清徽商最鼎盛的时期,这些家财万贯的富贾自身难以进入上流社会的圈子,培养下一代走上仕途,便成了他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可见状元的故事和古村的故事多少有点两位一体的意味。今天的休宁县内就有两处可窥探当年徽商生活情态的去处:古城岩和黄村。
    古城岩位于休宁县城东侧,曾是隋代新安郡的郡治所在地,也是隋末唐初越国公汪华的宫殿所在地;自唐天宝九年起,这里还是海阳县(休宁古称)县治所在地,是皖南地区繁荣的商业、文化中心之一,历时500余年。只可惜,历代风流都被雨打风吹去,只剩下万寿山上的古城塔。
    现在的古城岩是一个收集徽州古建筑的“大观园”:园中安置着从各个偏僻村落迁建而来的“大户人家”。走进这个无人的古村,忽然有一种奇异的感觉,好像回到了童年时候的上海。高墙、天井、两层楼的木头房子、八仙桌、小竹椅,每一件都勾起无数酸甜交织的记忆,原来上海那中西合璧的石库门房子里的“中”,大多是当年徽商带来的建筑格局。
    徽商筑起高墙是为了防火、防盗,天井自有沟渠,承天地雨露,由地下排水沟通往外面,这小小的机关却蕴含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味。在“程氏三宅”第一进房的二楼,看着黧黑色的屋顶出了神,密密麻麻的瓦片一片连一片地码起,边缘再由做工精巧的瓦当与滴水固定。视线沿着一排排瓦片飞驰,忽地冲上了天际,画出一条美妙的弧线,原来正撞上风火墙边的马头墙。
    瓦顶底下,精美的紫檀木雕栏横架于房梁之下,上刻四副图案,无一不与科考功名有关,从书生寒窗苦读,到金榜题名,官袍加身,再到春风得意、荣归故里,这里面无不寄托着徽商对子女步入仕途的美好心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程氏三宅最后一进宅院门梁上的砖雕。这连环画般一副连着一副的石刻,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徽州女人的命运,让人看得心酸不已:新婚燕尔的夫妇为了生计不得不垂泪离别,独守空房的女子整天以泪洗面,期盼着丈夫早日归来,结果却等来一具装着丈夫尸骨的棺材……
    黄村与博物馆般的古城岩不同,是座活生生的古村落。这里的居民至今仍保持着恬静的农耕生活,几只肥硕的老母鸡悠闲地挤在一块儿,见来人走近,便慌忙疾跑着躲回到鸡窝里。沿着一条流向横河的小溪东行,来到樟树林旁的黄村小学,郎朗的读书声从古墙后面传来。令人惊奇的是,这所由黄村黄氏家族后代黄涤在1910年创建的小学,竟还留存着民国教育家黄炎培手书的一幅对联:知君所学随年进,许我重游到皖南。不知休宁何处的景色让黄炎培如此记忆深刻?或许,正是休宁人认真刻苦的学风让大教育家留恋不已。
    听着孩子们的读书声,我们离开了黄村,心底却无比怀念。休宁人至今秉持着古老徽商良好的祖训,在茶余饭后的聊天中,我们总能听到他们谈起关于教育子女的话题。休宁同伴告诉我,休宁人非常相信神灵的护佑,为了能让孩子们学业精进,每逢初一、十五,会有许多家长沿着九里十三亭的石道登上齐云山,向供奉在山上的文曲星祈福。
    听到他的叙述,我不犹地心生感动。在出村的路上,听到路边的村姑幽幽地唱起徽州歌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少年时,告别亲人跑码头……”这首歌谣仿佛是古休宁人一生的写照。歌谣毕竟只是歌谣,往事永远定格在古老的歌谣之中,如今的休宁人安逸地生活在横江两岸,享受着淳朴的农耕生活。休宁留给我们印象最深处也正是它的安静闲逸,无论是齐云山上的道士,还是小县城里的居民,这份大城市里所没有的闲适之景,着实难能可贵。
    但我们却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小镇,爱上它的宁静致远,爱上它的粉墙黛瓦,即使那苦涩的生离死别也着实让人惦念。
侧耳聆听齐云山上的仙乐,这一切仿佛都是浮生一梦,早已让人忘却了今夕何夕。

抵达
自驾:自上海出发,上沪杭高速,转杭州绕城高速朝临安方向驶入杭徽高速,自屯溪西出口下高速后右转8公里到达休宁县城,总车程422.1公里。

住宿
凤湖烟柳度假酒店:坐落在休宁县城西凤凰山麓,是休宁首家以五星级标准建造的酒店。交通非常方便,距离商业中心仅5分钟车程,且周边遍布着各大名胜风景点。
地址:休宁县齐云西大道

学而会议中心酒店:坐落于“状元县”休宁城中心,
取《论语 学而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之语而得名,每间房间的设计都饱含着浓郁的儒家书卷氛围。
地址:休宁县城黄山北路1号


美食
休宁的名茶当属有机茶,其茶种有松萝茶、黄芽茶、银毫茶。产于古镇龙湾五城的豆腐干是休宁另一大特产,精选新鲜黄豆、以菜籽油和小磨麻油烹调,加入桂皮、茴香、丁香等调味,口味独到。休宁人餐桌上的美食离
不开他们每家都会腌制的咸肉,肥而不腻,口感奇佳。
臭桂鱼是休宁又一道特色菜,似臭豆腐,闻之臭而食之香,休宁的姑娘告诉我:“不尝臭桂鱼非好汉。”

景点
齐云山 门票:75元/人 索道:上行26元、下行14元
齐云山海拔高度585米,因最高峰廊崖“一石插天,与
云并齐”而得名,是四大道教名山之一。齐云山距休宁县城西15公里,可在休宁城内搭乘往登封桥镇方向的旅游大巴前往。
古城岩 门票:50元/人
古城岩坐落在休宁县万安镇东侧,以众多的古迹遗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寿山旭日的奇特景观而闻名于世。可在休宁汽车站坐休宁到屯溪的中巴前往。

中国状元博物馆 门票:免费 讲解费:40元/人
状元博物馆展示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提供的大、小金榜和休宁古代状元、进士的皇家档案文书。博物馆位于休宁状元广场,由于广场为步行街,可开车至状元广场入口,再步行入内。

黄村 免费
黄村素有“进士村”之称,古朴的徽派建筑留存至今。黄村位于休宁城南10公里处的商山乡,可在胜利台汽车站乘坐休宁到五城的中巴,在黄村站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