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静雯
摄影|王晨波

澳门,最悠闲的文化散步

    

    西方和东方,400年来各种信仰和民族在这个小小半岛上融会交杂,由时间打磨、历史锻造的别致情调,正是澳门最吸引人的所在。
    仅40分钟船程,澳门和毗邻的香港便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气质和面貌。对于大多数腻了快节奏生活的人来说,小岛澳门是一片极适宜生活的乐土。澳门年平均温度在22摄氏度左右,许是气候宜人的关系,澳门人的性子大多温顺、豁达,波澜不惊的日子便如同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家常布衣,简单而舒适,从容而恬静。
    那些久远的故事,都藏在衣裳的褶子里,要细细翻检才明白其中的典故。澳门曾被葡萄牙“借”去许久,信奉天主教的葡萄牙人离开伊比利亚半岛开始远航时,觉得自己是圣保罗的化身,身负向异邦人传教的神圣使命,于是,澳门早期的建筑和地点的命名中就有了大三巴、三巴仔、圣保罗上街、圣保罗下街和圣保罗山等。然而从秦朝开始,澳门早已是中华文化板块中的一部分,根深蒂固的传统岂是容易改变的?葡萄牙人最终还是接受了“MACAU”这个接近“妈阁”发音的地名。

 


混血魅力造就“世界遗产”

    中西混杂的古旧建筑是澳门特色。一般规模较大的建筑明显偏拉丁风味,小巧的建筑则充满浓郁的东方色彩。至今还能看到一些“中西合璧”的老街,一段是葡萄牙风格的碎石子路,另一段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则是地道的中国风格。明清风格的旧旅馆和码头,像极了古装片里的场景。街名更是如此,像十月初五街、关前街、草堆街、火船头街等,令我们觉得十分趣致。然而有这样草根的中国名字的老街,却都是由一个中心广场向外呈放射形分布,却又是典型的南欧架势。
    由时间打磨、历史锻造的别致情调,正是澳门最吸引人的所在,2005年7月15日,包含二十几个历史遗迹的澳门历史城区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一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大炮台,雄踞澳门半岛中央,在此能纵览澳门全境风光。炮台旁便是澳门的象征──大三巴牌坊,它矗立于一块高地之上,要登上68级台阶才能到达它的脚下。这座有4层楼高,满布精美浮雕的“牌坊”,其实是一座天主教堂的侧壁,据说,当年建这座教堂耗资3万两白银,如今虽仅存一壁,仍可以让人领略到当年的雄伟气势。
    郑家大屋是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郑观应的故居。一幢占地面积近4000 平方米的岭南风格大宅,两个并列的四合院由庭院相连接,建筑材料以青砖为主,花岗岩为墙基,经历了长达8年的“修旧如旧”后,这幢澳门目前保留最完好、最大的私人住宅终于向游人免费开放。宅子一进套着一进,正应了那句“庭院深深深几许”,建筑既具有广东传统民居的特色,也揉合了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为典型的“澳门式”中西合璧,是澳门世界文化遗产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说,孙中山先生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的时候,经常与郑观应在这里讨论时政。1894年,郑观应就是在这里完成了《醒世恒言》,针砭时弊,提出著名的“富国强民”理论……

 


中式香火,欧式休闲

    澳门虽是弹丸之地,却惊人地保存了众多中国民间传统信仰,至今仍生动鲜活。目前澳门全境共有庙宇40余间,还有几十间土地庙和神舍,大都有逾百年历史,其中妈祖庙、普济禅院、莲峰庙并称为本地“三大古刹”。
    妈阁庙位于西望洋山的西麓,是澳门最古老的庙宇,已有500余年历史。庙宇依山面海,沿崖而筑,飞檐叠阁,古木森郁,山间岩石上还保留着历代摩崖石刻数十通。整座庙宇由大殿、石殿、弘仁殿、观音阁四座主要建筑组成,建在半山腰的弘仁殿中央供奉着天后,就是中国东南沿海各省及东南亚华人普遍信奉的海神“妈祖”。妈阁庙终年香火鼎盛,朝圣者络绎不绝。每年农历3月23日的天后生日,这里的庙会更是热闹非凡。
    而妈阁庙门外的南湾路上,则是一派异域风情。长三四公里的马路,五步一株大榕树,十步一张长木椅。路边的餐馆内外打通,桌子摆到路边,太阳伞底下坐了很多洋人,白皮肤被南国的太阳晒得发红,他们大口地喝着冰水、啤酒和饮料,高声谈笑。还有些黄头发的混血面孔夹杂期间,这些“土生葡人”往往有着混血儿独有的标致面孔和健美身材。
    另一处叫“喷水池”的地方也是澳门人最喜欢的地方。花岗岩小石块铺就的大广场四周有仁慈堂、玫瑰堂、市政府和邮政总署,全都是里斯本风格的建筑。这里还有着澳门本地人最喜欢的“黄枝记”和“顺德双皮奶”,一家是有名的广式粥粉面店,用祖传汤料烹煮的食物色香味俱佳;另一家是广东顺德甜品店──顺德菜可是粤菜宗师,以前老广州、老香港的大户人家请大厨都点名要请顺德的。这两家店给“喷水池”这个洋广场带来了经典的中国味道。当地人下班后,都习惯来这里的水池边坐着聊聊天,进店吃些美食,临走时再顺手在路边买袋糖炒栗子,在广场上剥着栗子散步,这样消磨时光的日子别提多悠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