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镜如
摄影:李攀 白镜如

塞维利亚, 两个帝国的背影

    1000年前,这里是阿拉伯帝国的重镇,照亮欧洲的文化灯塔。500年前,哥伦布从这里启航,揭开西班牙帝国百年辉煌的序幕。如今,安达卢西亚艳阳下,塞维利亚城墙内,不见征服者的狂喜,败落者的血泪,但见文明的融合与升华。一声响板,吟唱千载坚守的骄傲;一杯红酒,沉入古风悠然的生活。
    唯一没变的,只有这河水。
    迦太基人走了,罗马人来了;阿拉伯人走了,西班牙人又打了回来;维京人从这里逆流而上,直插伊比利亚半岛腹地;哥伦布、麦哲伦们从这里出发远航,寻找香料和市场。塔尔斯河、贝蒂斯河、瓜达尔基维尔河,名字换了一个又一个,间或瞥一眼两岸的山川人物,但见世间纷争,无非是君王废了又立,房子烧了再建,王旗变幻中,河水仍滔滔向前,淌往大西洋。

 

摩尔人的黄金时代

    然而这安达卢西亚平原上有一座城,这河流到这里,仿佛河伯早梦稍醒,轻轻地翻了个身,转而向南,却一下子开阔了起来,流势更是舒缓。今天的塞维利亚仍是西班牙唯一的内河港口城市,而在这之前长长的几千年里,这古老的城墙外无时不泊满了各色各样的船只:古希腊、罗马人的排桨战船、阿拉伯人的货船、维京人的弯头海盗船、西班牙人的三桅快帆船,无论在谁的统治下,对河来说,船只是过客。
    可是,对于“过客”们来说,事实却绝非如此。这富饶的伊比利亚半岛,欧洲的粮仓油库,联通非洲的门户,自古就是群雄必争之地1300年前一夜,一个叫塔里克的摩尔青年口衔弯刀,从北非那头出发,渡过海峡,攀上直布罗陀的峭壁,开始了对基督教世界的征服之旅。他说,他要寻找“两海交汇之所”,古兰经中的圣地。在西哥特蛮族暴政下不堪重负的当地人几乎是敞开怀抱迎接了他,他和他的追随者一路势如破竹,直打到法国南部方停下脚步。也许塔里克自己也没想到,这一去,身后留下的800年,是人类历史上无法抹去的重重一笔—AL-ANDALUS。
    也许至今很多西班牙人乃至欧洲人,仍不愿正视这一段历史。然而事实是,在这长长的8个世纪里,当伊比利亚半岛以外的西欧仍然处于军阀割据的中世纪,在教会严厉统治下的黑暗时代中苦苦挣扎,在经济与文化上都一无所得的同时,摩尔人的AL-ANDALUS王朝却以科尔多瓦为中心,以其独特的文化宽容性和横跨两大洲的地理优势,创造了发达的经济和灿烂的文明,其影响至今仍深及西班牙及近邻的葡萄牙各地。瓜达尔基维尔河边三大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两个就都始建于那个黄金时代。
    阿尔卡萨(ALCAZAR)是阿拉伯语“城堡-宫殿”的意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放诸四海而皆准,在塔里克的军事征服之后300年,科尔多瓦帝国终于分裂成为数个较小的王国,而塞维利亚由于它的内河港口利于商贸的地理条件,成为了新的AL-ANDALUS的中心,其辖区覆盖大半个伊比利亚半岛,与北方卡斯蒂亚-莱昂的天主教政权相对峙。在酷爱诗歌的国王阿尔-穆塔米德的主持下,外有高墙箭塔,内有花园宫殿,具有皇家居所和御敌碉堡双重作用的阿尔卡萨初步建成了。


阿拉伯哈里发的绿洲幻境

    1300年前的伊斯兰教世界,远不像今天人们印象中的那样封闭,恰恰相反,由于穆斯林帝国幅员的广阔,联系着世界几大文明中心,穆斯林统治者们信奉兼收并蓄的原则,任由其治下伊斯兰、基督、犹太三教信众“各为其主”,学者、工匠只要有其所长,一律一视同仁予以善待,再现了类似古希腊及中国春秋时代“百家争鸣”的文化胜景。因此,你要是在阿拉伯马赛克拼贴旁看到了中国风格的花鸟装饰,或者是在铁质窗栅上的隐蔽角落找出了犹太人的大卫六芒星,请千万不要奇怪:当年建造这阿尔卡萨的,根本就是一支艺术精湛的多国部队。
    伊斯兰文明发源于中东沙漠,因此阿拉伯民族特别珍视水源。阿拉伯风格的宫殿苑囿的一大建筑特色即是其对水的应用。于清早游人尚未大批到来的时刻,漫步在阿尔卡萨的殿堂和花园中,常常可以听到流水淙淙,却不知水在何处。寻觅之下,你会发现,沿着墙根,顺着阶梯扶手,那无处不在的细小沟渠。这些水道沟通着室内外的一个个喷泉和水井,也构成了园内的植物灌溉系统。当年埃米尔、哈里发们在沙漠绿洲中的都城王宫,想必也是这样一番光景吧?
    阿拉伯建筑装饰一善用石膏,二善用瓷砖,这阿尔卡萨就是当今世上为数不多的集此两者之大成者。阿尔卡萨里现存最古老的部分名为“石膏天井(Patio del yeso)”,这是一个矩形的院落,建于11世纪,中间是一个漂着睡莲的水池,四周围绕着典型的伊斯兰廊柱拱门。值得一看的是被称为“SEBQA”的石膏装饰纹理,它由石膏雕塑,以重复的自然和几何图案构成,是穆瓦希德王朝时最受偏爱的装饰风格。而遍布各处的瓷砖和马赛克则更加令人眼花缭乱,细看之下,你会奇怪为什么找不到瓷砖之间的接缝。原来,这些图案复杂的瓷砖并非我们所习惯的方形重复拼贴而成,而是一块块长条、三角、六边形甚至星形等几何形状的镶拼,真叫人难以想象当时在这些细节处所耗费的巨大人力。想来今天西班牙瓷砖享誉世界,还得感谢当年的阿拉伯人呢!

 

天主教国王的异彩宫室

    阿拉伯帝国的统治持续了近800年,终于在其内部柏柏尔人的反叛及基督徒“收复失地”运动的一波又一波攻击下走到了它的尽头。摩尔人的政权在格拉纳达偏安一隅,再也不复当年气吞万里山河如虎的骄傲。被称为“天主教国王”的费尔南多三世及他的继承人阿方索十世成了阿尔卡萨的新主人。与后来的天主教君主不同,他们完全清醒地认识到军事上的战败者在文化上的优越性,穆斯林的阿尔卡萨得到了完整的保护和扩建,并成为新的王宫。阿方索十世在这里召见大臣,并写下了大量的散文和诗篇,为其赢得了“智者(EL SABIO)”的称号,但他们也没有忘记在这里为自己的信仰留下印记。哥特宫(EL PALACIO GOTICO)就是这位“智者”的杰作,它参照布尔格斯大教堂的风格,建造了一个四角有塔楼,内部有拱顶,以手绘瓷砖和名家绘画装饰的大厅。
    在西班牙历史上数不清的国王名单上,另一个与阿尔卡萨紧紧相连的名字是佩德罗一世(1334-1369)。此人从小居住在阿尔卡萨,不满16岁即位,终身在宫廷阴谋与反阴谋中度过。为了稳固自己的王位,他派人暗杀了父亲的情人和他的七个同父异母兄弟中的六个(因此人称“残酷者”),其中一次最有名的即是在阿尔卡萨的花园中谋杀其兄法德里盖。而唯一幸存的恩里克,法德里盖的双胞胎兄弟,终于在11年后的一场决斗中亲手杀死了佩德罗。佩德罗一生惊心动魄不逊雍正,幸而未生在中国,才免遭后人戏说之灾。
    但佩德罗一世在宗教和政治上却十分开明,身边大臣不乏穆斯林和犹太人,他还史无前例地与最后的摩尔王国──格拉纳达王国,签订了一份互助条约。因此,以佩德罗王命名的大殿,同时拥有多种不同艺术风格,也就丝毫不奇怪了。在这个金碧辉煌的大厅及其附属的两个庭院里,阿拉伯艺术家们把他们的石膏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宗教与文化间的隔阂已经不复存在,他们的手底留下了天使、骑士、战争场景等各种与其本身信仰相悖的艺术品。也许当你在殿内一块墙上找到用阿拉伯文写就的“荣耀归于我们的苏丹佩德罗,愿阿拉保护他”的字样时,你就会明白为何这一切能够如此恰到好处地水乳交融了。
    佩德罗一世还是位多情种子,虽然他曾有过两位法定的妻子,但他终身的爱人只有一个——玛利亚·帕蒂亚。这个小巧、聪颖和多病的女人,25岁就因黑死病去世。据说她最喜爱的地方是阿尔卡萨的浴池,这个深埋地下,由10个哥特式穹顶覆盖的浴池以她的名字命名,据说有一条密道可以直通哥特宫。

大教堂的前世今生

    在阿尔卡萨的正对面, 有一座高塔名叫GIRALDA,至今仍是塞维利亚最高的建筑,如果你迷了路,只要抬头找它,就一定能认清方向。今天,它是世界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塞维利亚大教堂的钟楼,每天早晚,它的钟声仍然提醒着信徒们祈祷的时间。如果你定睛细看,一定会发现塔身上的图案似曾相识。这些菱形的几何图案,这些顶着拱门的柱子……是的,这座塔楼的前身,正是塞维利亚大清真寺的宣礼塔。一千多年前,这塔上每天响起的,可不是天主教的钟声,而是阿訇们拉长调子的礼拜呼唤呢。
    当塞维利亚成为AL-ANDALUS的中心,摩尔国王敞开大门招贤纳士,四海涌来投奔的穆斯林越来越多,原有的清真寺日渐捉襟见肘,哈里发阿布-雅库布下令阿拉伯建筑大师艾哈迈德·宾·巴索主持修建新的大清真寺。巴索选择了一处当年罗马人石头建筑的遗址作为塔基,建造了高达94米的宣礼塔,以确保全城都不会错过礼敬阿拉的时刻。
    当基督徒收复塞维利亚,在清真寺遗址上建造起了当时世界最大的天主教堂。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却保留了当年清真寺的大门。于是,奇妙的一幕出现了:天主教堂出口处是一个阿拉伯风格的拱形门洞,门扇上用阿拉伯语刻着“真主至上”和“荣耀归于真主”两句可兰经经文。这样的情形也许只有在西班牙这样文化如此多元的地方才会发生,而这扇门的名字─“宽恕之门(PUERTA DEL PERDON)”,也许已经向我们解释了一切。
    宽恕之门和宣礼塔被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16世纪中叶,基督徒又在塔顶上加盖了一层钟楼,并在塔尖上竖起了一个信仰女神(LAFE)的青铜雕像。从地面上看去,这个持盾的神像似乎只是小小的一点儿,但实际上它有近4米高,重两吨,但却可以随风旋转,也许是世界上最大型的风向标了。

 

哥伦布的灵柩

    伊斯兰教禁止崇拜偶像,因此阿拉伯风格的装饰都只在抽象图案上发挥而避免出现具体形象。一朝成为天主教堂,这里就成为雕像艺术的天堂。无数的基督、圣母、天使和圣徒的造像充满了这巨大空间的每一个角落,穆里约、戈雅等大师的画作更是汗牛充栋。这里我们可以找到几个已经熟悉的名字:在几个并不怎么起眼的角落里,停放着死后被教廷封为圣徒的费尔南多三世的遗骸、阿方索十世的骨灰盒,以及佩德罗一世和玛利亚·帕蒂亚(死后被追封为王后)的灵柩。也许在西班牙人的价值观里,在神的面前,王权是没有什么戏份的吧?
    然而这里却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灵柩,那是四个盛装持杖的武士雕像,昂首矗立在管风琴旁的空地上,肩上赫然扛着一具棺木,他们胸前的旗帜正是西班牙国徽上的四个徽记:卡斯蒂亚、莱昂、阿拉贡和那瓦拉。这是国葬!在神的家园,连王室都退避三舍,谁又有资格享受这样的待遇呢?是他,哥伦布!
    即使被后人尊为最伟大的航海家之一、美洲的“发现者”,意大利人哥伦布的一生,至少在他的时代,也许并不能用“成功”二字形容。但他毕竟是幸运的,在英、法、葡各国游走多年寻求王室支持未果,刚好赶上了西班牙光复成功,“天主教国王”踌躇满志,正欲有一番更大的作为。1492年,在塞维利亚阿尔卡萨的海军厅里,哥伦布终于找到了他寻求一生的知音—西班牙女王伊莎贝尔一世。在女王的资助下,同年8月,三艘帆船从塞维利亚港口出发,从此揭开了地理大发现时代轰轰烈烈的一页。然后哥伦布本人却只为没能从“印度”为西班牙带来香料和财富而惭愧,直至郁郁而终。他四次航行美洲都留下了详尽的日记,为日后达伽马、麦哲伦们的远航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随着新大陆和新航路的发现,西班牙人热切盼望的金银和香料终于涌入塞维利亚的港口。统治者们深切认识到经验的重要性,决定对航海家们的日记、书信以及从“印度”带来的各种资料加以妥善保管,从而导致了西印度群岛档案馆的建立。这个四方形建筑与大教堂和阿尔卡萨相邻,原来是塞维利亚的交易所,而现在,其总长900多公里的档案架上保存着哥伦布、麦哲伦的手书信笺,文豪塞万提斯的求职申请,教皇为西班牙和葡萄牙划分殖民世界的诏书等珍贵文献,使它也与前两者一起,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这一切的出发点,塞维利亚,也因取得了与新大陆贸易的专利权而空前地繁荣起来,一度成为西班牙帝国及其殖民地的中心
    往事如烟,美洲运来的金银购置的无敌舰队与西班牙“海上第一强国”的威名,在1588年永沉海底。有人说,是因为统治者的腐朽和愚蠢,有人说,是因为那些“受印第安人诅咒”的黄金。然而,也许正是那时的失败,今天的塞维利亚才没有成为又一个伦敦、巴黎或者阿姆斯特丹,塞维利亚就是塞维利亚,它仍然以千年前的姿态悠然地活着。
    阿尔卡萨、大教堂和西印度档案馆之间的小广场上,常有一些中古集市活动。人们穿起古装,扮成贵族军官或是平民,买卖一点当年价值千金的香料、茶叶,也算是对那个时代的凭吊。这城市和它的河一样,原不在乎航行的是谁,又向哪里。塞维利亚,是一个又一个橘子花香的春天,一杯又一杯河畔酒馆的红酒,一个又一个旅人的故事。而千年往事,只有抛于脑后,才能一路信步而不觉沉重吧?

世界遗产档案

塞维利亚的大教堂、城堡和西印度群岛档案馆
Cathedral, Alcázar and Archivo de Indias in Seville
地点:塞维利亚
入选时间:1987年
遗产类型:历史文化遗产
基本描述:大教堂、城堡和西印度群岛档案馆位于塞维利亚中心,西拉尔达大寺院是阿尔默哈德时代的建筑杰作,在它旁边是塞维利亚大教堂,是欧洲最大的哥特式建筑,教堂中存放着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棺木。两者是阿尔默哈德文明和信奉基督教的安达卢西亚文明的历史见证。西印度群岛档案馆由一个拍卖厅改建而成,馆中存放着早期殖民者发现美洲时的宝贵档案文献。

安达卢西亚的西班牙─摩尔人
建筑世界遗产

格拉纳达的阿尔汉布拉宫和阿尔贝辛区
格拉纳达位于安达卢西亚东部,在城郊的山坡上,阿尔汉布拉宫耸立在城市上空,与中世纪建造的阿尔贝辛区和谐共生,这两大世界遗产反映了西班牙-摩尔人统治时代的原貌。阿尔汗布拉,阿拉伯语意为“红堡”,是摩尔人所建立的格拉纳达王国的王宫,格拉纳达被称作摩尔人在伊比利亚半岛“最后的天堂”,完全是因为这所王宫。宫殿由四个主要的中庭组成:桃金娘中庭、狮庭、达拉哈中庭和雷哈中庭,宫内精美的装饰极具代表性,走廊的圆柱上雕刻着精美无比的图案,壁脚板铺砌着豪华的釉面砖,狮子厅中间还有模仿西妥教团净手间形式的建筑。阿尔汉布拉宫同时期的其他建筑,分布在阿尔贝辛区的各个角落,摩尔人的清真寺的院落现已成为圣萨尔瓦多学院,还有已经成为圣塞巴斯蒂安教堂的第一隐修院,此外,在这座古老城区内,8世纪带围墙花园的民宅依然保持着原始面貌。1984年,阿尔汉布拉宫和赫内拉利费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1994年又补充了阿尔贝辛区。

科尔多瓦历史中心
科尔多瓦坐落在瓜达尔基维尔河畔,在通往大西洋的安达卢西亚大道旁边。摩尔人进入后不久,科尔多瓦变成穆斯林占据下的西班牙首府,鼎盛时期,城内的清真寺多达300所,数不清的宫殿和公共建筑与君士坦丁堡、大马士革和巴格达的辉煌繁荣相媲美。科尔多瓦历史中心保留了中世纪的规划和街道狭窄的奇特布局,广场、大街、漂亮的水池和精巧的花园巧妙地融入城市景观。清真寺-天主堂和阿尔莫多瓦尔大门是摩尔人建筑的主要标志,城市最美丽的景致主要都集中在大教堂的周围。大教堂正前方是建于阿拉伯统治时代的石桥和城门,石桥横跨瓜达尔基维尔河,桥基是古罗马建筑的残余。大教堂正门口的民房,保持着浓郁的伊斯兰风格。在科尔多瓦,还可以见证各时期统治者留下的遗迹—罗马帝国遗迹、犹太教堂,以及无数慕达尔教堂和哥特式建筑杰作。1984年科尔多瓦大清真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1994年世界遗产的范围扩充到整个科尔多瓦历史中心。

旅行贴士
景点
阿尔卡萨
开放时间:10月至次年3月9:30-17:00、4月至9月9:30-19:00
票价:7.50欧元(学生、退休人士、残疾人免票)
塞维利亚大教堂
开放时间:10月至3月周一至周六9:30-17:00,周日及节假日9:30-13:30;4月至9月周一至周六9:30-19:00,周日及节假日9:30-17:00
票价:7.50欧元(学生、退休人士、残疾人免票)

西印度群岛档案馆
票价:免费
周边:附近为著名的老犹太区—圣十字区。道路错综复杂,中世纪安达卢西亚街巷景观值得一看。
抵达
塞维利亚与各大欧洲城市有航班直通,从马德里和巴塞罗那可乘高速列车AVE到达。三大世界遗产均位于塞维利亚老城中心,该区已步行化,仅可坐有轨电车或观光马车到达。

美食
餐厅:TABERNA COLONIALES
地址:Calle Fernández y González 36(大教堂对面步行3分钟即到)
电话:95.422.93.81
简介: 便宜又大碗的当地美食,不接受订位,来客一律自报家门写在门口一块黑板上,等待酒保叫喊名字。强烈推荐特色菜TABLAS,一块砧板上放一大片烤面包,铺上打碎的番茄、火腿片和煎鹌鹑蛋,再狠狠地淋上橄榄油。注意该处菜量较大,点菜请勿贪心。一般两人点4个TAPA就够了。

酒店
HOTEL CASA IMPERIAL
简介:16世纪TARIFA侯爵府邸改建,地处圣十字区边缘,闹中取静。其特点是多个安达卢西亚特有的带喷泉的庭院,可在享受露天风情的同时又尽量不受酷热影响。只有套房,房内装潢多是ALANDALUS的欧洲-阿拉伯混合风格。
www.casaimperial.com

HOTEL CASA CARMONA
简介:位于郊外30公里的小镇CARMONA,十六世纪西班牙庄园式建筑,室内装修为安达卢西亚乡村式,并带有殖民地贵族风格。酒店内的餐厅提供正宗西班牙地中海式料理。
www.casadecarmo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