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文|朱惠雯 漫步“ 日本屋脊” 有“北阿尔卑斯”之称的立山黑部,展现了日本自然风光气势雄浑的另一面。如今,这座被人们敬畏千年,曾经高不可攀的险峻山脉,能够轻松抵达。你可以在群峰之上悠然散步,呼吸最纯净的空气,体会雪山、泉水、森林的澄澈之美。回到东京后,我还一直在懊恼。可惜去得太迟,没赶上穿行于18米高的“雪墙”之间的机会;可惜去得太早,没看到更多高山植物的开花、冰河期动物雷鸟的出游;可惜下雨,没能在海拔2500米处看到向往已久的银河繁星与雪山日出;可惜不是秋天,没能看着漫山的红叶依着山坡一层层地变换颜色;最可惜的是,我们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没时间一个人静坐于群峰之间,饮一杯玉殿水,写两行自我愉悦的诗。 立山,下次一定再来,在叶红之秋、雪舞之冬、樱飞之春,也在雨季后之夏。 心向灵山却畏行 来日本9年,一直有个心愿,就是要去看看传闻中的飞山脉。日本人爱爬山,自然不会错过美景宝库般的飞。也许是有钱有闲的关系吧,在关于登山的电视新闻和旅行节目里,出镜最多的不是年轻精悍、皮肤黝黑的野外探险家,而是全副武装、精神健硕的中老年人。他们专家般的英姿和所征服的那一座座高耸入云的雪山,让我这个只游过青山绿水的门外汉,即满心向往又心存畏惧。就在我存足购买登山装备的资金、锻炼好强壮体魄之前,忽然有人问,“你有空去立山吗?”立山?难道就是电影《剑岳》里海拔3000米、高不可攀的立山连峰?我立刻跑到租片店找到了这部去年上映的巨资大片,迫不及待地确认我受命前去“征服”的山脉是否需要我买一双登山鞋,再办一个生命保险? 电影《剑岳.点之记》描写的是日本明治40年(1907年),地质测量师柴崎芳太郎和一群热血男儿为了填补日本地图中最后一个空白点——“前人未到”的险峰剑岳,而历尽艰险、成功登顶的故事。影片中,但见常年积雪的立山群峰高耸天际,景观威严神秘。难怪古时的人敬畏此山,决不敢入山冒犯神灵。 被称作“日本《诗经》”的《万叶集》最早记载了立山信仰,奈良时代(710-784年)的万叶诗人大伴家持曾在平野部远眺立山连峰,写下《立山赋》:“立山雪,望至六月不觉厌,是为神山也。”在江户时代前期(1673-1680年),立山与富士山和白山并称为“日本三大灵山”。它位处本州的正中央,是当时规模壮大的“灵山巡礼”中重要的一站。对于喜好旅游的现代日本人而言,说到立山,就会立刻联想到“立山黑部”这条跨越富山和长野两县的著名旅游路线。 这样的灵山,是我一句话就能去的吗?然而,结果证明这些担心不过是杞人忧天。
六大“法宝”,轻松穿越 立山山势险峻,貌似高不可攀,然而这条线路却是任何年龄层的人都可以轻松挑战的“空中漫步”(trekking)项目。帮助人们毫不费力地接近高山秘境的是2009年刚刚全线开通的6种交通工具:立山缆车、立山高原巴士、立山无轨电车、立山空中索道、黑部地下索道,以及关电无轨电车。首先,立山缆车把我们带到海拔977米的“美女平”。那里有一片长满立山杉和山毛榉的原生林,花1000日元就能参加当地自然解说员提供的两个半小时的“林中漫步”项目,在解说员的指导下观察野鸟,同时享受“森林SPA”。 离开美女平,我们乘坐高原巴士直接前往当日的终点站“室堂”。途中经过日本面积最大的高原、海拔2000米的“弥陀原”,据说那里的“饿鬼田湿地”遍布大大小小的池塘,长满了各类高山植物。一到夏季,田间便星星点点地出现白色絮状植物“棉管”,有如精灵般闪烁于暮色之中。下次一定要去看看这个“阿弥陀佛居住的乐园”。 天黑之前我们赶到了室堂。这里海拔2450米,地势平坦,虽已7月,却依旧处处留着残雪,最厚处竟有6米之高。就在我们咋舌之际,导游却说,如果再早几个月来,就能看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18米高的“雪墙”。这是用铲雪车开出的一条通道,由于积雪丰厚而在道路两边形成雪墙,游人可以自由漫步其间,感受真正满眼银白的世界。 当晚,我们住在“日本离星空最近的休闲旅馆”立山饭店,这里也是日本人最为向往的饭店之一。在清澈、静寂的空气中,侧耳倾听繁星的私语——对于生活在喧嚣都市中的人们而言,无疑是最具魅力的情境。每到夏季,这里不但能看到都市里绝对无法看到的银河,还能观赏到奇丽的英仙座流星雨。饭店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在5月中至10月初组织十多次免费的观星活动。爱好者们在天文学会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天文望远镜观测星空。 我们虽明知雨云密布观星无望,可还是不死心地跑到了屋顶。一到室外,眼前便突然一黑,耳边也一瞬间寂然无声,感官中似乎只有嗅觉和触觉还存在,我可以闻到、感受空气的清凉纯净、天地的宁静安详。 然而,只过了一会儿,我们便发现这里并非伸手不见五指,眼睛一旦适应了外界的环境,眼前的景色又慢慢浮现出来——是山!眼前就是雄壮的立山群峰,可以看见峰峦凌厉的轮廓、山巅上的白色积雪。抬头望天,看着看着,忽然有人叫道“有星星!”于是,我似乎也找到了星星的痕迹,只是,太过不确定,不知是真的看到,还是幻觉。立山,到底还是藏起了他的星空,留到我下次再来的时候。 第二天的行程从漫步室堂开始。近处有日本百大名泉之一的“玉殿”涌泉,此水来自于立山地底,是日本海拔最高的泉水。高山植物中的稚儿车此时已经开花,小巧的身形可爱动人,仔细观察,却发现它贴地而生的枝干有树木科特征──别看它矮小,却是名正言顺的一棵树。 距离车站500米处是“御厨池”,由于是初夏,池中尚留有一半冰层。待到仲夏,便可见到池水倒映四周雪山,而到了秋天,更有满山遍野的缤纷红叶与其水中倒影相互呼应映衬的绝色美景。 下山时,无轨电车带我们穿越隧道,直达位于立山另一侧、海拔与室堂相差无几的大观峰。眼前只见悬崖深谷,据说是立山观日出的绝佳地点。先后搭乘立山索道和黑部缆车,我们一口气“飞行”并降落了1000米。满山层层叠叠的是暗绿色的山毛榉林,深谷里一线弯弯曲曲的翡翠色水面是黑部湖——咦?这不就是东山魁夷作品中宁静祥和的日本原风景吗! 下了缆车,眼前忽然出现巨大的水坝。由于日本在二战后的经济重建中电力严重不足,关西电力公司看中了水量丰富的黑部峡谷,于1966年开始了黑部水坝的建设,前后共动用了1000万人力,其中100多人殉职,历时7年终于完成了这一艰巨工程。高达186米的堰堤,将湖水牢牢地阻挡于一侧,利用545米高的落差发电。水坝特意展示了每秒10—15立方米流量的放水景象,两条汹涌而出的水柱所发散的水气在阳光照射下形成了一长条彩虹,飘浮在深谷中。一边湖平如镜,一边水流似飞龙在天,动静之间,时代流转,如今,水坝成了当地颇有人气的旅游景点。 最后,我们乘坐第六种工具“关电无轨电车”离开黑部,到达了位于长野的游览终点“扇泽”。
天赐良水,醍醐之味 日本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接受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公害问题的教训,政府和民间对提高水质都十分重视,现在,除了自来水可以直接饮用之外,人们对于天然水的热爱更是有增无减。富山和长野因为立山的关系,更是得天独厚地享受了优质水源的恩惠,在日本环境省评选的“全国百所名水”中就占据了7个名额。优质的水资源润泽了天地万物,也丰盛了人们的餐桌。在立山,我要推荐的并不是什么高级料理、山珍海味,而是最为朴实也最为纯正的地方特色:鳟鱼寿司、荞麦面和芥末。在日本,旅行文化中缺不了“车站便当”(火车站销售的特色盒饭)这个重要角色。明治41年(1908年),北陆铁道富山站诞生,时髦的西洋式车站建筑和蒸汽火车吸引了众人观看,而当时销售的便当只是两个饭团。4年后,为了把富山名产与车站便当结合起来,富山饭店推出了“鳟鱼寿司”。1953年东京的百货店举办了“全国车站便当大会”后,鳟鱼寿司一夜间闻名全国,直到今天,依旧是游客最钟爱的旅行伙伴。 其实,鳟鱼寿司早在江户时代就出现在河边桥头,深受渡桥游客的喜爱。这是当时越中人对味道的热心研究和真诚的待客之心所孕育出的“富山之味”。每到冰雪融化的季节,“樱鳟”就会大量游到立山的神通川。当地人在感谢神明的仪式上,把用“樱鳟”制成的咸鳟鱼片放在饭团上,然后用青叶包起来,供于神坛,这也就是鳟鱼寿司的起源。如今虽然由于樱鳟数量锐减,主要采用的是从冰岛进口的鳟鱼,但是纯正的传统工艺,加上“名水”所浇灌出来的优质富山米,都给鳟鱼寿司的品质提供了保证。坐在火车上,边欣赏窗外风景,边品尝当地特色便当,正可说是日本旅行的“醍醐味”。 长野县,旧名信州,即信浓国。因为“信州荞麦面”、“信州味”名扬全国,所以至今长野人还把“信州”挂在嘴上,作为自己的品牌进行推广。一到长野,我们便被带到了安昙野市的手制荞麦面店“穗高”,还在那里附设的“体验道场”自己动手加工面条。从和面、擀面到切面,在制面专家的指导下,我们聚精会神地创作着自己的作品,虽然切出的面条粗细不一、断断续续,但是待到上桌时,盛在笊篱里的却已然是卖相十足的“冷荞麦”。蘸上特制汤汁,配上天妇罗,谁都忍不住大声赞叹“噢衣西衣!” 最后要说的不能算是“美食”,而该称作“美料”——就是有人爱有人怕的芥末。别看芥末长得丑,却是爱干净出了名的,只有拥有大量洁净、低温的流动水源的地方才能生产出好的芥末。此次到访的大王芥末农场拥有日本最大的芥末田,也是受惠于立山丰富优质的水源。而这里出名的原因,却是因为一部电影。 黑泽明在他最后的作品《梦》的第8个故事中描绘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水车村”。这里水流清澈,鸟语花香,水车缓缓转动,空气宁静安详,村民们过着一个世纪前的生活。到访此地的游客与村中老人的问答充满禅意,引人深思。在水车的转动声中老人侃侃而谈,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现代人一味追求方便的生活方式的愚昧之处:“对于人类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干净的空气和水,以及保证这些的树和草,可是这些却被污染和破坏了,于是被污染了的空气和水又来污染人们的心灵。” 这是黑泽明通过老人所传达的信息,也被看作他给世人留下的遗言。如今,安昙野的水车仍旧时刻不停地转动着,而北阿尔卑斯山脉融化的雪水,则穿山越谷,源源不断地涌入河川与田野,润泽万物,也孕育出健康的身体和心灵。 《梦》中,游人问:“没有电,晚上不会太暗吗?”老人答道:“夜晚本来就该是暗的。如果像白昼一样明亮,那可就伤脑筋了。我可不要一个亮得看不见星星的夜晚。” 什么时候,在上海也能看到满天繁星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