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李攀
摄影:沈煜 施小军

共醉中国红

  

  2010年8月1日,“中国丹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0个世界遗产。特别的是,这也是首个由中国地质学界自己发现并命名的地貌形态成为世界遗产。可以说,它是值得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国风景品牌”。
丹霞地貌在中国分布广泛,早在它被“命名”之前,那些奇特的丹崖赤壁与葱郁的森林、蜿蜒青碧的溪水交织而成的秀丽景观,已经深深地印入我们祖先的内心。张道陵、白居易、朱熹、徐霞客、李永茂、毛泽东、艾青......无论是道家宗师、鸿儒贤士,还是诗人骚客、探险家和政治家,历代诸多名人都与丹霞缘份匪浅。那一抹光晕流转的丹霞红,承载了独特的中国式审美观和人文情怀,正是经典而优雅的中国色彩。
  此次,本刊特别策划大型独家报道,编辑和摄影师团队从上海出发,兵分两路,跨越6个省份,行程逾5000公里,一一实地探访列入“中国丹霞”世界遗产的6大景区,甚至深入尚未开发、人迹罕至的险峰幽谷,为您发现中国之奇,邀您共醉中国之美。


 

文/Jane
摄影/沈煜

赤水绘丹青

  这一幅天地大画,丹砂为里;青雘为表;水为魂灵。
  出了重庆地界,就是四川。连绵的夜路,赶往赤水。赤水河, 古代称为“ 黄金水道”,一端是四川,另一端就是贵州。地理上赤水属于贵州,但却有浓郁的巴蜀气氛。


健康而乐天的边城
  随随便便的小馆子里,老板娘端出一窝几近澄澈的乌骨鸡汤,一丝油星都不见,飘着几粒葱花,清香四溢。在大城市,永远喝不到这样的鸡汤。对赤水的第一印象从美好食物开始。把大碗里的乌骨鸡吃得横膈膜都不剩,就将那些山珍扔进去──竹荪、山药、蟹味菇,混成一窝菌菇山药汤,汤汁中还带着山林的气息。赤水的植被覆盖率超过95%,是长江中上游的绿色屏障。这一切食材都取之于赤水的崇山峻岭。
  第二个美好印象,是赤水人。抹黑抵达后去街边买水果,带的零钱不够,问摊主是否可以只买半串米蕉,老板将一串往我手里一塞:“送你!”早晨去晏伙二糊辣壳面馆吃5块钱一碗的辣肉面,同桌的赤水人,个个面带笑意,吃完会跟你打声招呼:“我走了,你们慢吃。”收拾桌子的大娘,嘴巴里叼着棒棒糖,一脸轻盈。在赤水大瀑布遇见的粉衣女郎,是本地人,打扮得山青水绿来爬山,肌肤胜雪,脚步轻盈,不停跑上跑下,成了摄影师眼里不可多得的大片模特。要知道,那一天我遇见的,大多都是闲情的赤水当地人,结伴周末来大山里洗洗肺。
  在北京漂过一阵子,又回到赤水的小代,酷爱赛车与篮球,他习惯每天早晨5点多起身,在山野间跑步。他说,还是赤水的山水最养人。他说这些年的雪灾、地震、洪涝灾害,统统绕开了家乡赤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当日暮色四合,赤水河边就支起了一张张桌子,赤水人有在河边喝茶的习惯。一壶清茶,几缕晚风,小代说,对面就是四川,那里更繁华,可还是河这岸的赤水好。赤水人,小富即安,贫富差距很小,也没有人想去更远的地方,守着这一方山水早已知足。赤水人,骨子里有四川人的乐天,也有贵州人的质朴。“相由心生”这件事情,我在赤水再一次深有体会。
  第三个美好印象,无疑就是这里的山水。


丹霞水气质
  
我走访了新科世界遗产“中国丹霞”6大景区中的3个,赤水有着鲜明的特点,除了区域更大,景区更分散,水,正是赤水的灵魂。赤水气质,应着一个“水”字。水随处可见,恣意伸展,赤水早有别称“千瀑之乡”。
  十丈洞景区(洞在当地是瀑布的意思)有被命名为“丹霞第一瀑”的赤水大瀑布,是我国所有丹霞地貌中最大的瀑布,也是长江流域上最大的瀑布。探访赤水大瀑布,要从半山腰往山谷里走。沿石阶而下,百米开外就能听到磅礴的水声,走进一望,如洁白悬幔,兀自清幽。400年前,徐霞客“雇短夫遵大道南行”考究了黄果树瀑布,却因交通梗阻未能发现十丈洞瀑布。
  明永乐四年,太监谢安奉皇命为采集优质楠木修建皇宫,带队进入风溪河谷采木,十丈洞一带原始森林茂密,交通极为不便,谢安采伐了木材却无法运出去,无法向皇帝复命,只好隐居深山二十多年,开青播种。清代仁怀直隶厅同知陈熙晋偶进十丈洞,无意间赋诗一首:“洞深十丈锁云烟,谢监栖迟二五年。采木使臣归未得,山中开青已成田。”这是最早有关于十丈洞大瀑布的文字记载。
  在红色山岩与浓绿森林之间,悬挂着4000多处落差3米以上的泛着珍珠白的瀑布。中洞瀑布被誉为“中国帘状瀑布的代表”;四洞沟瀑布群堪称“没有败笔”;燕子岩瀑布、红石野谷瀑布、竹海神女瀑布,或雷霆万钧或细细潺潺,如帘、如丝、如带、如梯。
  赤水的水,也可嬉戏。在大同河可坐橡皮艇漂流,水势大都平缓,偶遇激流时,浑身都将浸入水中,刺激畅快,但不必担心,这里的水,打在身上,清透冰爽,如丝缎轻抚。


中国的“侏罗纪公园”
  
丹霞地貌占赤水地域面积的70%以上,高原的剧烈抬升与流水的强烈下切造成了地形的巨大反差,发育了最为典型的丹霞阶梯式河谷与丹霞瀑布群。丹霞景观的赤壁、岩廊、岩洞、天生桥、窄脊、石堡、石墙、石柱在这里都得以充分发育,丹霞、桫椤、竹海、瀑布的有机组合,使赤水集结构美、形态美、色彩美和意境美于一体。
  赤水丹霞的古生物化石和孑遗植物是地球生命的重要记录。介形虫、瓣鳃、叶肢介、鱼、鳖等古生物化石,真实记录了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生活在巴蜀古湖南缘及其周边地区的生物种类。与恐龙同时代的“活化石”桫椤至今健康地生长于赤水,世间罕见。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唯一以“侏罗纪”命名的国家公园。
  五柱峰景区的主峰,像伸出的五根手指,是当地最高峰。我自山下爬至山埂的“佛光岩”,这块丹霞岩石高300多米,弧长约1000米,恢宏的红色石壁正中是纤纤的瀑布,有人说,这是“白龙”之女的长袖,轻轻地拂扫落下的尘埃。
  青年期的赤水丹霞,红色的山体被大片植被覆盖,满山遍野翠竹耸立,犹如镶嵌在赤水河畔的翡翠。竹海有风吹过,天地沙沙作响,余音缭绕耳际。这里极适合上演古装戏码:白衣高人轻功跃上竹梢,无影无踪。
  竹子,有更实惠的功能。山下农家乐的熊猫筵,吃得我们满嘴翠竹芳香,原生态的粗纤维食物竹笋,可以混合贵州腌肉蒸煮,也可以做成清淡汤羹。这里还售卖由竹子做成的各色物品,我掏20块钱,买了一个竹制饭桶,听说,用这竹桶蒸饭,米饭会带有竹子的清香。


红石野谷,存留童真
  
仰慕丹霞地貌的人们都会前往“红石野谷”观赏那一面壮伟的赤壁。这一整面山岩,如红色的巨浪翻卷,沉醉其下的摄影师,一字排开,架起大小“枪炮”。
  “你可以从半山直接滑下去”,小代说。跋涉的人们,经过前山的攀登,后山的远足,大多已力竭。大多数人都愿意花上20块,租一块粗布垫在身上,戴好手套,沿着半山的这个巨型石滑梯溜下去,当然,除了省力,更关键的还是有趣。我已经多少年没玩过滑梯了。看起来很安全,进到窄窄的滑梯才发现下降的速度着实也不慢,不过,你可以自行靠脚力,以摩擦力控制快慢。呼啸而下,风从微微渗汗的脑门掠过,方才跋涉半天的路途,沿着滑梯,两分钟就到了山下,直呼过瘾,很想再来一次,可是抬头看看这部高耸的滑梯,下山易,上山难,还是罢了。
  下了山,也不会无事可干。丙安古镇,街道只有一掌宽,镇子沿街的屋门上都有这样的标示:红军驻地。两省交界处的边陲小城,因为当年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四渡赤水”而扬名。红军将领贾若瑜在镇子的石墙上留下一首诗,我慢慢地把它抄了下来:“虺江曲曲绕青螺,疑似瑶池落凤坡。绿海阶梯鸣地鼓,丹崖绝壁听天锣。迎风自有千山竹,伴月能无万岁桫。大好自然偏赤水,蓬莱仙境此间多。”
  灵岩禅师是禅宗六祖慧能南派的传人,如果念及他的宗派,便不难参透灵岩禅师建寺时暗藏的玄机。信仰“顿悟即可成佛”的僧人,自然要选择上佳的顿悟之所。借由天然的石壁挡风遮雨,岩穴自然成了最佳的建筑平台。僧人还特意将寺墙髹漆成土红色,与岩穴的丹霞红相得益彰。上世纪50年代末,甘露寺被人们再次发现,却在十年后因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遭受灭顶之灾,唯独留存下支撑寺院的插拱。如今,新修的庙堂很难让人肃然起敬,但清泉品茗的旧俗依稀可辨古风,小僧不动声色地奉上清茶,寺中茶饮皆用甘露泉水冲泡,入口甘甜清冽,让人溽热顿消。


触摸3亿年的时空鸿沟
  
我们已无法窥见寨下村的原貌,历史只留下村头一座石拱桥,以及客家人供奉土地神的庙堂。相比历史的吝啬,自然明显慷慨得多,行走于幽静的寨下大峡谷,有一种身心和自然零距离触碰的快感,目光所及的丹霞岩壁,或许已是自然收藏了数亿年的“古董”。
  我的猜想逐步得到了印证:地质构造运动在寨下大峡谷内形成了复杂的地貌。在一处倒悬着的红色崖壁顶端──在谷底看来宛如一座神圣殿堂的穹庐,自然的工匠不遗余力地雕琢出数百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洞穴。丹霞岩原本即是最富有造型感的岩石,作为青年期典型代表的福建泰宁丹霞地貌,自地质白垩纪丹霞隆升开始,岩壁便不断受到化学风化和水流侵蚀,逐渐剥离了松软的沙砾岩,留下了铁、钙和泥质胶结等矿物质固结,形成各种形态各异的孔洞,更富有流线型和网状型的变化。而丹霞岩壁所呈现的不同情态,在古代很容易使人产生“万物有灵”的崇拜之情。
  寨下大峡谷留给我的印象,不仅仅是造型多样的丹霞洞穴,峡谷的最深处,苍翠的绿色为整个泰宁的丹霞地貌定下了主基调。峡谷最深处的通天峡,狭窄的裂谷深深切入山体,成林的毛竹、葱郁的古树,以及附着于石阶上的青苔,让我们全程走来丝毫不觉单调。沿着跌宕起伏的山道逐次攀升,眼前的景色豁然开朗,红色的山崖重新跃入眼帘,壁垒高耸,犹如一块通天的石碑,但谁又能读懂其上的无字天书?石碑兀自巍峨地耸立于此,并非人为,而是受了千万年前某次地质构造力的作用,便鬼使神差地从山体上一整块崩塌而下,心甘情愿地在这里把守峡谷的命门。
  并非UNESCO的地质学专家,我们对于这里许多奇特的地貌现象自是满腹疑惑,譬如,走过风情万种的堰塞湖,随着湍急的瀑布逆流而上,走入倚天峡内的“时空隧道”,用手、眼见识和触摸两个相隔遥远年代的地质岩层──左手边是4亿年前形成的变质岩,右手边却是距今8000万年的丹霞地貌岩层。不过是一条浅溪相隔,却在岩石的表现上形成了相差3亿多年的鸿沟,可见大自然偶尔也会发挥一下“鬼才”般的谐趣。

岩穴深处有状元
  
站在海拔549米的状元岩五趾峰顶,眺望视野近端的古夷平面,网状谷地和红色山体,发育着错综迷离的峡谷群。低山丘陵之上,草木扶疏,裸露的绛红山体上,浅浅地覆盖着一层苍苔似的植被。正是由于这个风化剥蚀遗存下的地表形态,纪录了泰宁的大地运动,世界自然遗产研究小组的专家特意将其命名为“泰宁式地貌”,并列为泰宁丹霞的五大看点之首。
  泰宁向来给人以闭塞小镇的印象,然而倘若翻阅《泰宁县志》,便不难发现,自唐代儒学逐渐在泰宁流行,这里即成了滋养文人学士的温床,以至泰宁人至今依旧乐于向人宣扬当年“一门四进士”的学风盛况。然而,同在县城广场竖立着的两位宋代状元的雕像不同,泰宁县城北郊的状元岩,的确算得上泰宁状元文化的“活化石”。始于13世纪的“岩穴研读”之风,类似于云游僧人在丹霞岩穴的静坐顿悟,讲求身心和求学环境的结合,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非泰宁第二位折得科举桂冠的状元邹应龙(1173-1245,南宋人,23岁时中状元)莫属,当年他栖居于险峻丹霞山崖之上苦读的学风,一度备受追捧。
  如今,我踏上的这条满布苍苔、参差不齐的石磴路,据说便是当年邹状元用铁锥手凿丹霞山壁而成。这是条通向岩穴的捷径,但路途险峻,至今鲜有人攀援。幽深的峡谷里,流水淙淙,岩壁上长满苍绿的苔藓和蕨类,青年期丹霞地貌的自然特征,在游人眼里正仿佛少女梦中的绿野仙踪。但试想,倘若让你长居其间,终日与蜥蜴蛇蚁为伍,又是何等滋味?而脚下的山路,曾经竟被一介书生,背着书篓无数次地走遍。穿过茂密的森林,蜿蜒环绕至山脊之巅,我们为之痴狂的五趾峰奇观──五座丹霞山体依序排列,如同弥勒佛裸露的脚背,也不过是当年邹状元生活中的寻常之景。当年他栖身的岩穴,便位于五趾峰下,掩映在四株大樟树后面,香樟树散发的淡雅清香,恰好是夏日里最“绿色”的驱蚊剂。状元岩的新月状岩壁上,依稀可见横架在相当于腰部高度的石台,据说那便是邹应龙修葺的石床,再结合床脚半截手指深的石头蓄水池观赏,年方弱冠的才子深山苦读的场景,活现眼前。
  很难想象,自然界的丹霞山路,人世间的功名之路,状元岩这方800年前留下的岩穴,却使它们水乳交融。我有幸得知,在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时,泰宁人取走了先前竖立在此的邹应龙石像,而回归本来面目的状元岩,却显得更为真实亲切。其实,真的无需对偶像瞻仰,少了它,更容易让人想象状元孤灯把卷、苦度光阴的岁月,也恰是这等文化苦旅式的感触,描绘了泰宁丹霞最生动的面目。


文/Jane
摄影/沈煜

崀山:山之良者

  看过《功夫熊猫》吧?那种被雨雾包裹,流云翻滚的连绵山脉,只露出山尖,翻卷的巧云下,赭红色的山体披着苍绿,山顶栖息着长老、师傅、高人。看过《卧虎藏龙》吧?玉娇龙纵身一跃的山谷,烟波浩渺,乐声悠扬空灵。这才是中国感的山,是我心底里,最最眷恋的山的形态。在崀山,我完全进入到了这种意境。
  这个字,在《新华字典》中专门用于注释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境内的一座山。这个字,是舜帝南巡时为这座山专造的,“山之良者也,崀山”,这方山水从此得名。

资水源深藏瑰秀
  
著名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陈国达教授在《古海变丹霞》一文中提到:“崀山丹霞地貌区,造型多姿多彩,瑰奇险秀,是一座罕见的大型‘丹霞地貌博物馆’。”他还动情赋诗:“半生长誉丹霞美,方识山比丹霞。胜地有缘何恨晚?并赞南北双奇花。”1992年初见山,陈院士便惊叹其为“丹霞之魂,国之瑰宝。”
  而第一个从现代景观美学意义上发现山的则是诗人艾青。抗战时期,艾青曾随其任教的衡山乡村师范迁至新宁古邑,他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就是在山脚下写出的。据艾青当年的学生回忆,诗人曾面对山即兴赞叹:“桂林山水甲天下, 山山水赛桂林。”后来,崀山人专程赴京拜访诗人并求证如上诗句是否属实,艾青便大笔一挥,将当年的赞叹用纸墨定格。
  2010年8月2日凌晨,巴西高原传来消息,“中国丹霞”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安静的新宁县城,安静的山瞬间让静候已久的爆竹声沸腾。崀山人沉浸于喜悦中,这僻处湘桂边境的“山之良者”终将迎来帝王、专家、诗人以外的更多发现者,更多人将分享这片独特地貌与景观之美,感动于那些惊艳和赞许:“当代徐霞客”黄进教授认为崀山是中国发育得最完美的丹霞地貌;中山大学教授彭华认为崀山丹霞地貌“类型多,品位高,一景多姿,多景组合”,是中国丹霞的顶级资源和杰出代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保罗·丁沃说,崀山具有突出的普遍的价值, 山峡谷可与美国大峡谷媲美,山将军石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雕塑;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吉姆·桑赛尔博士在山八角寨顶抒发胸臆:“我仿佛找回了十五年前在武陵源考察时的感觉!


“鲸鱼闹海”八角寨
  
八角寨的山峰分八扇伸向八方,被称为八个龙头。主峰是山的最高峰,因常年云涌峰浮而得名云台山。早晨7点起身,向云台山进发,1708级丹霞红石阶盘旋于山体之间。崀山丹霞地貌从幼年期、壮年期到老年期各阶段发育齐全,是中国丹霞地貌中在地质历史上升降差异运动幅度最大、最强烈的红盆之一。八角寨的步道已经修缮得极为规整,听说爬到山顶便可以领略山一绝“鲸鱼闹海”。在山已经工作了2年多的退役军人小许说,要见鲸鱼需要天时,必须有雨,后天晴,才是“鲸鱼”现身的最佳时机。我恰是在雨中爬的云台山。周遭青山如黛,群峰如螺,深谷如坠,听说山中索道即将开建,将来游客搭乘索道,将获得步行者难得的观景角度。
  丹霞地貌的神奇,在于你在山间不经意抬头见到山体的随便哪一处,那里都会有引人联想的空间,仿佛大山在吐露自己的语言:有一些砂砾岩的断层分布,好似佛的掌心;另一处,则如同浓墨挥就的中国书法。这里的每一处山头,都秀美恬淡,披着温情的绿意,看过去,都没有过分狰狞险恶的山势。古老的山,竟似一个甜美的新生儿。
  山间的雨越下越大,无法前行时,就躲在凸出的丹霞岩壁下,待雨小些,继续往前。山养在深闺,仿佛只有我一个人在山间漫步,山中绿意盎然,可任由雨水融化满眼油绿,打湿双肩。也需要深呼吸,调整步履,同时享受高浓度的负离子。在半山亭休息时,雨势渐强,索性打开一个山民挑上山的西瓜,那种甘甜,想必是因有山溪渗透。
  带着体力耗尽的绵软与松爽,一路跑上山顶。雨,恰别有用心地收住了,于是一直等在山顶,等待风,等待风把云带走一些,然后,山,露出神秘的身段。从这里看山,所有山峰顶上都有绿色植被朝着统一方向生长,整齐排列的座座体态圆润的群峦在云雾里沉浮,的确如鲸鱼们在海中嬉戏。云翻滚的速度,你在地面上很难感知,唯有在山顶,才会发现它们如电视快进键一般的迅捷。那些调皮的云,带着讯息,带着用意,从这个山头转到那个山头,一路俯冲、飞跃,留下银铃般、丝绸感的声响。
  我想着,崀山之所以打动我,是因为它能释放我的想象力吧?一个单调枯燥的城市人,在这里看见群山随着云浪起伏隐现,想到大海里能通过长波歌声与遥远同伴沟通的鲸鱼,这种念头,在前一晚上海的屋顶酒吧里出现,会被认为不合时宜。
  山上有个庙,我请了一炷香。寺庙清净,老和尚敲钟,要我跟随钟声弯腰叩首。山,在缭绕钟声中,愈加淳静。我随着余音起身,虔诚,求美妙时光长存。八角寨最陡峭的一角,从绝壁伸出50余米,四面临空,如仰首的龙头,龙脊只有一尺宽,在龙头还有一座仙姑庙,唯心诚胆大者才会匍匐前进,手脚并用去龙头烧香。
  云雾在短短十五分钟之间散去,又收拢,远处的蜡烛峰在云雾中又消失了踪迹。能见到“鲸鱼闹海”,是不小的缘分。可就算没见到,又有什么关系?来爬一座仙气十足的山,把车水马龙中积攒的那些浮躁,统统抛掉。然后,身体里的毒,都被自然的灵气吸走了。


仙椒钻灵山 将军立江岸
  
2003年,法国著名的“蜘蛛人”阿兰.罗伯特徒手攀爬的山崖,正是山的辣椒峰。辣椒峰上大下小,突兀临空,山体呈赭红色,不言而喻被称为“仙椒钻地”。湖南人最爱辣椒,辣椒峰坐落于湖南境内,不正是大自然会心一笑的安排?
  辣椒峰景区是崀山最老的景区,这里有对峙的两大清幽峡谷。另一座显眼的奇峰“骆驼峰”由四座石山组成,两处凹陷,天造地设为驼头、驼峰、驼尾,其间的徒崖凹槽为成年骆驼的肌肉结构,远望,真如巨大的骆驼行走于祥云瑞气间。
  辣椒峰景区的游人栈道修缮得极为完善,丹霞红的栈道盘旋于山中,如美人绿色衣裙上的红色腰带。爬山时一直能望见的是蜡烛峰。它直插云霄,顶尖身圆,无需刻意,人们都会自觉地把这少有的奇特山体比拟为蜡烛。
  小许说,在蜡烛峰与骆驼峰的衔接处有一条长100米、宽50米、高1米的缝隙,朝向东方,形似巨龙张口。当朝阳射入,这缝隙被照耀得通红,被称为“龙口朝阳”。这万千气象,只要在晴朗的清晨,都能亲眼目睹。午后时分经过“龙口朝阳”的我,留下了足够的理由,下一次,赶早来。
  从林家寨的“一线天”里钻出,被装扮好的山田园风光惹得满目惊喜。田园与丹霞,红绿相间,朝夕相伴。
  浑然天成的“将军石”屹立于扶夷江东岸,是一座由山体丹霞地貌发育而成的天然石柱。远观确如一位大将身披战袍,背负青天。换一个角度,又如年迈宰相,双手作揖,晋见圣上。等到再移步,却好似头戴丝巾的维吾尔少女。三者的相似程度都无需过分的想象,大自然已经表达得十足充分。
  观赏两岸怪石最好的方式是在扶夷江上乘竹排漂流。与桂林漓江同发源于广西猫儿山的扶夷江是山的母亲河,清澈、平缓。从水溪村起漂,4人一叶竹排,艄公竹篙轻轻一点,便悠悠浮于江上。两岸田畴似锦,竹排如在镜中,能划破水镜面的,只有在竹排上打水仗的年轻人。艄公还会唱山歌,我背对而坐,听到歌声,忍不住回头看他,那歌声没有西北信天游那般嘹亮,多的是缱绻与痴缠。谭盾如若在,定比我更惊讶,这扶夷江艄公的振颤尾音,应是华美乐章的灵感。无绝于眼前的是那些形态无绝于眼前的是那些形态逼真的丹霞“雕像”东岸的“军舰石”,横亘东西,巨石前段高高翘起,后段呈弧线倾斜,一舰紧挨一舰,如编队出航。西岸的“啄木鸟石”,倾斜的长石如尖喙,圆孔如双目,配合崖上的孤树,如一只硕大的啄木鸟正在辛勤啄洞。北宋大儒周敦颐在江岸石壁上挥毫写就:万古堤防。唯有大自然,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文/Jane
摄影/沈煜

丹霞山: 缘启“ 中国红”

  这座山,如雷贯耳。连地理常识浅薄的人都会略知“丹霞地貌”一二,更明白一些的人会知道“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丹霞山取其意而得名。而这座山,在广东韶关,它创建并维系着最原始及最标准的丹霞品味。
  地质学上,所有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的红色陆相碎屑岩地貌均被称为“丹霞地貌”。 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正是“丹霞地貌”的命名地。到访岭南的那一天,第三届“徒步穿越丹霞山”活动刚好正式启动。全程46.33公里的徒步线路,比前两届的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参与徒步的人们,除了穿越已被开发的皇冈山、矮寨、马头寨、上京古道、丹霞山巴寨、上天龙、姐妹峰、僧帽峰、阳元石、田螺峰及锦江景区,还可以深入丹霞无人区。广东有大山,很多人不知;广东还有无人区,恐怕绝大多数人始料不及。这里292平方公里的景观资源,只开发了10%,其余的,皆是游客尚未踏足过的处女地。


长老风云访奇石
  
盛夏的岭南,异常闷热。来广东之前,我得了严重的空调病,热感冒症状明显,到了丹霞山,所有人都向我保证,去爬一下丹霞山,第二天准好了。丹霞山又称“中国红石公园”,还有“露天的地质博物馆”和“天然的性文化博物馆”之称。相传女娲在此造人、采石补天,舜帝南巡在此登山奏韶乐,历代文人墨客赋诗题咏,僧道纷至,香火大兴。隋唐以来,丹霞山便是风光胜地和宗教名山。这里的山,属丹霞地貌壮晚年期,这里也是我去到的三个丹霞景区中人气最旺的一个。丹霞山,成熟、从容,具丹霞首领气质,亿万年来,它留守岭南,迎来送往仰慕的人们。
  我们在山中巧遇湖南电视台政法频道的《X档案》摄制组。丹霞山尚有大部分区域基本是原始生态区,非常适合科考和探险之旅,摄制组此行的目的便是拍摄韶石区域的神秘岩棺。不过第一天,我们都打算先如寻常游客般领略丹霞之美。
  各个景区之间,都有环保车接送游客,从山脚乘坐缆车,5分钟就可以到长老峰观日台。御风亭两侧的柱子上写着“凭栏思古沿宋而清循百零八寨史迹耿耿萦怀,乘缆登亭临风纵目觉三十六石韶声声在耳”,在这里,可以看到长老峰、海螺峰、宝珠峰构成的连体山块耸峙,这是狭义的长老峰主峰;朝东还有东部群峰簇拥,东南是韶石三十六峰,金龟朝圣;北方是仁化县城;朝西远眺可见姐妹峰、茶壶峰。在亭上可看到轮廓十分清晰的僧帽峰,确似济公的帽子。从观日亭步行下山,可以发现长老峰分为上、中、下三个景观层。这里是上层,是俯瞰丹霞全景、晨观日出、昏赏晚霞的大好去处。
  中层是别传寺景观层,有被誉为岭南十大禅林之一的别传寺,可以去里面小坐一会,喝杯带兰花清香的丹霞白毛茶。从长老峰步行下山,我已经感觉口鼻通畅,感冒症状迅速减轻,这得益于丹霞的一个“幽”字。山里负离子含量极高,林木葱郁,清泉长流,别传寺更是红尘不到的佳境。待到体力恢复,可以再穿过一线天、福音峡,“翔龙湖”就在咫尺。这湖,俯瞰其形,正是一条飞翔的巨龙,因此得名。要去看著名的阴元石就必须在这里坐船,湖尾700米处就是阴元石天然石洞。阴元石,完美地叙述了丹霞山的一个“奇”字,高10.3米,宽4.8米,属于竖向垂直洞穴,是“丹霞四绝”之一。这里,终年没有日照,盛夏天气里依旧阴气十足。这块石头,安置在阳光可至的地方绝不合适,我们必须崇拜大自然的奇巧。
  丹霞山更著名的一块石头,自然是阳元石。丹霞的雄伟、阳刚之美因为阳元石更为名副其实,它被称为“天下第一奇石”,有诗赞曰:“百川会处擎天柱,万接无移大地根”。崇拜的人们在这里长拜,祈望天地的灵性,求得开枝散叶,求得枝繁叶茂。
  在阳元山,我们决定跟随摄制组走一段游客一般不走的山路,经过九九天梯,走过天生的通泰桥,一直往上爬。这段山路上有山头酷似鲲鹏展翅,远处则是仰卧长憩的美人。沟谷幽深,偏远寂静。山路尽头,忽然出现了不知年代的山寨,寨门上的字已全然模糊。丹霞山除却自然景观,还兼有古山寨、寺庙等人类文化遗迹。古寺残垣中蕴含着神秘色彩,让摄制组着实兴奋,而每个人站在这山路的尽头,其实都想要去探究更深处的丹霞奇境。


无人区中探谜团
  
“江作青罗带”的锦江, 源自江西崇义竹洞, 南北贯穿,在群山中迂回蜿蜒,两岸赤壁倒悬,江中倒映万倾林海,锦江,是一道几十里流动的山水风景画廊。沿途的狮头岩、“睡美人”、“群象出山”等清晰可辨;五座山峰并拢指向一处的山头,被船家称为“猪蹄峰”,再传神不过;“童子拜观音”,等船近了岸,真的能见到两位叩拜的童子。
  整个丹霞山,山歌唱得最好的人,就在这船上。美妙的歌声与锦江的32道弯,一起蜿蜒南流入韶关浈江。而岸边夏富农舍,与曲径、农田绘成诗意恬静的山水画。船家姑娘歌唱得动人,故事也讲得入胜。丹霞山中,温和湿润、冬暖夏凉,肥沃的酸性土壤富含营养质,孕育奇葩无数。1988香港《大公报》有报道:“一株价值一百万港元的达摩兰,去年11月在粤北丹霞山发现,现已运抵香港,在裕华国货总公司六楼展出……”
  达摩兰是濒于绝种的极品矮种二叶兰,至今世界仅发现两株,第一株因在台湾达摩庙发现,因而得名。在丹霞山发现了另一株后,就再没有听到过关于达摩兰的传闻了。发现丹霞山达摩兰的人是谁?这极品奇兰在丹霞山是否还有遗存,一切都是待解的谜团。
  丹霞山深处还藏着更多的谜团。摩崖石刻和碑刻、古山寨和岩庙,锦石岩上尼姑庵里的变色龙,还有神秘的悬棺葬和岩棺葬。《X档案》摄制组此行要去韶石区域,“韶石”是韶关之名的发祥地,相传4500年前舜帝南巡至此驻足,命韶石、奏韶乐,孕育了韶关。
  韶石路途遥远,若要探寻岩棺,需要花八九个小时徒步穿越无人区,荆棘遍野,山高路远,一般的游客很难到访。“栈道依松划,危楼叠石连”、“飞鸟回翔不敢度”都是在形容这丹霞的“险”。
  摄制组实则用足了一天的时间来回,路途极为艰难,考察的结果是的确有棺木已被久远地放置于人迹罕至的深山的岩壁上去?然而这些棺木属于谁?当地人并没有类似岩棺葬这样的葬礼习俗。也许是丹霞盆地地处南岭,在古代属“古越族”范围,由于古越族有特殊的棺葬制,多利用悬崖岩洞摆放棺木以藏尸,使之免于人兽侵害;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当年有些人为了躲避战乱,生活在这里,死后就葬在这里。这真的是个谜。
  摄制组编导小朱在丹霞无人区跋涉了十多个小时,她脱下已经完全变色的白鞋,因为太辛苦,双眼噙泪,这是她迄今走过的最艰难的一段山路。
  而我,竟然有些羡慕。经过了一场触及底线的体力崩溃,其实是体认天地真理的方式。简单粗陋,但是有效。当你的资源被遭遇剥夺干净,当你的优越感被煎熬代替,幸福的意义便会不同。能停下来吹吹山风,就是最大的幸福和期盼。在等离子电视上看到的丹霞云海没有设身处地看到的那么令人幸福,为什么?这世界令我们享受的东西太多,我们越来越难以感知付出代价来换取的这惊鸿一瞥。
  只有周遭的一切都令你筋疲力尽的时候,大自然的抚慰,才现出她无与伦比的美来。


文/袁晨雨
摄影/施小军

龙虎山:历仙境,度谜局

  龙虎山的丹霞奇境,不只有自然的伟力,百越先民两千年前的墓葬悬谜,张天师的丹炉仙气,加之充盈于山崖间的神话氛围,耐人寻味。
  “这是个千古未决的谜。”江西鹰潭的黄园小姐眨巴着眼睛,故作神秘地说道。
  的确,面对百米高的悬崖峭壁,不说是将重达千斤的楠木棺材放入洞穴,即使徒手攀爬都几乎没有可能。然而,抖落尘封千年的红土,在泸溪河沿岸的丹霞岩穴内,202座出土的悬棺崖葬群,为龙虎山这座道教名山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
  此刻,我站在摆渡的小舟之上,对岸的峭壁边沿,探出一张黝黑的年轻脸庞,他双手擒住笔直向下的绳索,一个临空鱼跃便倒挂其上,身手敏捷地爬向山腰的洞穴口,接过一口从湖面小船上徐徐吊上的木棺,轻手轻脚地搁置入幽暗的洞穴内。尽管只是远远眺望,仍旧依稀可辨他们的古越人装扮。表演者如此熟练的身手,是32年来不断在崖壁上实践磨练的成果。于是,2600年前独特的升天仪式,便成了一直绵延至今的文化符号,让人得以不断揣想回味百越人在赤壁丹崖间的生死感悟。


百越悬棺之谜

  三位健硕的悬棺表演者,本是古越采药人家的后裔,30年前,江西省专门成立了龙虎山崖墓悬棺考古工作队,并请来同济大学的教授合作,试图破解百越人崖葬的谜题。这群自小在山峦间攀爬,仅依靠一条绳索便能在丹霞绝壁上行走自如的采药人,给予专家们极大的启发,由他们征服岩壁的技巧中,甚至引发了最为主流的“升棺法”的假设。
  从码头乘竹筏漂流而下,仅一个半小时的行程,却让人仿佛坐上了穿梭千年的时光机。两岸的千尺绝壁,呈现了发育到老年早期的丹霞地貌,山体上层布满大小各异的天然洞穴,红褐色的山岩,衬托出穴内青灰色的楠木棺材。从覆盆岩直到崖墓群,一路水流湍急,这些飞掠而过,如蜂窝般密密麻麻的岩壁洞穴,正是古人通往极乐世界的密径。
  春秋战国时期,百越民族生活在同为丹霞山地的武夷山和龙虎山一带。他们遇水而安,择水而居,死后也选择临水而葬。无怪乎我此前乘坐蓝色小火车,盘旋于蜿蜒山路前行时,看到两旁生长于陆地的丹霞山壁,诸如象鼻岩、蜡烛峰和试刀石等,虽也有数目可观的洞穴,却未曾发现任何悬棺墓葬的痕迹。坊间还流传着一种稀奇的说法,宣称百越人信仰太阳神,相信死后的墓葬越高,离天堂也就越近。据专家分析,百越人选择丹霞岩穴作为墓葬场所,不但出于对红色的崇拜和偏爱,更是由于红色沙砾岩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能,几乎是天然的防腐剂,对于向往“肉身不腐,金身不老”的古人而言,丹霞地貌无疑是最理想的丧葬之所。
  作为龙虎山崖葬悬棺最密集的山壁,仙水岩的地形非常复杂,崖底则是深不见底的泸溪河,专业攀岩运动员考证,此处仅凭人力是无法攀爬的,也就是说“升棺法”在此并不适用。迄今为止,能够利用现代科技进入仙水岩悬棺洞穴的尚且不足20人,对于生产力相对原始的百越人而言,那就更近乎于天方夜谭。因此,也有专家提出“地质变迁假说”,即两千多年前,泸溪河的水位比现在高出很多,古人用船承载着棺材,将之葬于仙水岩的洞穴中。然而,之后的考古研究却提供了反证:仙水岩下方岩穴内的棺木,甚至比高山洞穴内的棺木更为古老。因此,百越人在仙水岩的墓葬之谜,至今尚未获得最妥帖的解答。于是,龙虎山旅游集团悬赏30万元人民币,招募能破解仙水岩悬棺之谜的智慧之士,此举也为龙虎山赚足了噱头。


天师传说,太上玄机

  龙虎山的神奇不仅是悬而未决的悬棺崖葬之谜,它还与武当山、齐云山和鹤鸣山一起,是中国公认的道教四大名山,关于龙虎山的风水和道教的种种传说,都和东汉时期首创道教的祖师爷张道陵脱不了干系。
  张道陵于东汉和帝年间(公元89年)携弟子王长从淮河入江西鄱阳湖,溯信江而入云锦山(当时龙虎山被称作云锦山),登时被眼前紫色斑斓的云锦石所吸引,于是在此搭建草堂,修炼传道。过了不久,张道陵发现不远处绵延起伏的丹霞山脉,状若须角逼真的龙虎,天师唏嘘不已,多年苦苦寻求的炼丹仙境,自己不经意间竟已置身其中,于是整整三载埋首于道观,亲自修炼“九天神丹”,遂将“云锦山”易名为“龙虎山”。宋代著名道士白玉蟾曾赋诗,凭借自己的想像力,诠释了龙与虎的来历。传说这对龙虎皆是太上老君派来协助张天师炼丹的神兽,仙丹将炼成时,涌现出一团青龙白虎状的紫气,缭绕在丹炉周围,从此便幻化成象征吉祥的紫气云烟,围绕于丹霞群峰之上。
  立于正一观正门的中轴线,据说当年助张天师炼丹的龙虎,正隐匿于道观背后的山体之中,朝南的山头是栩栩如生的龙头,石崖上的斑驳印迹,则活画出卧虎眯缝的双眼和上翘的八字胡。除了依赖想象的山势,龙虎山的确拥有难得的风水,背依的群山如同孔武有力的守卫,道观前的七星池,依照北斗七星的形状罗列,如今人们仍不知它们是自然天成的,还是张天师所为。
  正一观是聚集张天师仙风道骨之地,以祖师殿为中心,葱茏挺拔的百年古松底下,掩映着正一教道士作法的道场,天师炼丹取水的古井设于殿侧,据说喝了井水可保三个月不染感冒,如今邻村还有许多村民前来求水。离道观不远处的“无蚊村”,流传着张天师作法的传说:当年张道陵陪母亲游历仙水岩,是夜便留宿于对岸的徐家村,天师挂念母亲被蚊虫滋扰,便取出宝扇,口念法咒,轻轻一挥,自此蚊虫不敢靠近徐家村了。正一教注重养身之道,但教规却颇为人性化,道士不但可以结婚生子,而且不必束发、穿道袍,甚至可以吃荤。然而,历任内传掌门天师的平均寿命都在90岁之上,也许足以证明“道法自然”的养身之道自有其奥妙。
  龙虎山的道教名胜还有两处:天师府和仙人城。天师府亦是张天师当年到此修行时修建的道观;仙人城则别具一格,将道教文化与龙虎山的丹霞地貌融为一体。如今人迹罕至的仙人城,曾经一度香火鼎盛,相传老子曾在这里的丹霞岩穴内,向张道陵密授道法玄机。唐太宗李世民宣扬老子李耳为王室祖先后,拨款在仙人城顶峰兴建兜率宫,在此供奉太上老君。若想登临兜率宫,则必须攀爬西山的780级石阶,经过三道造型古朴的绛红色山门,山腰的观景平台提供了俯瞰泸溪河的绝佳视角。据说,在山顶的兜率宫隐约能闻龙化池内的蛙鸣,即使夜晚寺门依旧洞开,仿佛特意地为云游四海的道友和旅者提供留宿的庇护所。21世纪初,仙岩之巅的砂岩中,发掘出旷世文物:一尊七层“灵函”,上刻有“宝月行源,心迹净空”的字样,仿佛是得道高人在丹霞石壁间顿悟所得的心灵写照。

 



文/袁晨雨
摄影/施小军

丹霞山: 缘启“ 中国红”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宋代词人对江郎山的感性刻画,如今读来依然脱俗。明代旅者徐霞客更是三临石山,足迹遍布每一个赤颜洞穴。
  对丹霞地貌的最初印象便是赤壁岩洞、飞天泉瀑。然而江郎山颇有些颠覆我的地理常识──山壁不赤、造型浑圆、干旱缺水。作为老年期晚期特征显著的丹霞地貌,江郎山的风物卓尔不群,让我们即将和它告别时,都有些依依不舍。于是,放弃了对长途旅行来说弥足珍贵的睡眠时间,守着清晨第一缕阳光露脸的瞬间,按下快门,也印下关于丹霞的美好回忆。此刻,云雾缭绕的江郎山,显得柔情万分。
  离城的车辆驶向郊外小镇廿八都,我们甚至已经寻不到江郎山所在的方位了,心中有些怅然若失。望着小镇内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随波流转的大水车,印象里只记得这个小镇曾被金庸纵笔提及─假扮大将军的令狐冲在此智斗魔教,救下一票恒山派女尼。我脑海中浮现荒诞的念头:如若五大剑派的掌门来江郎山走一遭,会否被此地的壮丽之景吸引,将论剑的场地移师到更显“中立”的江郎山呢?


像徐霞客一样百感交集

  我为何要坐在这座名为“霞客亭”的麻石亭子里面?亭子并非明清古物,只是今人为500年前的旅行者竖立的纪念物罢了。不过,置身于题写着“霞客游踪”的石峰之上,仍忍不住感叹,此处委实是观赏江郎山三爿石的绝佳平台。三块巨石峭拔挺秀,如同上帝亲手打理的盆景小品。
  那位400年前的旅人,在十年中曾三度游历江山,集结成册的《徐霞客游记》中留有2600余字的记述,均同江郎山有关。1620年,徐霞客最后一次登上江郎山,百感交集,对此地的奇险之境赞叹不绝,甚至将黄山石笋峰、雁荡灵峰、缙云鼎湖峰与之相比较,顿生“不若此峰特出众山之上,自为变幻,而各尽其奇也!”的感悟。如今,立于霞客亭畔,徐霞客的心境恁地近了,超脱于身后的连绵山脉,江郎山孤傲地立于群峰之上,犹如大自然信手涂鸦留下的烙印。
  除了在“霞客游踪”处远观三爿石全景,如今江郎山观览丹霞地貌的景点还有二处:会仙岩和一线天。会仙岩位于三爿石山脚,是丹霞地貌中典型的顺层岩景观,可见证沧海桑田的不断变迁。都说丹霞地貌的迤逦,都是拜松软的红色泥岩所赐,江郎山久经风化的山体,如今只剩下了坚硬的沙砾岩,狭长的会仙岩内,泥岩早被上古时的河水冲去,有些硌脚岩石都是当年河道卵石胶结而成。岩穴内的巨石上端坐着一对父女,成为活跃于取景框内的一抹亮色,父亲口中讲述着会仙岩的传说,亦真亦幻,望着他们幸福的背影,岩洞外的世界顿时也感觉丰盈了起来。
  沿着蜿蜒于密林的古道“十八弯”往三爿石踱去。江山的物产并不丰盛,向来以毛竹闻名,为了丰富江郎山的植被,政府曾特意拨款在山中种植灌木。然而,两年前江山受到特大雪灾的袭击,许多植物未能幸免。如今,古道两旁,皆是生长得东倒西歪的巨大毛竹,有的划出一道弧线,横架于行人的头顶之上,此景象全拜那场罕见的大雪所赐。
  江郎山的一线天素有“中国一线天之最”之称,也是江郎山入选“中国丹霞”世界遗产的重要景点之一。徜徉于灵峰和亚峰的挂壁之间,狭窄昏暗的石巷内穿堂风呼啸耳际,但没有阴森恐怖的感觉。仅仅四步之遥的两座山壁,呈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致:灵峰的山体苔藓密布,满目苍绿,而亚峰则只有干涸的石壁,根直剖下,连寸草也无。再才华横溢的诗人,面对此般卓绝的景致,也都尽显词穷。千百年来,一线天向来是游历江郎山的游客歇脚之地。据说,每当大风骤起,一线天顶端便如同有万千彩色羽翼的小鸟飞舞,有人说是峡谷间的弄堂风吹拂生长在隐秘处的花草所致,令人如入幻境。


800米郎峰绝顶

  8:15,发动机的轰鸣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尚未散开的云雾迷蒙了崎岖的上山公路,仿佛为陡壁悬崖的江郎三峰蒙上了朦胧的纱幔。在百步峡的起始处,我们告诉导游想从古道攀上郎峰。她的脸色骤变,仿佛我们提出了极其非分的要求,随之连声叹息,半开玩笑道:“真是没见过山的城市人。”
  穿过毛竹庇荫的小径,即来到光秃秃的山崖峭壁旁,望着年久失修的石阶,我们不免有些心生畏惧。作为6大中国丹霞世界遗产的最高峰,海拔824米的郎峰平均坡度达到了88度,自古便鲜有人能够登临,山巅如今依然生长着千年古松,无怪乎乐天居士来到江山后,也只能忘崖兴叹“安得此身生羽翼,与君来往醉烟霞”。中国古代的旅行史上,江郎山向来是孤傲的“堡垒”,唯独手执竹杖、足履草鞋的徐霞客另辟蹊径,屡屡征服了摩天插云的郎峰。
  对徐霞客油然而生的敬佩,来源于自己攀登时的艰辛体验:尚且是后人筑造的石阶,往往每阶都有一米多高,依崖而建的山道仅容一人通过,夹道只有裸露的山石,没有树木的庇荫,人体暴晒于烈日之下,自是对登山者体力的考验。于是,远古海水冲刷和自然风化而成的丹霞岩穴,便成了神明指引的福地,为游人送上了弥足珍贵的片刻清凉。
  如果仔细观察身下的山坡,便会惊奇地发现,原来自己也常邂逅明代的大旅行家,权当作是一次时空穿越,因为在被风化得圆鼓鼓的山体上,更老的登山古道还留着浅浅的痕迹。与徐霞客当年的游历路径交汇之处,山路拐入了光线明灭的峡谷,惊喜于不用忍受酷暑的煎熬,连崖壁上密布的苔藓与荆棘,在此刻的我眼里,仿佛都成了最亮丽的奇花异卉。接下来,只需攀上垂直的铁梯,山巅即刻近在眼前。
  从郎峰绝顶回到一线天,我才得知,从“灵石回风处”也有攀登郎峰的盘山路。明嘉靖年间,辞官返乡的周鸿胪,异想天开地欲在此搭桁架,以求登峰升天,聘请了大批工匠连续工作了三年,但尚未到顶,桁架的桩脚却已霉烂,升天的梦想也随之一同崩塌。相比之下,后人开凿石道的居心纯粹不少,3500余级石阶通往顶峰,迂回于千寻绝壁之上。虽不及郎峰古道奇险,但由于工匠未刻意雕饰,行来便有古代旅者云游四海、遍览名山的感觉,这种浑然天成的极简之美,难道不正是我们苦苦诉求的旅行哲理吗?

 

 

文/王国慧
摄影/沈煜 施小军

丹霞山: 缘启“ 中国红”

  “中国丹霞”是第二个明确的以“中国”属地概念申遗成功的世界遗产(第一个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但却是中国“土产”地学品牌的首次上榜。


国际地学界的“中国品牌”
  
“丹霞地貌”被定义为“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1928年由地质学家冯景兰等在广东省丹霞山考察时首先命名,并被国内广泛接受。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中国目前已发现的丹霞地貌超过790处,分布在26个省区。这一地貌的命名及研究,凝结了中国地质学家近一个世纪的心血,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地质学“国粹”。
  “丹霞地貌”所处的地层被称为“红层”,是国际地学界的标准概念。但“丹霞地貌”目前还只是中国学者的命名,尚未得到国际地学界的认可。如果用“丹霞地貌”的概念申遗,势必要先通过规范的学术途径和流程在国际地学界争取到命名确认,才能再进入申遗讨论。因此也有外国专家曾向中方提出以“丹霞景观”替代“丹霞地貌”的建议,但中方认为,“景观”一词低估了“丹霞”的地质学价值以及几代中国地质学家的科研努力。最后的折中方案是采用“中国丹霞”这一开放性概念申遗,既保证了学术规范,也能达到中国学者以申遗促学术研究的目的,可谓皆大欢喜。
  此次丹霞申遗,不仅在国内推进了对丹霞地貌的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大众科普,也从景区开发和管理模式上对“丹霞地质公园”这种集赏鉴、探险、科研和教育为一体的高端自然遗产类旅游项目进行了国际标准的中国式探索。同时,发轫于中国的丹霞地学科研事业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国际重视。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和国际地貌学家联合会的参与,增强了丹霞研究的国际性。


“系列遗产”: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中国丹霞”作为系列提名地的申遗成功,也使“系列遗产”这一概念再度升温。所谓系列遗产(Serial World Heritage Properties),是指作为一个整体申报世界遗产的数个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自然(文化)资财。目前世界遗产名录中有近40处系列型遗产,包括中国的“中国南方喀斯特”(2007)和“中国丹霞”(2010)。
  作为系列遗产,其构成部分应隶属于:同一个历史─文化性群体;具有某一地域特征的同一类型的遗产;同一地质、地形构造,同一生物地理亚区,或同类生态系统;同时作为一个整体必须具有突出普遍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简称OUV)。  
  是否具备OUV,是提名地能否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根本价值指标。系列遗产的OUV有两个主要特点:首先,其OUV无法由系列提名地中的任何单体,而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才能完整体现。第二,系列遗产要能够“讲故事”——每个单体部分都是作为故事中的一章节而存在,它们彼此联系,起承转合,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来阐释该遗产的OUV。譬如“中国丹霞”选择了6个处于不同演化阶段、不同景观类型和不同特征组合的丹霞地貌区,其总体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和生态学价值为任一独立的同类遗产地所不可替代;同时6个提名地也完整地展示了中国南部丹霞地貌从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的不同演化阶段,堪称丹霞地质地貌演化的露天博物馆和教科书。


联合申遗:“捆绑”不是“拉郎配”
  
自从1986年首个系列自然遗产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系列遗产已成为世遗名录近年来的主要增长点。从UNESCO的角度来说,对整体具备OUV的系列提名地的认可,一方面可以满足对世遗名单绝对数量膨胀的控制,从而使世遗名单更为平衡可信;另一方面也更能体现遗产本身的完整性特质和价值;此外,系列遗产的联合申报和管理统筹可促进遗产保护、管理和教育的跨地域交流合作,因此得到UNESCO的大力鼓励。
  而从申报国角度来说,一旦申遗成功,虽然该国在世界遗产名录中的世遗总数只增加一个,但系列遗产地中的所有个体都可享用世遗品牌,实际上增加了其国内世界遗产地的绝对数量,因此也成为各国积极开拓的申遗新方向。
  由于系列提名地的地理分散性,系列遗产的申报一般采取联合申报形式,即我国媒体及学界所谓的“捆绑”。这里容易产生两种认识误区:一是“捆绑” 不过是把单体OUV不足以申遗成功的提名地重新“打包”;二是“捆绑”申报容易增加命中率。其实,哪些提名地可以被“打包”,必须基于这些提名地本身的特质及其相互关系,是否符合之前提到的系列遗产的特点和要求。因为在面对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该机构负责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进行专家评审)的考察时,系列提名地必须首先回答3个问题:为什么要以系列遗产形式进行申报?系列中的各部分有怎样的功能联系?以及是否有针对所有部分的整体管理框架?可见“打包”决不能随心所欲,而必须是条件整合。
  另外,“捆绑”也不是“拉郎配”,而必须是满足条件又自愿申报的“合作联盟”。由于提名地各自的地区资源,经济发展和保护管理水平各有不同,系列遗产在联合申报过程中会比单体遗产涉及更多的利益平衡,对沟通合作机制的要求更高,所以联合申报绝非更容易,而是更复杂。而系列遗产地在申遗成功后面临的长期管理和保护工作的复杂性,也是目前全球世遗保护实践的重要挑战。


申遗值不值?
  
“中国丹霞”成功申遗后,“县财政为申遗入不敷出”的消息引发了“申遗值不值”的公众热议。一方面,世界遗产的评选和保护既是政府行为也是社会事业,大众的关心和质疑——从前些年的门票涨价,“进城费”到如今的申遗成本——都反映了公民对世遗保护的关注度和参与度的提高。这些讨论所积聚的观念转变和社会支持,正是世遗保护得以可持续的重要源泉,也是UNESCO希望借由世遗评选活动带来的积极社会效应之一。
  另一方面,申遗也是一项特殊的社会发展投资,要讨论这项投资值不值,不能只看花了多少钱,或者预期的财政(主要是旅游业)增收。这笔账究竟怎么算,要看为什么花钱,钱都花在了哪里,以及对投资回报的评价指标是什么。
  首先,花钱是为了申遗,那么为什么要申遗?从UNESCO的角度,世界遗产名录的初衷是为了确认和保护各遗产地的OUV,并将其以“完整”和“原真”的状态传之后世。因此对于申报方(尤其是面临经济和社会发展压力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即使其更看重的是世遗在经济开发中的品牌效应,也应该明白:只有保护好这些遗产的内在价值要素,以保护成果来带动当地的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个国际品牌才能够发挥其最大社会效益——一方面能被传之后世,一方面也能够福泽当下,二者不可偏废。所以“申遗博弈”不是选美公关,申遗投入也不能只做面子工程,而应该充分利用申遗的契机,真正从理念、制度和技术等方面弥补与国际水平间的差距,推进对自然文化资源的学术研究和社会教育。因此,申遗成本应该真正用于遗产保护和管理的硬件和软件投资,尤其是长期投资,而申报过程中衍生的其他必要的行政成本等要尽量压缩。
  其次,从技术层面来看,一个提名地能否申遗成功,不仅取决于评审机构对其OUV及其完整性和原真性的审核,还取决于对其保护及管理现状和规划的考察。因此,申遗已不可能仅仅依靠“天生丽质”。为了达到世界遗产级的管理和保护标准,提名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申遗资金投入于学术调研、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正是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开发所必要的前期投入。这也包括因停止和调整之前一些与遗产保护和可持续管理不相匹配甚至背道而驰的开发模式而产生的成本。如湖南山,为了优化景区内部环境和保障游客安全,花费1.5亿元将一条过境公路从景区内迁出。而广东丹霞山将其申遗总投入的多半都用在了景区内8座宾馆的拆迁上。这些所谓“牺牲”,并非“为申遗做秀”或“发展为申遗让路”,而是更合理地进行地区发展策略的调整,提前弥补此前无序开发造成的环境和社会代价,以换取长远利益,只要都经过项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论证,可谓善莫大焉。
  因此,以申遗促立法,以申遗促管理,才是申遗对发展中国家的最大投资回报。仅以申遗成功后的游客激增或门票上涨所带来的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来证明申遗的重要性,不仅是对遗产保护的误导,也是对“世界遗产”这一公共品牌价值的严重低估。如果缺乏能够整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遗产保护和管理规划,这些短期经济收益不仅难以为继,而且可能对遗产地的自然及文化资源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当地人所期待的“遗产致富”也只能演变为空中楼阁。《世界遗产濒危名录》已提供了许多提名地在申遗成功后管理失败的惨痛案例。
  说到底,世界遗产是大家的遗产,申遗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教育和沟通的过程。如果申遗的投入,能够让无论政府官员、开发商还是普通百姓,都能够对我们的遗产资源保有一份呵护之心,对可持续发展理念有真正的体认,并能够最终欣赏和分享到遗产保护和管理的成果,那就绝对超值!

“ 中国丹霞”六大景区地貌特色简介

贵州赤水

时期:青年早期——强抬升、深切割、高原峡谷型丹霞
简介:赤水丹霞的最大特色是晚第三纪以来的新构造强烈抬升、流水作用强烈下切,在保留较为完整的原始高原面上,发育了众多阶梯状V形峡谷,相对高差达1500米,刃脊状山脊零星分布。在系列提名地中,赤水丹霞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近水平状的厚层红色或深红色的砂岩发育了显著的丹霞崖壁和大量的丹霞大瀑布,号称“千瀑之地”。另外,由于地形险峻和茂密的森林覆盖,大面积的地区无法进入,保存了许多珍稀和濒危物种,如桫椤等。

福建泰宁

时期:青年晚期——深切割山原峡谷型丹霞
简介:泰宁丹霞的特点是保留完好的古夷平面、密集网状节理和断裂、雏形丹霞峰丛,400多处丹霞沟谷纵横交错。同时,丹霞岩层表面发育了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洞穴景观。泰宁丹霞是青年期丹霞地貌地质构造和河流侵蚀作用的极好典范。其独特性体现在密集网状峡谷群和密集雏形丹霞峰丛组合景观,线谷和巷谷众多。中亚热带原始森林保存完好,分布了许多的珍稀濒危物种如穿山甲、鬣羚、亚洲金猫、铁皮石斛等,以及抗旱崖壁植物群落。

湖南崀山

时期:壮年早期——密集型丹霞峰林
简介: 山丹霞红层因节理切割发育成狭窄深切的巷谷、线谷,形成了相对高差100-300米的丹霞峰丛峰林。丹霞地貌类型丰富多样:圆顶和锥状峰丛,富有动感的单面山、丹霞天生桥和深切峡谷。立八角寨顶俯瞰,红色砂砾岩发育而来的密集丹霞峰丛峰林,汇聚成一幅令人震撼的“鲸鱼闹海”的自然画卷,山谷密林繁生,山顶翠绿点缀,堪称世界自然奇观。因崖壁陡峻、地形崎岖,在山顶保留大量的原生林,生长了许多的地方特有种如新宁毛莨、山唇柱苣苔等。

广东丹霞山

时期:壮年晚期——簇群式丹霞峰丛峰林
简介:丹霞山是中国丹霞地貌的命名地,地貌类型丰富多样,研究最为深入(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在舒缓宽广的丹霞红层盆地内,以簇群式丹霞峰丛峰林为最大特色,具有单体类型的多样性和地貌景观的珍奇性,是河流侵蚀作用和重力崩塌堆积作用的典型。丹霞山一方面以丰富多样的簇群式丹霞峰丛峰林和离散状石柱石峰有机结合,展示了独特的自然美;另一方面,丹霞岩层和青山绿水相辉映,构成秀美的山水景观。丹霞山是世界上亚热带湿润区丹霞地貌的模式地,地方特有种有丹
霞梧桐等。

江西龙虎山(包括龟峰)

时期:老年期——疏散峰林宽
谷型丹霞
简介:龙虎山经历了长期相对稳定的大地构造背景,由风化和侵蚀作用,早期丹霞地貌大部分被夷平,保存了侵蚀残余峰丛、峰林、孤峰、残丘和类型多样的象形地貌,展现出疏散峰林与宽谷平原有机结合的丹霞山水奇观。龟峰片区在一个极为有限的地域范围内,汇聚了栩栩如生、拟人拟物的丹霞石柱、丹霞石峰、丹霞残丘等丰富的丹霞象形景观,堪称一个丹霞象形景观的大观园。龙虎山是中国道教文化的发源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杰出例证,同时也是中华秋沙鸭等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浙江江郎山

时期:老年晚期——高位孤峰型丹霞地貌
简介:江郎山堪称一流的自然奇观,300多米高并裂为三片的丹霞孤峰(“三爿石”) 耸立在海拔500米的山地之颠,是全球迄今已知最高大雄伟的直立红层孤峰(石墙或石柱)和刀劈状的最深巷谷。经历长期复杂的区域构造运动尤其是断块运动与高速的侵蚀和风化作用,迅速地形成老年期孤峰叠压在丘陵之顶的地貌景观。地方性物种有江山鳞毛蕨、江山矮竹等。江郎山相对高差300多米的三爿石是一处令人肃然起敬的天然纪念碑、一个壮观的标志性景观。

世界遗产档案

中国丹霞 China Danxia
入选时间:2010
满足标准: (vii)(viii)
遗产类型:自然遗产
基本描述:中国丹霞是中国境内由陆相红色砂砾岩在内生力量(包括隆起)和外来力量(包括风化和侵蚀)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景观的总称。这一遗产包括
中国西南部亚热带地区的6处遗址。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壮观的红色悬崖以及一系列侵蚀地貌,包括雄伟的天然岩柱、岩塔、沟壑、峡谷和瀑布等。这里跌宕起伏的地
貌,对保护包括约400种稀有或受威胁物种在内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许多动植物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袁晨雨 Jane
摄影/沈煜

“ 中国丹霞” 游赏路线

“中国丹霞”游赏贴士

1、江郎山-龙虎山、龟峰-泰宁路线
江郎山、龙虎山、泰宁位于浙江、江西和福建三省交界处,彼此距离较近,可以浙江和福建各为旅程的始末点安排游览。
推荐路线:从上海或杭州乘坐前往浙江江山市的火车,江山市火车站门口有前往江郎山的大巴,车程约30分钟。若想从江郎山前往龙虎山游览,每天有9班开往鹰潭的火车经停江山,到达鹰潭火车站后,在左手边的广场上乘坐城际K2路公交,20分钟后便可到达龙虎山游客中心。位于江西上饶的龟峰和龙虎山联合当选世界自然遗产,可先行在鹰潭落脚后,乘坐长途汽车前往。江山至鹰潭的火车途经上饶,也可先行下车游览龟峰后,再前往龙虎山。泰宁距鹰潭250公里,在鹰潭火车站有开往泰宁的长途汽车,4小时车程即可到达。从泰宁返程时,可前往武夷山或南昌搭乘回程的火车或飞机。

江郎山
门票:江郎山景区门票60元/人、廿八都古镇门票120元/人
网址:www.cnjls.com

龙虎山
门票:龙虎山全程游览门票298元/人(含观光小火车和摆渡船)
网址:www.longhushan.com.cn

泰宁
门票:金湖景区门票(含游船)160元/人、状元岩景区门票45元/人、九龙潭景区门票55元/人、寨下大峡谷景区门票60元/人、猫儿山景区门票45元/人
网址:www.fjtn.com

2、崀山
从全国各大城市搭乘航班前往长沙或者桂林,再搭乘大巴前往新宁县,长沙至新宁车程6小时。桂林至新宁的高速公路一旦建成,从桂林去到山只需3个小时。距离新宁县最近的城市为湖南邵阳,也可从邵阳乘大巴前往,车程2小时。门票:天一巷景区50元/人、扶夷江漂流65元/人、辣椒峰景区36元/人、八角寨景区30元/人、紫霞峒景区30元/人
网址:langshanhong.com/

3、丹霞山
从全国各大城市均可搭乘航班前往广州。广州至韶关可搭乘武广高铁,车程37分钟。韶关有旅游巴士可以前往丹霞山,车程45分钟。

门票套票:
锦江游船+门票套票160元/人
竹筏票+门票套票全程155元/人
翔龙湖船票+门票套票全程平时125元/人 节假日130元/人
翔龙湖船票+性博物馆门票+门票套票150元/人
网址:http://www.danxiashan.org.cn/

4、赤水
从全国各大城市均可搭乘航班前往重庆,换乘大巴前往赤水,车程4-5小时。2010年9月4日,中国东方航空刚开通了上海至四川泸州的航班,也可从上海至泸州,再从泸州搭乘大巴至赤水,车程2小时。
门票:十丈洞景区60元/人(含观光车往返)、五柱峰景区50元/人、竹海国家森林公园25元/人、中国侏罗纪公园25元/人、丙安古镇景区20元/人、四洞沟景区30元/人、大同古镇免门票、燕子岩森林公园 25元/人、杨家岩景区30元/人
网址:http://www.gzcsly.com/index.asp

中国其他著名丹霞地貌景区

安徽齐云山

齐云山丹霞地貌发育于晚白垩纪近水平或缓倾斜的巨厚红色砂岩、砾岩中,这些地层是在燕山运动第二幕所形成的山间湖盆中沉积的,在后期的新构造运动中逐渐抬升切割形成向斜断块山。同江西龙虎山一样,齐云山是中国道教四大名山
之一,供奉真武大帝。

甘肃张掖丹霞

张掖的丹霞地貌面积在300多平方公里以上,仅次于中国最大的赤水丹霞,是中国丹霞地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尤其是白庄子一带的窗棂式、宫殿式丹霞地貌是全国丹霞地貌的精品,分布之广、种类之多为全国第一。

甘肃崆峒山

道佛共居的崆峒山丹霞地貌地质遗迹分布广,保存完好,极富特色,为本区地质构造、古气候、古地理环境变迁提供了实物资料,也为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提供了极佳场所。

福建武夷山

武夷山的丹霞地貌大约形成于1亿至7000万年前的晚白垩时期,山前断陷盆地发育了红色陆相碎屑沉积,后经构造运动间歇差异性抬升和河流侵蚀切割作用,形成现今峰峦起伏、沟谷相间的特殊地貌景观。

河北承德
承德地区的丹霞地貌生成于1亿多年前,由于岩石组成复杂,由火山岩、砾岩、砂岩和泥岩等组成,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经过日晒、雨淋、冰冻、风吹,松软的岩层不断剥蚀崩塌,坚硬的岩石亭亭矗立,形成了千姿百态的丹霞地貌,也构成了承德周围的奇峰异石。

四川剑门蜀道

剑门丹霞地貌见于四川盆地北部的剑阁县剑门关一带,地质时代属白垩纪早期,是一种特定的砾岩地貌,以发育砾岩悬崖绝壁、砾岩关隘、砾岩峡谷、砾岩山峦、砾岩峰丛为特征,景观独特,与广东丹霞地貌显著不同。

宁夏火石寨

宁夏火石寨是我国北方发育最典型、分布最集中、海拔最高的丹霞地质地貌群,形成了与周围黄土地截然不同的景观,在大西北实属罕见,以奇特的丹霞地貌、碧绿茂盛的天然次生林以及美丽的传说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