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游人间
蟒袍、帽翅、水袖、兰花手、高亢悠扬的唱腔配以敲击有力的锣鼓、镶金绣银的戏衣衬着勾红抹绿的脸谱,如浪翻滚的长髯和铿锵的武打动作,中国戏曲把曲词、音乐、美术、舞蹈等熔为一炉,充分调动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成为唯一依然活在舞台上的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之一(另外两种是: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
2010年11月17日,京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继昆曲、藏戏和广东粤剧之后,又一个被世界认可的中国古老剧种。而目前存活着的、依然在中国舞台上演出的戏曲还有206个剧种。
这个春节,请跟随我们的文字和镜头,走进北京的公园、胡同、剧院,听听皮黄韵,感受国粹京音;寻访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的发源地:浙江嵊州,无论是在百年戏台,还是鲁迅先生的故居,那清悠婉丽的声腔,如江南细水,悠远绵长。
胡同里听真京韵
假如你走遍北京的公园,尤其是四九城里,例如天坛、地坛、北海……那些唱戏人里的“江湖”远远比他们唱的那些“段活”更令人回味,更值得咂摸。
冬日,午后,北京,无雪,阳光洒在办公室里,困顿得很。忽然,窗外传来阵阵京胡,那是楼下团结湖公园里的戏迷们又开始了自娱自乐。
长廊已被打牌、聊天的人们占据了,拉琴唱曲的便寻了假山的缝隙,这里最大的好处便是背风。我寻觅着,看看这里谁是新手,谁是行家——爱唱戏的人总希望找到拉琴的能手,一来能唱更多的段子,二来唱得生疏之处,胡琴能给托一托。
一位中年大哥摆出了四把胡琴,两把用来拉生旦西皮,两把用来拉生旦二黄,一副专业的派头。我主动凑上前去,请他合作一段《捉放曹》里的“一轮明月”,可惜刚唱第一句,自己便忘词了;于是又来一段《二进宫》中的“千岁爷进寒宫……”结果他却不会拉我唱的谭派路子。没想到,这位大哥偏偏又要说我唱得不对,唱得多不如会一出。我“怒”了,再唱了一段《洪洋洞》中的“自那日朝罢归”,这次我是铆着劲儿唱的,调门、嗓音、尺寸……完了之后,我故意问:“您觉得这次怎么样?”他一声不语,蔫不出溜地收好胡琴,临了来了一句:“下次再唱,下次再唱。”
北京管这种较真儿叫做“斗法”,这倒也成了票友与琴师常在公园中上演的一出戏。其实,真正好的票友是不用唱太多,只要听那个劲头,那个气口,那个尺寸,就能明了;至于琴师,也没有必要恨不能准备一万把琴,高手的境界在于忽略工具和技巧,但却让唱者舒服,让听者心动。
天坛内外,两个场子的“斗法
天坛似乎是唱戏者的天堂,每天,无论冬夏,无论休息日还是工作日,只要你从天坛北门进入公园,那喧嚣的胡琴声和唱戏声音,便灌入人们的耳朵里,略带强迫的让你去寻觅,去关注。
北门不远的草坪间有一个空场,那里总是聚集着十几甚至二十几位常年拉琴,一旁也必然会有数十位老戏迷,在那里和着胡琴吊嗓子。琴师们的水平不一,有的拉得自然流畅,有的则像拉大锯;而唱者则会流动着寻找合适的琴师,你站在那一看,周围聚着唱戏人多的,自然琴师水平便高一些。
这个京剧空场最好玩的莫过于那么多胡琴,那么多歌者,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唱段同时响起,而这些人的耳朵也同时竖着,听别人唱得如何,拉得如何,可能刚到这里会觉得嘈杂凌乱,但逐渐的你会被那些老人们的表情所吸引,那种专注所感动。
这只是天坛公园里的一个露天京剧场子,也可以说是天坛公园里一个业余京剧初级水平培训班。在天坛里,还有一个固定的场子,原来就在内坛的长廊里,后来由于围观人太多,实在影响长廊的安全,被公园管理人员劝说到了外坛。
“这不过是一个玩,过瘾就得,弄得那么事了吧唧的干吗啊。”在露天场子里一位唱戏的大爷似乎对南边一派也颇不在意。可话说回来,南边场子的人也自然瞧不上北边的,“没点水平不敢到这地儿来。”南边的一位这么说。
作为一名游客,不掺和,但却可以凑凑热闹,体会两边的“斗法”,也算是一种乐趣。咂摸一下这其中的风味,抬头看看年代久远的祈年殿,你会觉得,人文的景观,“人”才是第一位的。
国子监里的票房
其实,在公园里唱戏,更多的是为了一种锻炼,享受清晨的清新空气或者午后的绚烂阳光,而在票房唱戏,那真的是为了“戏”—票戏,是一种爱戏的高境界。假如你在公园里欣赏完北京人的“咿呀”之后,再去票房里观赏老北京人的“票戏”,你不得不感叹,原来北京人个个都是艺术家,戏在民间。
票房里的人是看不上公园里的,因为无论公园里的人唱得再好,也就玩玩段活了,但是票房里的那些“积年”们玩的都是“折子戏”,好比《洪洋洞》,他们肯定不会就唱那最著名的“洪三段”,而是要么唱头,要么唱尾,有做功有念白。因此冥冥中,票房里玩的跟公园里玩的又是一个“斗法”。
作为一个痴迷于京剧的人,我去票房的次数反而不多,不过印象里却着实喜欢国子监胡同里的一个票房。建筑是老式的平房,磨砖对缝,红墙灰瓦,别看这一间屋子,却是几个票房的所在地。走在绿树成荫的胡同里,看着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筑,想着国子监背后的人文精神,加上不时传来的阵阵京韵,你或许能够体会到到底什么是北京。
我记得我去这个票房玩的时候,出于对年轻人的欢迎,大爷主动让我唱一段,不过言语中带着点“蔑视”,对胡琴说:“给他来个段活就成。”结果,我一时兴起,演了《战太平》里的一段“游街”,老头们也对我另眼相看了。后来又去了一次,这次再想唱的时候,看得出一位管事的有点为难。自己心里也明白,随即掏出了几十元钱,钱一交,立刻齐活—原来票房的成员也是要交“活动经费”的,要不一个票房怎么维持下去呢?
说实在的,你不会觉得这些老头老太太们世俗,反而觉得真实。人家没对你藏着掖着,初来乍到,人家对你是客气,你要是懂行,人家干吗还假客礼呢?假如你要是坐在这些票房里细细观察,你就会发现,这些老头老太太们,人家唱戏的时候他们在下面褒贬,等他们唱戏的时候又被别人踩故,可是褒贬也好,踩故也罢,还都互相关心,打也打不走,骂也骂不走,作为外人,你会觉得,京剧对于北京人来说,是那么的真实。
剧场看戏,从长安街到西二环
假如你想去看正式的演出,北京倒是有很多剧场,过去叫做戏园子,以前有人民剧场,现在则是长安大戏院和梅兰芳大剧院。
人民剧场在护国寺的一个胡同里,原来对面就是鼎鼎有名的护国寺小吃店。在小吃店吃点豆汁焦圈儿,完事一抹嘴,去剧场里听出《乌盆记》,现在回想起来是那么的惬意自在。
还记得那时走到人民剧场,假若当天有戏,门口肯定会有人等着退票:不是票卖完了,而是那些人不想买票,想来张免费的,或者半价票。您可记住了,那时一张票顶多20元。这些人不会一上来就问“有富余票吗”,而是先盘道:“您这来看戏,今儿这戏不错,买票了?现在这票太贵,都是给有钱的预备的,懂戏的倒看不上了……”等着看你跟他聊的不错了,突然来一句:“您这有富余票吗?”你要是回答说没有,人家也不会再缠着你,跟你客客气气的说一句,“得,打扰您了,回见!”就离开了,不招人厌。
人民剧场的硬件条件很简单,那时的椅子还是木制硬板的,也没有画栋雕梁,可是在那里,我看过于魁智、张建国这些名家的戏,还在观众堆里看到早已经退出舞台的袁世海、冯志孝,前者已逝,后者现在也鲜有露面了。
去人民剧场还有一个好处便是可以一直沿着门前胡同走下去,逛逛不远处的梅兰芳故居,如果你耐走,还能一直走到柳荫街,乃至后海。然而,一场火灾,让人民剧场关门了,直到今天它还在改造,而对面的护国寺小吃店也挪窝了,整条胡同都是外地人开的小饭馆,号称北京小吃,却没有了北京味。
人民剧场衰落的同时,长安大戏院日渐红火,后来又有了梅兰芳大剧院,一个位于长安街,一个位于西二环边上,都是好地段。剧场豪华,票价大多在百元,梅兰芳大剧院似乎还要贵一些,前些年有人就高昂的京剧票价在网上还提出过质疑。
我去长安大戏院看过一出《青石山》,找车位的困难淡化了这出冷门戏对我的吸引力。梅兰芳大剧院,只是作为记者的时候采访过,却没有看过。不过每次走进去的时候,没有一种兴奋,也没有一种新奇,反而有些感到凄凉,那豪华的背后失去了一种古韵、一种民韵,相比来说,我倒更喜欢公园里、胡同里的京音京韵,那才是浮华变为浮云后,留下的真正的京剧。
山水兼程觅越音
越剧并非名门大家的戏曲,只是小山村里的村民野夫劳作之余的随性娱乐,然而,百年光景稍纵即逝,曾是沿街唱书的“的笃班”,如今登上了“中国第二大戏曲”的大雅之堂,从《双珠凤》到《梁祝》,再到《陆游与唐婉》,袅袅越音韵味悠长。
曾有人形容,施家岙村后的青山以美妙的弧形将嵊州揽住,而幽静的剡溪水绕村头款款行过,那山、水、村落的风光好似越剧小生执着的扇子。这诗意的比喻,恰点出了越剧的艺术精华,山清水秀的唯美景致,才是越剧的灵感源泉。
嵊州,百年越剧诞生地
越剧鼎盛时期,嵊州曾经有多少古戏台,早已没有人悉数得清,这些工艺精致的古戏台子,或隐于穷乡僻壤,或卧于热闹集市,亦可能湮没在了时代的风雨之中。蜿蜒的剡溪两岸,农闲时的村人不再吟唱越音,但说起戏文和戏台的故事来依旧头头是道,那廿八都村的瞻山庙古戏台,早已被庙宇的殿堂湮没,檐歇山顶建筑面前,艳红色高香袅袅飘烟,可进献的对象并非越剧的祖师爷,反倒成了财神爷。
然而,清末民初,百场酬神谢戏演出的盛况,却是流传至今,而后又有“四季春班”的袁雪芬和傅全香等日后名角在此初露锋芒,更为瞻山庙古戏台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而今只有逢庙会时节,方能重见古戏台上越音袅袅、歌舞升平的昔日盛况。
离廿八都村不远的施家岙,素有“女子越剧之乡”的美誉,村里的绳武堂宗祠古戏台,亲历了首个女子越剧班的演出,可在此之前,绳武堂同样族规森严,不准女子上台演戏。我们造访之时,粉墙黛瓦的宗祠门户紧锁,向邻屋的村民打听之下,才知道临近春节前,驻场的剧团提前回家,为年节时的庆祝演出做准备。然而,好客的施家人还是请来了村长,使得我们能够入内一窥究竟。
除却越剧的曲艺之美,绳武堂宗祠古戏台还兼具别具一格的建筑之美,单檐歇山顶翘角,歇山顶上饰有堆塑“龙吻”、“瓦将军”、“双单公主追狄青”,藻井饰八道斗拱,而前台四石柱上精致地雕刻着《三国演义》的人物,虽无鼓瑟相奏,曲声应和,但上书的楹联“一弹流水再弹月,半入江风半入去;红袖翻风鸲鹆舞,紫箫弄月凤凰鸣”,其语却已是音韵醉人。再观戏台之下,桌椅井然有序,曲目表上罗列着各派的折子戏,供戏迷点唱。对施家岙村民而言,他们即将迎来自家曲会,村里至今传承着春节在家乡上演“看家戏”的传统,这些越剧之乡的后人,对此也是颇为自豪。
水城绍兴,百草园内闻曲声
女子越剧班凡欲跨出嵊州,第一站必是绍兴。东方威尼斯的巷陌市肆,恰是蕴藉越剧清丽唱腔的最佳场所,柔媚的水道上,荡漾着点点乌篷船,身上尚散发着黄酒味儿的乌毡帽船老大们,都似戏文里的唱词,一道抽象的景。
若谈及绍兴“戏曲之都”的头衔,想必都会念想起鲁迅笔下《社戏》的情景,尽管描述的是京剧老旦龚云甫演出的盛况,而直至其去世那年,十里洋场的大世界内,越剧才由绍兴文戏向女子越剧过渡,四季春班来此鸣锣开演。
如今,但凡去绍兴探寻越剧,一定得去造访鲁迅故居。沿着老街一路行来,首先见到的却是咸亨饭店前,柴骨嶙峋的孔乙己塑像被合影的游人触摸得油光锃亮,想起戏文里那个狷狂古怪的孔乙己,被演绎得有骨有肉,可眼下的铜像显得实在太过寒酸迂腐。而依原貌修复的鲁迅祖居,则是座四进院落,仪门上方悬着其祖父周福清所书“翰林”匾,闲步其间,桂花明堂曾是鲁迅祖母和母亲的卧室,再往后,出了昏暗的走廊,便是鲁迅儿时玩乐的百草园。
百草园内,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尚在,说是花园,其实是菜园,碧绿的菜畦占了大半个园子。尝闻周家兴盛时,常请绍兴大小戏班来家唱堂会,可那戏台如今何在?念想及此,忽闻款款曲声传来,穿过石拱门,竟是别有洞天。一方水榭台上,水袖翻穿,顾盼生姿,虽非专业剧团演员献唱,但其景其境,仪式感尤为浓重,反倒也成了许多行色匆匆的游人,驻足歇息赏曲之所。
其实,绍兴“社日”自宋时便已鼎盛,陆游诗中也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想来南宋尚无越剧,可如今陆游与唐婉的凄婉爱情,却也融入袅袅越音,两阙哀婉惆怅的《钗头凤》,幻化作戏文里凄楚的吟唱,而在越剧百年庆典之际,由浙江小百花剧团改编的《陆游与唐婉》,更是越剧献演的首台大戏。
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向来追求抽象写意,一桌二椅间便是故事发展的场景,而那园林山石花草,往往得靠演员的举手投足刻画。所以,如欲寻得越剧《陆游与唐婉》的真实景致,则需前往沈园探幽一番。
从鲁迅故里乘坐乌篷船至沈园码头,幽静的洋河弄里,寂静的沈园如大隐于市的隐士,断垣残壁修葺复原,重现宋时池台极盛之景。进得园来,曲径边枯树夹道,那葫芦池水荡漾如故,曾经的惊鸿照影让人念念不忘,宋代遗留下来的古井,是陆唐爱情的唯一见证者。后园的梅林无意苦争春,迎着料峭的冬雪,开得正好,清香四溢,梅树枝头挂着陆游百余首咏梅诗,充满了“一树梅花一放翁”的意境。登临西南那厢的闲云亭,可揽全园之胜,入夜后,这厢的孤鹤轩琴音绕梁,淡雅的彩灯缀满枝头,而双桂堂内每晚皆是鼓瑟齐奏,才子佳人演绎着陆游和唐婉的凄美爱情史诗。爱的声线和感悟,缀得绍兴之夜分外动人。
小百花,从西子湖畔到小村庄
即便跻身“中国第二大戏曲”,如今越剧也面临着传承的困境,各方纷纷献出改良之策,先有网络越剧歌的流传,后有电视选秀的炒作,但却始终只有隔靴搔痒的力道。然而,正在越剧的发展和创新最困顿的时期,西子湖畔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恰如一阵清新之风,从江南水乡,一路唱到宝岛台湾,用甜糯的吴侬软语陶醉了无数新老戏迷,随之掀起了阵阵文化之风。而后,作为团长的茅威涛又携手丈夫郭晓男,将自己的三部代表作《梁祝》、《西厢记》、《陆游与唐琬》搬上银幕,在她看来,用现代化的影像艺术表现和包装传统经典,才是传承和改良的最佳方案。
生于乡村的越剧,是否应该活于乡村,而远离城市喧嚣的舞台?这个话题向来争议不断,走过美国百老汇、英国西区,流连于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和首尔戏剧街,茅威涛心中早有答案:百年前越剧如穿着蓝花布的村姑来到十里洋场,在新文化的熏陶下转变成标致漂亮的淑女,又何以让她重回“下里巴人”的戏台呢?更何况,西方与近邻的经验,早已实践了戏剧以各种形式存活于现代都市的可能性。
因此,茅威涛请来了台北101大楼的设计师李祖原先生,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打造了一座现代版的“勾栏瓦舍”—浙江小百花艺术中心,而自诩为“悲观理想主义者”茅威涛,将尚未落成的艺术中心比作李渔的戏剧王国“芥子园”,不仅是表演的剧院舞台,更是城市的“雅部文化”的集成,观赏越剧也逐渐成为杭州人时髦的生活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认同,在此品茗饮酒,以戏会友。
然而,浙江小百花却从来没有放弃过乡村,一刻未曾停下“巡演”的脚步,去年年末献演宁夏,今年年初又来温州苍南,这群活力非凡的年轻演员,将一出喜剧《红丝错》,演绎得热闹非凡,让时近年关的苍南,喜气洋洋,整整3天的演出座无虚席,叫好之声连连。戏目内容并非雅致脱俗,不过是徘徊于学馆教师张秋人、学生章榴月、章榴月胞妹章榴花,以及薛家少爷薛春林之间的爱情闹剧,也并无太多高科技装置,只是一桌二椅的素朴舞台布景,但演员却用曼妙的身段和出彩的舞蹈,将人物的神态和性格刻画地有板有眼,无需过于追求程式化的表演模式,反倒获得了更轻松活泼的表演空间,更似歌舞剧的酣畅淋漓,这种新的传承,又未尝不可?
越剧
中国五大戏曲种类之一,是目前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曾以的笃班、小歌班、绍兴文戏等形式演出,最早皆为男班,因嵊州人王金水在家乡施家岙招办女子越剧培训班,首开了女子越剧先河,之后逐渐形成了尹、袁、傅、戚等流派。如今,以浙江小百花剧团为首的越剧团体正进行着越剧剧场化。目前,越剧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嵊州
作为中国越剧诞生地,嵊州处处都遗留着越剧文化的古迹,甘霖镇施家岙村的绳武堂宗祠古戏台、崇仁镇廿八都村的瞻山庙古戏台,而清嘉庆年间建成的城隍庙古戏台则是嵊州现保存最完好的古戏台。
越剧相关景点及场所:
绍兴
沈园
开放时间:白天:8:00-17:00 夜晚:17:30-22:00
门票:“沈园之夜”门票70/人,沈园40/人(白天),儿童半价。
交通:火车站乘七路车或旅游观光巴士东线直达,离咸亨酒店和鲁迅纪念馆不远。
沈园之夜,即是双桂堂“堂会”表演,戏目以陆唐爱情故事为主线,融合了绍兴当地的民间传说和传统文化的越剧演出。
鲁迅故居
开放时间:8:30-17:00
门票:免费
地址:越城区鲁迅路都昌坊口(近出口处有个水榭戏台,每半小时有越剧演出,戏目不定)
东湖
开放时间:8:00-17:00
门票:40元/人
乘坐乌篷船游览是东湖的旅游特色,雨天可以买顶乌毡帽遮雨,在轻舟内还可品尝一碗黄酒,临水戏台上,每个周末都有戏剧学院的学生表演越剧。
杭州
小百花公园
公园中心被设计成一个开放型的戏台,台的中间以雕塑《梁祝合扇》展现了浙江小百花剧团的发展历史,园内还陈列了经典剧目铜板像和雕塑。
地址:西湖区教工路文二路
上海
上海越剧院
其前身国营华东越剧实验剧团,由原雪声剧团及云华剧团部分成员合并组成,建立于1950年4月。
地址:徐汇区复兴西路10弄1-1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