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吴琪玮
摄影 |吴琪玮
吴费
开平碉楼,田园中的梦乐园
自以为走出了岭南茂盛的棕榈丛林,却又陷落于沧桑碉楼罗织的迷梦。这处古老沧桑的世界遗产,曾经凝结了无数中国初代海归派的泪水和汗水,而今早已幻化为后人诉说不尽的动人故事。
一个梦,做了百年,当往事已成云烟,那些古色古香又充满西洋韵味的碉楼,却依然寂寥地矗立在田地里,美丽而颓废。行走其间,随便找个闲坐的老人,零乱甚至含混不清的叙述,轻易地就把人带进了民国的旧时光里。那几日,我走进一座又一座碉楼,出来时,竟发觉自己已同碉楼里的人和事厮守了半生。
自力村,“金山客”的浮华梦
自力村碉楼群,距离开平市区12公里,“碉”是指用于军事防守的建筑物,“楼”是指两层以上的房屋。碉楼的出现,源于明末初,开始只因地势低洼,河网密布,为防河涝而建。后经过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客家人的涌入激化了和本土广府人的水田之争。1848年,美国总统的一纸宣告,引得无数渴望发财的人,怀揣着淘金的梦想,出洋打工。当时的开平,地处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交界,有“四不管”之称,盗贼如毛,那些衣锦还乡的华侨自然也就成了土匪枪眼里的“肥羊”。饱受匪盗之害的华侨们,大兴土木,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哥特式的尖拱、葡式的骑楼,枪眼、燕子窝、钢板门窗,这些碉楼大多使用的是进口钢筋混凝土材料,汇集了西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建筑艺术风格。然而,当年的种种精工细作,却并非为了满足乡绅们的审美需求,只是为了杜绝匪患─去年最热门的电影《让子弹飞》选择开平作为“鹅城”的化身,讲述民国初年关于“麻匪”和恶霸龙争虎斗的故事,实在非常妥贴。
有人说,开平碉楼是华丽西方盛装下,一个古老的东方情结,其实,它更是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留在大地上的纪念物。铭石楼、云幻楼、叶生居庐、耀光别墅,自力村现存碉楼15座,其中最为精美的就是铭石楼。“小时候,曾住自力村,经常路过铭石楼,六楼总有许多穿着时髦的男女,将唱机搁在阳台上,放着音乐。听家里老人说,这幢楼的主人叫方润文,小时候家里很穷,缺田少地,只好到美国去挣钱,先在三藩市打工,接着到纽约附近做生意,后来又去了芝加哥。经商致富后,回乡用了十多万银元盖起了铭石楼,然后娶了三房太太……”说这话的老妇,曾亲历了铭石楼的繁华,现如今,楼外的铁窗早已锈迹斑斑,厚厚的铁门,随着墙体流下来的铁水印迹,便是岁月的留痕。
走进铭石楼,客厅两旁摆着传统的中式雕花家具,一只古旧的落地座钟静静立在那里,像一位忠实的仆人,默默记录着那些流逝的光阴。客厅正对大门的墙壁上挂着照片,楼主人方润文西装革履,居于正中,一派绅士行头;右边是大太太吴氏的照片,她穿一件清式对襟绣花长袖衣,俨然是一位循规蹈矩、持家有方的旧式主妇形象;再右边是二太太梁氏,她是香港人,穿一件短袖的碎花旗袍,戴着眼镜,梳着当时流行的卷曲发式;方润文的左边是三太太杨氏,她来自美国,却是位中法混血儿,穿着连衣裙,格外摩登。四幅相片收在红木框内,内沿是常见的中式镂空雕饰,花鸟图案栩栩如生,凑近,仿佛能听见莺歌燕舞恰上枝头,让人依稀还能想象出当年主人和三位太太徜徉在春日花园里的情景。
沿着并不算宽敞的楼梯慢慢上行,上世纪初大家族的生活细节逐渐浮现眼前,如同一部无声的默片诉说着往事。厅左侧的卧室里,红木梳妆台上,法国香水瓶、口红盒、旁氏面霜瓶等一溜排开,虽然早已蒙尘。对面的卧室内,黑色礼帽不知何时被主人挂在了衣帽架上。大厅里,主人从美国带回的留声机,像花一般盛开在窗前暗红色的桌子上,侧旁的摇椅似乎还在光影里微微晃动,也许是主人在静候太太化妆的过程中,百无聊赖地躺在摇椅上闭目听完一段乐曲,太太妆毕,主人返身到卧室取了礼帽,和盛装的太太迈着轻快的步子,沿着楼梯飞旋而去。
在3楼的房间里,一个大木箱跃入视线,木箱长4尺,高、宽各约3尺,边角镶包着铁皮,两侧装着铁环,箱身打着一排排铆钉,气派非凡,这便是传说中的“金山箱”。当时的开平人把美国称作“金山”,而远赴重洋的华侨则被统称为“金山伯”或“金山客”,“金山伯”回乡时带回来的大木箱就被人们称为“金山箱”。可以想见当年方润文衣锦还乡时的情景:西装、礼帽、手杖,在他身后,几条精壮的汉子抬着金山箱,一路吆喝,耀武扬威地走来。父老乡亲都聚过来鼓掌、祝贺、羡慕。那一刻,离家时的艰辛,打工时受的种种苦难和不堪,那一个个杳无音讯、客死他乡的同伴,都化作过眼云烟,恍如隔世了。
铭石楼的第五层是楼主祭供祖先的地方,外面是一个敞廊,廊柱的浮雕是典型的罗马风格,角落里至今还摆放着当时的石块,据说是投掷围袭的匪寇用的。而六层的天台,却有雅致的六角凉亭。天台四角筑有突出楼体的“燕子窝”状枪眼,是居高临下的专用防御工事。凉亭用六根爱奥尼风格的石柱与罗马券拱相连,顶部是中式的六角攒尖琉璃瓦顶,洋为中用,根子里还是中国传统的文化情怀。
80年前,中西合璧在开平悄然发生,不同于上海和天津那些租界里的洋楼,开平碉楼是中国人主动迎接西方生活的产物,《开平县志·习尚》里记载:“衣服重番装,饮食重西餐”,至于日用物品,无不竞用外洋高价之货,有人甚至千里迢迢地将西方的烧烤炉子搬运回家。而开平的女人间已流行喷洒法国香水、抹“旁氏”面霜、涂英国口红、穿薄薄的丝袜。而多少年后,这些物品才走入中国的寻常百姓家。当时的开平“风同欧美,盛比唐虞。”这一幕,在当时的中国近乎一个神话,而这一切,开平之外的中国人几乎都不曾知晓。
锦江里,笑傲开平瑞石楼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锦江里的瑞石楼算是个异数,其中世纪意大利古堡风格,在开平绝对称得上独树一帜,而如今其饱受赞誉的真正原因,更大程度在于它傲视群雄的高度。当年碉楼建至七层时,主人黄璧秀之父黄贻桂惶恐万分,气喘吁吁地爬上楼来劝阻道:“不要这么张扬,盖得太高,恐触犯天宫,要惩罚你的。”然而,黄璧秀坚持己见,并不顾及父亲的阻拦,直盖到第九层方肯罢手。落成之日,其父曾想以自己的名字作为楼名,可黄璧秀却认为盖楼之功在于他,便以自己的名号“瑞石”作为楼名。
但是,生性张狂、不羁礼俗的黄璧秀其实是个孝子,瑞石楼的竣工时间恰同父母的八十双寿安排在同日。村里乡亲皆来贺喜,他大摆“流水席”,一连5天,连过路客人都可入席。黄璧秀的第四代孙黄耀骐曾回忆道:“太公黄璧秀,早年在香港经营钱庄、船和林业。兴建瑞石楼总共花费3万港币之多,在当时,这些钱可以买下香港的一条街。当年给流水席提供猪肉的一个商人,用在那几天里挣到的钱回家盖了两栋楼房。”
黄家后人一直在瑞石楼内居住到1998年,现今楼内依然保持着当时的样貌:酸枝木的几案、椅凳、床柜,柚木的屏风,坤甸木的楼梯、窗户等,用材讲究,做工精致,味道十足的传统格调。令人震撼之处,更在于它的文化内涵。匾额上“瑞石楼”三个题字,刚劲隽秀,出自广州六榕寺住持铁禅大师手笔,铁禅虽置身空门,但饮酒吃肉,洒脱不羁,大有魏晋狂士之风。而瑞石楼一到六层处处皆有楹联、古训,值得细细品读。如一楼的“家庭自怡,世界大同”,二楼的“万福攸同,千祥咸集”,三楼的“说教敦礼,居仁由义”等。而对联中既有“杖履优游消俗务、心神和悦养天年”,给人出世之感;又有“日丽山色秀,风和草木荣”这样的句子,引人如入画境。
登其顶,则一览众山小,俯瞰四周,高楼与翠竹相映,棕榈与芭蕉媲美。建筑本身的每个细节,都体现了它的造型之美,碉楼每层的窗裙、窗花构图各异;五层至上,各层的柱、廊、拱、亭,又是不同的欧式风格。而瑞石楼本身欧洲城堡式的外观,无论远看还是近观,都是一种时空之大美。
立园,民国式爱情故事
古有隋炀帝开挖大运河,为的是去扬州看一看琼花,到了立园,才知道后有谢维立开挖“小运河”,为的是接来财运。立园本不通江,兴建时却开挖出长达1公里的人工河,直通潭江。
站在晚香亭上俯看,清清的河水涟漪层层,水中红鲤赤浪翻滚,“小运河”的确把立园激活了。穿过花径拱门,谢维立先生铜像背后是一座名叫“泮立”的中西合璧式别墅,盖着绿色琉璃瓦的屋顶,伴着欧式洋楼的主体,有圆拱的阳台和宽大的走廊。别墅之内,西式壁炉、浮雕吊顶、五彩水磨石楼梯和意大利瓷砖地板,格外显眼。客厅门楣上方一幅壁画“三请诸葛”为岭南独特工艺珍品—彩泥灰塑,却是用意大利进口原料绘成,结果便产生了欧洲油画的效果,70多年过去,依旧鲜艳夺目。中式的厨房安装着自来水管,美国进口的水泵将井水抽到屋顶,再用水管接到各处。卫生间里,甚至还有美国进口的浴缸与抽水马桶,这在20世纪初的中国乡下,绝对是个稀罕之物。
房间的墙壁上悬挂着酷似旧上海摩登女郎的彩色照片,上面的女子拥有一副温婉贤淑的大家闺秀模样,她便是二太太谭氏,是谢维立最心爱的女人。他们的相遇充满戏剧性,颇有点现代版的许仙白娘子意味:一个黄昏,谢维立归家途中,天不作美,下起了雨,他忘记带雨伞,衣服被淋湿了,正狼狈之际,忽然头顶飘过一片“云彩”,诧异中他一抬头,眼前顿时一亮,只见一位身穿白色旗袍,面容清秀的女子手擎花伞颔首浅笑站在自己身旁,婀娜的身影牵住了他的视线,仿佛雨后的一缕明丽阳光照亮了他黯然的心境。
当时谢维立刚从海外归来,却发现太太司徒氏竟患上了精神病,家族的长辈们都劝他纳妾,原本正在犹豫,竟不期而遇这美丽女子,他便情不自禁地迎了上去,“小姐,我没有带伞,你能不能用你的伞送我一程?”女子笑靥如花。于是他们相识了,而后谭氏顺其自然地成为立园的第二位女主人。聪明美丽的二太太多才多艺,不仅通晓诗书,还会弹月琴唱粤曲,婚后两人恩爱有加,常常缠绵于花前月下吟诗作对,在晚香亭里对月弹琴……
离开别墅区,踱向花园,沿途经过鸟巢来到花藤亭,花藤亭也叫“花笼”,顶部的圆穹像是个西式皇冠,是谢维立专门为二太太谭氏而建,他想让二太太坐在亭中像英国女皇一样雍容华贵。只可惜二太太无福消受,谢维立因远赴海外打理生意而暂别谭氏,就在婚后的第二年,她就因难产而辞别人世。
谭氏去世后,谢维立在大花园的西南角为她建造了“毓培别墅”。后来,谢维立娶了管家的侄女余氏,她贤惠能干,很会持家。谢维立与她成婚不久便到海外打理生意。他再次回到立园,是和另一位年轻美丽的女子结伴而来,她就是四太太关氏。关氏是个喝过洋墨水、追求浪漫的女学生,在香港与谢维立一见钟情。在谢家仆人们的眼里,这位四太太仿佛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单纯而感性,有少女式的天真。
不久,日本军队攻入开平。谢维立战前就携着大太太司徒氏和三太太余氏去了美国,令人不解的是,四太太关氏却留了下来。但她无法做到在漫长岁月里守候自己的男人归家的誓言,后来改嫁了他人。
赤坎,两大家族斗法“小广州”
赤坎的堤西路上,300多米的骑楼街依水而建。凝视着这些西洋韵味的骑楼,以及楼下林立的商铺,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廊,于岭南的小乡村内,感受昔日商贸中心的繁华。
关于关族和司徒氏的故事,向来是赤坎镇老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故事。这两大家族长达几个世纪的争强斗胜,造就了无数如电影《让子弹飞》一般的往事,同时也造就了赤坎的繁荣。斗争使得赤坎镇以塘底街为界,一分为二,西边的上埠由关族控制,东边的下埠为司徒氏的地盘。两族人暗地里较劲,却幸运地成就了赤坎碉楼建筑艺术的辉煌,也使得开平古老的土地,逐步走上现代化的进程,文风也由此昌盛。民国14年(1925年),司徒氏的家族图书馆在下埠江边落成,登楼而望,全镇尽收眼底。可不过5年时间,关族的家族图书馆便于上埠堤西河畔崛起。司徒氏在楼顶装上了美国波士顿的大钟,关族也不甘落后,便也从德国购得进口大钟。从西洋钟楼到电影院,两大家族所建的碉楼总是遥守相望,响彻古镇上空的钟声,仿佛是他们战争的号角。
步入图书馆,目下的氛围宁静安详,整齐的书架、凭窗看报的老人、手捧杂志的中年人、沉迷于图画书的小孩,让人不忍惊扰。书架上那册《关氏春秋》,竟是当年关氏族人自办的杂志,扉页记载着海外修建关帝庙的报道,方才明白,原来开平的关氏,乃是关公的后人。
赤坎的街道纵横交错,一不留意便会迷失方向。密布的民居之间,有饼家,有膏药店,有武馆,也有教堂。赤坎的古旧几乎已经到了残破的境地,可当地居民的生活却从容不迫,街上卖鹅蛋的阿婆,做山楂麦芽糖的阿伯,依旧固守着历经百年的生活方式。图书馆外的河道,石桥横跨两岸,立于桥上,可以想象当年有"小广州"之称的赤坎埠的盛况。
旅行贴士
交通
在长沙车站和义祠车站可乘坐前往塘口镇(自力村碉楼群)、蚬冈镇(锦江里碉楼群)、百合镇(马降龙碉楼群)、赤坎镇等地的乡镇班车。
门票
开平碉楼套票150元(2天内有效)。
开平碉楼散票:立园90元,马降龙50元,自力村50元,赤坎30元。
有些碉楼不对外开放,需向楼主支付参观费才可入内,如瑞石楼30元/人,天禄楼15元/人。
下榻
开平花园酒店
极具欧陆风情的花园式别墅,拥有100多间客房。地处开平市中心,交通便利,紧邻同义祠汽车总站。
美食
黄鳝饭
黄鳝饭有强身健体、营养滋润、补血养颜的功效。开平黄鳝饭以本地黄鳝和优质大米为原料,将黄鳝切成一截截,佐以姜丝、葱花等烹调而成。
赤坎豆腐角
豆腐涂以鲜鱼酱,然后放至巨大的平底锅内用热油煎炸,豆腐色泽金黄色时在上面洒上胡椒粉和葱花。豆腐角细腻的质地、柔和的口感妙不可言。
马冈狗仔鹅
食材中无“狗仔”,而以“狗仔”命名,是指它的烹饪方法,即以南乳等调味料按焖狗肉的方法来烹制鹅肉,其鲜美程度不亚于狗肉,故而得名。马冈狗仔鹅以开平市马冈镇出产的马冈鹅来烹制。马冈鹅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的肉质纤维好,吃起来口感嫩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