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信仰繁盛的乐土
“闽海云霞绕刺桐,涨海声中万国商”,海上交通的繁荣,也造就了泉州“市井十洲人”的热闹景象,以及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性格。世界各地的宗教也随之传入,在这里生根、融合,终使它成为一座具有世界性宗教和文化特征的名城。
700多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泉州,他发现这港口的货物吞吐量竟百倍于亚历山大港。37年前,泉州后渚港一艘残长24米的宋代海船出土,轰动世界,这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木质海船,可载重200多吨,相当于唐代陆上丝绸之路一支700多头骆驼的驼队的驮运重量总和。
“闽海云霞绕刺桐,涨海声中万国商”,海上交通的繁荣,也造就了泉州“市井十洲人”的热闹景象,以及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性格,世界各地的宗教也随着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传入泉州,在这里生根,终使它成为一座具有世界性宗教和文化特征的历史名城。
宗教与曲艺的博物馆
说起泉州的宗教,可以简单地用“宗教博物馆”来概括,因为这里不仅有从公元3世纪西晋太康年间传入的道教、佛教,还有唐代初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的伊斯兰教、摩尼教,19世纪末叶的基督教、天主教,和现在已经在此绝迹的日本教、拜物教、犹太教等诸多宗派。在宗教鼎盛时期,泉州城内有各派庙宇数千座,甚至有寺庙把佛、道、乡土神一起奉祀。兼容并蓄,泉州成功地把海外文化和中原文化进行搅拌,孵育并本土化,最终达成了文化的合流。
西街上的开元寺,它的年纪就同它所在的这条街一样古老,即使最老牌的泉州人也不知道到底是先有街还是先有寺,只知道它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开元寺最有名的是它的双塔,东为“镇国塔”,西为“仁寿塔”,是我国四大名塔之一,塔每层的门龛两旁有武士、天王、金刚、罗汉等浮雕像,造型虬劲。双塔历经千年风雨,仍屹然挺立在西街两端,如今已经成了泉州城的独特标志和象征。这里没有名山大川的陪衬,却多了善男信女的亲近,与凡尘的隔绝只靠山门前一堵象征性的屏障—紫云屏,无形中缩短了尘世与佛门的距离。
开元寺的山门也叫天王殿,经过数次大火焚毁,已无太多古迹可寻,不过柱子顶端一副“此地方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的木制对联,却是出自南宋理学大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书,简短的12个字里头,道出了古城泉州厚重的文化特质。
出了天王殿,只见宽敞明亮的东西两廊对称排列,廊前分列着八棵几百岁的菩提,阴翳蔽日,盘根错节,为寺院增添了静寂、庄严的气氛。有84根石柱的紫云大殿是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因传说建殿时曾有紫云盖地而得名。大殿内供奉的主尊是大日如来,两旁的佛像依次是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合称五方佛,也叫五智如来。在大殿后正中又供奉着密宗六观音的首座圣观音、善财和龙女。这种罕见的禅、密两宗佛像同殿共处格局,其原因在于开元寺历代住持皈宗不一:有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等宗派,这既值得夸耀,也值得研究。
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伊斯兰教在唐朝传入泉州,这里也成为中国最早拥有清真寺的地区之一,目前尚存的清净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具有典型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清真寺遗址。望月台的高顶拱门下,有几个人在卖新疆的糕饼。如今,昔日穹顶宏大的礼拜殿早已不复存在,只有隐约的几根石柱述说着过去的辉煌。去到做祈祷的明善堂,见众人正在小净,时时有人匆匆忙忙边戴帽子边从外面赶进来,没有阿訇领头,每个人各自口中念念有词,大堂内宁静安详。
而数墙之隔的关帝庙又是另一副热闹场面,人流如织,里面更是烟雾缭绕,点点烛光把关帝爷的脸衬得更加红光满面。这座关帝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0年前,历代香火兴盛。由于闽南人非常崇信关帝,清末,泉州城内“服侍”关帝的庙宇竟有100多座;不过如今仅余留下了几座,而香火最盛的就是这座通淮关帝庙。
关帝庙坐北朝南,由武成殿、崇先殿、三义庙三座并排的庙宇组成,正殿的匾额是朱熹题书的“正气”二字,两侧挂着“诡诈奸刁,到庙倾诚何益;公平正直,入门不拜无妨”的楹联。踏出庙门已是华灯初上,一场高甲戏正在门口的空地上咿咿呀呀的上演。高甲戏是流行在闽南语地区集合了徽剧、江西腔和京剧的明末古剧种,用泉州古乐“南音”作唱腔,不过由于方言和年代的限制,围观的众人多是看个热闹。
南少林觅源
泉州有民谚“拳头,烧酒,曲”,这拳头说的即是南少林的功夫。我国自古就有“天下功夫出少林”的说法,而少林之中,又分南北,世传“天下少林有二,一在中州,一在闽中。”南北少林同源一宗。北以嵩山少林为正宗,南以泉州少林为代表,南北少林齐誉于天下。泉州少林寺坐落在清源山之东岳山麓,据记载是由唐代嵩山少林寺“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法师入闽后所建。从唐至清,古寺三兴三废,清乾隆二十八年朝廷下令放的一把大火,更是把它烧成一片白地。
新建的山门,把原先连成一体的东岳庙和少林禅寺分隔成了“两重天”,几年前还只有一座大雄宝殿和少许僧房的少林寺,如今则是一派繁荣兴盛的景象。礼佛法会,在老泉州有固定的规矩,每月初三是在承天寺,廿六则是在开元寺,在每年春节前少林寺有一个“腊八粥”会,中秋则有“放灯”祈禳。
大殿前,武僧正在教一大帮小孩子练武,一招一式,煞有介事。“寺因武显,武以寺名”,南少林寺是南拳的发祥地。除了因李小龙、成龙名扬天下的咏春拳,南拳中还有五祖拳、五节花拳等多个拳种。泉州少林寺博物馆里珍藏着李小龙和师傅叶问交手的照片,据说其招式来自五祖拳“盘技”。盘技是五祖拳和南拳练习者增强腕、臂、肩、腰、马步的应变敏捷度和力度的功法。
发髻上的“海外花园”
虽然“浔埔文化村”的标牌在大路上格外醒目,但对于村民们而言,我是这个月唯一到此的外乡访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里至今保留了数百年前的痕迹。闽南人把房屋叫做“厝”,蚵壳厝,灰白色大蚵壳砌成的古墙与暗红色砖瓦砌成的厝脊,构成了一副副色彩对比强烈又富有美感的古大厝。
蚵壳厝的大蚵壳并非泉州本地所产,而是宋元时期古刺桐港的远洋商船从非洲东海岸运输而来。那时,商船满载着泉州的丝织品、瓷器、茶叶等物品从刺桐港出发前往波斯湾一带,最远可至非洲东海岸。空船返航时为避免船体过轻,便将散落在异域海滩上的大蚵壳搬上船来。停泊刺桐古港后就近抛弃,当地村民就地取材,以异域大蚵壳当建筑材料,由此成就了一段建筑奇迹。
蚵壳厝具有抗风防暑、冬暖夏凉、墙体坚固等特点,很适宜海边多风潮湿的气候环境。建造“蚵壳厝”时,要考虑房屋的坐向,根据外墙的大小判断以何种形式建造,然后再对蚵壳进行筛选,分出上盖、下臼,大和小,清洗干净。砌墙只需用土,不管是山上的、田里的都可以,只要有黏性,然后混合红糖和糯米浆,把蚵壳一只一只叠好,如此这样,蚵壳厝被砌得错落有致,片片如鱼鳞,装饰感尤其强烈。而这种“泥土黏合剂”,经过风雨冲刷后,会变得比水泥还硬。
穿行在浔埔村的村头巷尾,随处可见穿着大裾衫、阔脚裤,头插圆盘鲜花的当地女子,这便是浔埔的另一大特色。这种俗称“簪花围”的头饰,是浔埔女子的特有装扮。从出生起,她们就把头发留长不做修剪,等到了十一二岁,将秀发盘于脑后,系上红绳,梳成圆髻,然后再穿上一支“骨髻”。据说,这种头饰是由我国古代“骨针安发”演化而来,是中国古代中原女子装饰遗风的再现。
“簪花围”是用鲜花的花苞或花蕾串成花环,每户人家根据自身的条件少则一二环,多则四五环,以发髻为圆心,圈戴在脑后,接着在髻心周围对称地插上几枝大红、桃红的艳丽绢花或鲜花,并插上金或银制成的双脚发钗或梳子,打扮得犹如一座春意盎然的小花坛。头饰中常用的鲜花有素馨花、含笑花、粗糠花等,这些鲜花据说是宋末元初时由阿拉伯商人最先移植而来。当时在附近的东海云麓村就建有一个规模很大的云麓花园,种植着许多从异域漂洋过海而来的花草。这些花草后来逐渐流入民间,成为浔埔女子的“头上花园”。
九日山,无石不刻字
九日山真的不高,不足百米,虽然介绍上称“岩石悬崖,岩峥嵘,绿树掩映摇翠”,但事实上,这里出名的不是它的秀丽风景,而是山中无石不刻字的“祈风石刻”,现存的自宋元以来的摩崖题刻就有70多段。古时来泉州经营海外贸易的“番舶”,在春夏乘东南风而来,秋天则顺西北风而去。每年番舶扬帆之际,泉州郡守和市舶官员及当地知名人士,都要登九日山昭惠庙,在通远王祠为番舶祈风,并刻石留记。这累累石刻,见证了古代中国与亚欧非各国贸易通商的悠远历史。
再上溯九日山的名字来源,一块晋代“衣冠南渡,永嘉之难,五胡乱华”的古碑,便将1,000多年前中原人士南逃的惨烈之状和盘托出。原来,这九日山最早的出处,是西晋时逃难到闽南的中原先民登高眺北,遥望故土,思乡抒怀的地方。
虽然还未到盛夏,但南方黄昏时刻的太阳仍然令人感到闷热异常。不过,一旦进入山脚,既有古木遮阳,又有习习山风,顿时一阵清凉。九日山有东西北三峰,其形如钳。西峰因唐代诗人秦系曾在此隐居,所以称“高士峰”,或称西台。北峰最高,峰顶有尊五代石佛像,袒胸盘坐于莲座上,衣纹流畅对称,为泉州最早的石雕造像,称“石佛山”。东峰因唐代宰相姜公辅被贬谪到泉州,寄迹山中,卒后葬此,故名“姜相峰”,或称东台,又因其形似麒麟,俗称麒麟山。
更能引起我兴趣的是山上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88年)兴建的一座全国最早的佛教禅林——延福寺,也是泉州最早的佛教寺院。南朝时来华的印度高僧拘那罗陀曾在此翻译《金刚经》,学习汉语,据说山上至今还留有“翻经石”古迹。宋资政殿大学士李邴《水陆堂记》称:“其刹之胜,为闽第一”,说的便是这九日山上有“五十四院落,五十余支院”的大禅林气魄。其实我始终不敢相信,这三座小小山头怎能装得下这许多的院落和僧尼?
抽言:
据考证,蚵壳厝的大蚵壳并非泉州本地所产,而是宋元时期古刺桐港的远洋商船从非洲东海岸运输而来。
每年番舶扬帆之际,泉州郡守和市舶官员及当地知名人士,都要登九日山昭惠庙,在通远王祠为番舶祈风,并刻石留记。
抵达
国内各大城市都有飞往泉州晋江机场的航班和直达泉州的动车。从上海出发至泉州,飞行时间约一个半小时,动车约7个小时。
下榻
泉州迎宾馆
地址:丰泽区通港东街168号
电话:0595-28239999
美食
面线糊:是以虾、蚝、鱼等味美质鲜的海产品熬汤,与面线煮成糊。煮时要掌握火候,达到糊而不乱。除了传统的以海鲜作配料外,还可以加入鸭肠或猪血猪大肠等,使油脂融于其中,再配上油条、炸葱花、胡椒末作为调味。
咏春榜舍龟:用糯米、绿豆等精心制作,细腻香甜,因形状似龟,故人们将这种食品取名为“寿龟”。
文化精品二日游推荐
第一日:开元寺—清净寺—关帝庙—南少林寺—九日山
第二日:浔埔风情文化村—惠安崇武古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