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
           美丽与哀伤的矛盾

    傍晚时分,我们从叙黎边境的阿布迪亚(Aboudye)入境,来到了中东最纷繁复杂的小国黎巴嫩,《monocle》所说的“显而易见的自由”满目皆是,性感出位的巨幅广告,穿着时尚的都市辣妹,让人不禁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身处于一个以伊斯兰教为主的中东国度。不过,当我们面对着贝鲁特东西区之间的“绿线”上那些弹痕累累的墙面,面对着这个国家曾经的哀伤,我们方才彻底理解了黎巴嫩人“活在当下”的生活信仰。
    既言生活,何言过往?对于我们这群穿梭于国界线的旅人而言,这个国度的一切都充满魅力。驾车沿着海岸线一路向北,天际落日渐沉,烧出了赤色晚霞,美得像个梦,黎巴嫩竟是如此祥和静美。

 “中东小巴黎”的诱惑

    贝鲁特人钟情于西班牙男星安东尼奥·班德拉斯(Antonio Benderas)代言的香水广告,他用性感的眼神告诉世人:玩乐,是一种诱惑的力量。如今,这种世界观也已在贝鲁特市民心头生根发芽。初到贝鲁特时已经入夜,这座城市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满街的灯光,名牌汽车风驰电掣留下的车灯光影;霓虹灯下的巨幅广告牌,画面十分性感挑逗;还有各种建筑上星星点点的装饰灯。夜色下的城市散发出迷人的光芒。
    贝鲁特,很难让你把它归为中东国家,或许因为曾是法国殖民地的关系,贝鲁特人的生活习惯、服饰打扮、谈吐举止均带有明显的法兰西痕迹,社会风气自由开放。也难怪,战争前,贝鲁特就被世人称为“中东的巴黎”。
    特地来到贝鲁特最繁华的海滨区域,知名国际酒店鳞次栉比,甚至还有阿拉伯国度极为少见的夜总会、酒馆、赌场和跑马厅。当然,这些浮华之所主要集中在东部基督徒区,为夜的贝鲁特带来繁华与喧嚣,也与西部的穆斯林聚集区保守而宁静的氛围,形成了鲜明反差。
    作为中东难得一见的海滨城市,贝鲁特的海滨大道两旁栽满了棕榈树,对于这片常年干旱的土地,贝鲁特简直就是天堂了,港口停靠着许多私人游艇、高档轿车从身边驶过、车窗里飘出节奏强劲的嘻哈音乐、穿着时尚的俊男靓女。直到一辆满载着士兵的军车驶过,扬起一片沙尘,方才令人想起这个国家曾经遍体鳞伤的模样。

生活近在咫尺
    沿着海滨,来到著名的鸽子台洞窟(Pigeon Rock),两块突兀的礁石像小岛一样伫立海中。据说日落时分的鸽子台洞窟最美,一批批游客在此驻足拍照,其中既有穿着时髦的东区女郎,也有保守穆斯林区的黑袍妇人,在这个游离于贝鲁特城市生活的地方,反倒最能体现贝鲁特多元文化融合。
    黎巴嫩的美女号称中东第一,近睹分明,果不其然,街上的火辣女孩身材高挑,凹凸有致,冰雪皮肤、乌黑秀发,装束时尚,吊带背心、吊带裙、斜肩裙,大胆程度不让任何西方国家。贝鲁特还是阿拉伯艺术家的聚居地,尤其是时装界和音乐界,几位阿拉伯当红女歌手—Nancy Ajram、Haifa Wahbi和Elissa全部出自这里。当然,这也同她们妩媚的身材、火辣的表演有关,毕竟,贝鲁特比其他阿拉伯国家开放太多。
    每当夜幕降临,穿行于贝鲁特的街巷之中,神经时常会产生空间与时间的错觉。刚路过一座16世纪的清真寺,转眼又看到天主教堂穹顶之上熠熠生辉的十字架。战后重建的自由广场,钟楼前是2,000年前的古罗马浴室废墟,广场的露天吧除了可以抽到中东水烟,还有美国餐饮品牌星巴克和哈根达斯。但跟美国不同,所有自己参与的战事都在其他国度打响,而黎巴嫩,即使是他国的战火,也在这个国度燃烧。然而,如今的贝鲁特,霓虹灯下的百货公司同其他大城市没有两样。于是, 这场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宗教与世俗的繁华故事,在战后的废墟与兴建的华厦之间,在贝鲁特的纵横交错街巷中,热闹上演。

伤痛与欢乐的合奏
    夜幕苍穹下最耀眼的属穆罕默德·阿明清真寺(Mosque Muhammad Al Amine),穹顶犹如巨大的蓝宝石,四座铅笔形的宣礼塔守卫着穹顶,直刺云霄,橙黄色的宣礼塔,映衬着靛蓝色的圆顶,高耸的尖塔如同祷告般仰望着星光闪烁的夜空。清真寺由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Hindhariri)出资修建,他在汽车炸弹的袭击中遇刺身亡时,清真寺尚未完工,贝鲁特人便将他的陵墓安放在了清真寺一隅,以示悼念。
    一直以来,黎巴嫩常被世人视作奇迹,身处中东,没有沙漠,没有石油。可是自199O年内战平息后,其重建速度超乎世人的想象,这个七度毁于战火,又七度重建的城市,以乐观的气度重返,成为中东的时尚之都。作为一名旅行者,我在他们脸上,全然读不出战争留下的阴郁和忧伤之情,贝鲁特人喜欢悠闲地品咖啡,抽水烟,街上有不少荷枪实弹的巡逻士兵,但他们似乎更在意身旁打情骂俏的情侣,孩子们更是在广场上无忧无虑地嬉戏玩耍。
    据说贝鲁特按教派分为东区和西区,穆斯林一方住在西区,东区则是基督徒的居住区。当年的内战就是在这两大教派之间挑起,停火线则在今天的市中心附近。如今,东区和西区见已没有明确的界线,城市的许多角落,基督教堂和清真寺比肩而立,丝毫感受不到彼此的敌意。
    “我们不参与政治,也不属于任何团体,只希望和平与繁荣。”活着便是奇迹,何必再纠结于过去的恩怨,这便是眼下许多贝鲁特人的集体信仰,也许正是曾经的伤痕,使他们更加明白及时行乐的快感。
    如果你问我对贝鲁特的印象,我会告诉你,这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用它的顽强和乐观向我们证明,硝烟过后,贝鲁特依旧美丽。
    只是,这样的和平可以永远持续下去吗?战争,真的已然远去了吗?谁也无法回答。


雪松圣谷 诗人故土

    你们有你们的黎巴嫩难题,我有我的黎巴嫩美景。
    你们的黎巴嫩是解不开的政治死结,我的黎巴嫩是巍峨高耸、直插蓝天的山岳。
    你们的黎巴嫩是形形色色的教派和政党,我的黎巴嫩是攀登岩石、追逐溪流、在广场游戏的少年。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Kahlil Gibran)
    小国黎巴嫩诞生了世界级的大文豪和画家,他,就是纪伯伦。
    来到黎巴嫩的第二天,我们便驱车北上,探访这位大文豪的故乡,黎东北部的迦迪沙山谷(Qadisha,也称为圣谷)。“Qadisha”一词源于闪族语系,它的词义是“神圣的”,这里是黎巴嫩最幽深、最美丽的山谷。汽车穿过贝鲁特繁华街市,沿着海滨大道驰骋,距离凯勒卜河不远处,盘山公路逶迤,路旁本是岩石遍野的贫瘠谷地,却被勤劳的黎巴嫩人经营成井然有序的果园,漫山遍野地种植着苹果、橄榄树和无花果等水果。

圣谷间的“应许之地”
    尚未进山谷之前,导游哈桑姆提醒我们注意路旁的教堂。教堂底下布满天然洞穴,这里曾是基督教早期修道士的聚居地。早在中世纪早期,这里更成了修道士、隐士、苦行僧的收容所,这些虔诚的教徒属于不同教派,有基督教教派、基督一性论者以及基督一志论派,各自因对基督的认识不同而形成。
    圣谷山高路险,人迹罕至。公元8至9世纪,伊斯兰教席卷整个中东,迦迪沙山谷成为基督教徒的避难所。在陡峭山壁和茂密树林间,散布着80余座石头建成的礼拜堂和修道院,圣谷也因此被一分为二,各以一处修道院的名字来命名。

溪声沉醉雪松林
    眼前的迦迪沙山谷风光正好,谷底流淌着迦迪沙河,著名的雪松林上,耸立着黎巴嫩境内海拔最高的山峰。停车观景,开阔的山谷,郁郁葱葱的雪松,仿若置身世外桃源,幽深的山涧里,倾泻着一道道银链般的瀑布。俯瞰蜿蜒悠长的“圣母峡谷”,峡谷从圣山一直延伸至海边,在迷蒙的雾霭之中,沉睡着一座座宁静祥和的小村庄。
    雪松又被称作黎巴嫩杉(Cedar),是黎巴嫩的国树,树形硕大,枝叶茂密,酷似一座墨绿色的金字塔,挺拔苍劲巍然屹立。由于具有防腐、防蛀等功用,早在远古时代,黎巴嫩的王侯大臣便选用雪松建造宫殿。古埃及的法老船、耶路撒冷的所罗门圣殿,乃至古罗马皇帝的宝座,皆用黎巴嫩的雪松制作。《圣经》将雪松(香柏树)称之为松树之王,并告诉所有的基督教徒,全世界最好的木匠在比布鲁斯(黎巴嫩北部的海港城市)。如今,代表着神圣、永恒、和平之意的雪松,更已成为黎巴嫩国旗之上的图腾,可见它在黎巴嫩人民心目中的尊贵地位。
    松林中古树参天,海风送来地中海的涛声,四处散发着山林的清新香气,正午的阳光照过来,被黎巴嫩雪松的树杈和针叶切得粉碎。一路行径至开阔地,巨大的枯树跃然眼前,遒劲的树干之上,被精细地雕刻着耶酥受难的情景,周围的树枝上另有9个栩栩如生的耶稣像,想必迦迪沙的基督徒们,每天都会来此祈祷礼拜。“黎巴嫩的香柏树,高大佳美。他一生为基督奉献,做神圣殿的材料。陪耶稣走十字架的苦路。预表基督耶稣的舍己!”千百年来,上帝的雪松林庄严地伫立在迦迪沙,护佑着黎巴嫩“应许之地”的居民。
    纪伯伦就诞生在雪松林不远的村子里,据说村子里都是阿拉伯人,但都是天主教徒,他们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基督教史上首批修道士。纪伯伦在故乡美丽的大自然怀抱里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尽管之后侨居美国,但神杉和迦迪沙谷地的美景从不曾离开他的脑海。故乡给予了他无数灵感和启迪,为他的文辞与绘画注入了难以言尽的美。

 

诸神之乡比布鲁斯,孕育地中海文明

    战火蹂躏黎巴嫩时,7,000年历史的比布鲁斯幸免于难。今天我们徜徉于这座宁静的海港老城,如同浏览一部记载着数千年往事的书。莫不是海神雅姆庇佑了这个天然良港,好运才数千年来绵延不绝?
    历史悠久的地中海诞生了无数传奇,比布鲁斯(Byblos)正是其中之一。城市以北约40公里的港口,曾是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两大文明的交汇点与贸易中心,7,000年来一直有人居住。
    我们走进尚在发掘中的古城遗址,城墙的断垣残壁遗留至今,黎巴嫩人的祖先用坚实的石墩支撑起城墙,据说这样的结构能够达到很好的防震功效,但放之于今日都显得困难重重的工程,古人又是如何完成的呢?高耸的十字军城堡坐落在埃及法蒂玛王的遗址上,建筑石块取自腓尼基和罗马的纪念性建筑物。整座城池面向大海,海边的罗马小剧场沐浴着落日的余晖。
    比布鲁斯赖以为基础的岩崖为之提供了一道天然屏障,名实相符的城市规划布局—多层住宅、排水系统和城墙,显示出了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对比布鲁斯的影响。发掘出的大量历史遗址,如旧石器时代人类居住的洞穴、巴拉特女神庙、腓尼基国王墓、十字王城堡等,从旧石器时代到罗马时代的古迹应有尽有。众多遗址的发现要归功于法国历史学家欧斯特.勒南,他曾于1860年对之进行了第一次发掘,不过,揭开这一城市数千年历史面纱的,则是上世纪20年代法国考古学家皮埃尔.蒙泰,后由其接班人莫里斯.迪南继续完成发掘事业。
    作为腓尼基文明的诞生地,当时的比布鲁斯是王朝的中心。比布鲁斯是古代腓尼基的海口商埠,古埃及人视它为上帝的海岸,可以说比布鲁斯的记忆连接着黎巴嫩整条海岸线。当年希腊与埃及之间的大宗纸草贸易,比布鲁斯便是这场大行海运的中转站,因此,希腊语中的比布鲁斯就与纸草同音。埃及人、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都曾经占领过此地。公元前63年,随着庞贝军团到来,比布鲁斯归入罗马统治,城市规划戏剧性地改变了。尽管不断改朝换代,比布鲁斯还是依靠自己的商贸保持着经济繁荣。
    然而比布鲁斯最著名的发现,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是刻在国王阿希拉姆埃赫伦石棺上的铭文—腓尼基字母,这是迄今为止被解读的最古老的字母,也是希伯来字母、阿拉伯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的源头。当然,腓尼基人还有其他伟大的贡献,如玻璃制造术和黎巴嫩另一座古城提尔的紫颜料,这些都与大海有关。
    不过,提尔的命运同比布鲁斯截然不同。2,000年前,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提尔时发生过著名的血战,2006年,以色列的战火波及此地,让这座千年古城再度变成一片血海。如今,走进提尔古城遗址,阳光照耀着残石碎瓦,野花怒放,但和地中海边其他强邦一样,不论何等辉煌,都会走向衰败,只有残存的古迹依旧诉说着当地人不屈的精神。

 

巴勒贝克,国王与平民的邂逅

    如果告诉你,世界上规模最宏伟、最完整的古罗马神殿遗址不在罗马,也不在意大利,而是地中海东岸的黎巴嫩,恐怕没有人会相信,直到我站在了贝卡谷地北部的巴勒贝克神庙前,才意识到这句话是真的。
    火辣的阳光底下,巴勒贝克神殿氤氲成一片金黄,“太阳城”历经2,000年的刀兵水火,虽残败不堪,但宏伟规模仍让人惊叹不已。
    建成巴勒贝克神殿耗费了数百年光景,这在人类文明史上并非罕见。然而,后人对于遗址的维护清理竟然也长达百年之久,却是前无古人的纪录。直到今天,传奇依旧在此上演,只不过主角换成了一位年过半百的黎巴嫩人。

孤独的遗产守护者
    去巴勒贝克途中,我们在距离遗址几公里的一个地方停车参观,这里有一块当年建神庙未用的巨石,类似古埃及阿斯旺采石场的方尖碑巨石。巨大的石头静静地卧在空场上,四周栽种着松树和鲜花,据说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孕妇石”,来自于巴勒贝克遗址,多年来受到一位民间守护者阿卜杜的管理。
    阿卜杜递过来一份报纸,这是一次关于他的采访,题目是“以一人之力,从垃圾中拯救出来的巴勒贝克遗址”。战争期间,巨石所在地成了垃圾场,当时还在军队服役的阿卜杜,看到昔日古罗马文物被垃圾所包围,十分痛心,于是经常利用节假日过来清理。1991年内战结束后,他决定彻底清理这个地方,但单单政府的审批就耗费了他两年时间。后来,他从银行得到一小笔贷款后,便正式着手于清理维护的工作。
    村子里的人都笑话他为了一块大石头在干傻事,每次他都在垃圾袋中翻找能够辨认出是谁家垃圾的信息,然后上门劝说,但大家并不理睬,无奈下他提议,每户每个月缴纳极少的费用,雇用清洁工上门收取垃圾,运送到专门的垃圾站,总算是解决了这个问题,直到两三年后这项收垃圾的工作才由政府部门接手。
    阿卜杜用贷款清理巨石周围后,栽种了不少树木鲜花。如今的阿卜杜站在小店门口,看着他的宝贝石头,满脸笑容,就如他所说:这是我们共同的遗产,大家都应该来保护才对。

凝望残迹话传奇
    拜访完阿卜杜,我们驱车来到世界最宏伟的罗马神庙遗址。说是罗马神庙遗址,实际上是腓尼基文明与罗马文明相融合的产物。巴勒贝克城始建于腓尼基时代,崇拜太阳神的迦南人(圣经中将古代的巴勒斯坦、叙利亚和黎巴嫩地区称为迦南)在此修建了祭祀太阳神“巴勒”的庙宇。公元前333年,来自古罗马的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腓尼基,巴勒贝克从此改称为太阳之城,罗马人在此建立神殿和各种建筑,甚至远比罗马本土的更加辉煌。
    罗马帝国时的奥古斯都皇帝对巴勒贝克神庙进行扩建,增修成一个庞大的宗教建筑群,里面供奉了万神朱庇特、酒神巴卡斯和爱神维纳斯。神庙以巨石垒成,气势极其巍峨,周围是巨石筑成的高耸城墙。据说在宗教最盛行的年代,罗马皇帝还曾用美貌少女在此活祭。大庭四周128根玫瑰色的花岗石圆柱围成华美的石廊,这些花岗石都是从埃及阿斯旺运来,所有的石柱和石梁都镌刻了各种箭头和鸡蛋组成的图案,象征着人的生命出世和生命终结。不过由于战乱地震,神庙梁摧柱折,散乱遍地。
    著名的朱庇特神庙建于尼禄皇帝时代,当年曾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朝圣者,是巴勒贝克古罗马建筑群里气势最雄伟的神庙。柱顶和石柱之间用石榫相接,横梁雕有许多雄狮,庄严威武。神庙的石缝之间毫无黏合剂,刀刃不能入,如今朱庇特神庙已濒全毁,只剩下6根巨柱,排成一行,但黎巴嫩人仍视其为自己的骄傲。
    正沉浸于眼前这些高耸的圆柱和精美绝伦的建筑时,一对黎巴嫩情侣突然闯进我的视线,一身黑袍的蒙面女子站在古老的神殿面前,虽看不清楚她的面容,但那双美丽的眼睛让人遐想联翩。在她眼里,那些古老的断壁残垣,一定都有着无穷的魅力,我的视线不自觉地跟随着她那如精灵般的身影游走在廊柱间……
    残破的废墟正是完整历史的映照,而完整的历史也正因残破的废墟才得以顽强地展示着自己,这或许便是废墟存在的意义。百年前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赞助修复这一伟大遗址时,希望后人可以小心守护。无论是无风的月夜,还是清露的晨曦,让废墟去和天地对语,去和时光相伴,而我们,在尘世喧嚣之余,向曾经的伟大投去那一瞥深沉的凝望,就如那美丽的阿拉伯女郎。

 

玩转黎巴嫩贴士

    尽管还没有人为黎巴嫩颁发“最适宜居住的国家”的奖项,但它的确是中东最具活力、最时尚的国家,在这里,恍惚间你会觉得自己身处巴黎。

抵达
    从中国出发前往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可以选择阿联酋航空经迪拜转机,或者卡塔尔航空经多哈转机,或者土耳其航空经伊斯坦布尔转机。

最佳旅游季节
    黎巴嫩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7月至11月是最佳旅游时间,此外,黎巴嫩山区冬季有大量降雪,适合喜爱滑雪运动的游客。

饮食
    黎巴嫩人的主食是鸡肉、羊肉及蔬菜,因此他们有六成菜式都以蔬菜为主,一切讲求“纯净”是黎巴嫩菜的最大特色。所有烹调的材料,包括调味料,新鲜是前提,肉类则首选羊肉。
Duo
地址:ABC Mall branch, Level3, Ashrafieh
订座电话:+961 1 325999

Dar L'Azrak
地址:Amchit, Byblos
订座电话:+961 9 737379

购物
    当你看到市区奔驰在马路上的法拉利时,你就会明白黎巴嫩首都贝鲁特“购物天堂”名不虚传。巴黎刚刚上市的新款时装和奢侈品,几天后就会在贝鲁特市场上出现,价格比邻近国家便宜。你也可以在商店内买到黎巴嫩贝卡山谷出产质地优良的红葡萄酒。

L'Artisan du Liban
地址:Rue Montee Accawi Achrafiye
营业时间:10:00-18:00 (周一周六)

ABC Mall: Luxury Shopping Centre
地址:Rue Alfred Naccache/Rue Furn el-Hayek
营业时间:10:00-22:00
网址:www.abc.com.lb

Enoteca: Lebanese wines
地址: Downtown,Beirut
电话: +961 1 898597
网址: www.enoteca.com.lb

下榻
    居住在首都贝鲁特,前往其他各城市旅行都很方便。但是贝鲁特已成为阿拉伯世界中生活费用最高的城市之一,星级宾馆客房价格在80美元到200美元之间。

福朋喜来登酒店
SHERATON FOUR POINTS
地址:BOULEVARD SAEB SALAM VERDUN,BEIRUT,LEBANON

亚历山大酒店
ALEXANDRE
地址:ASHRAFIEH ADIB ISHAK STREET P.O.BOX 11 6861,BEIRUT,LEBAN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