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立陶宛
立陶宛,位于波罗的海东岸,北界拉脱维亚,东南邻白俄罗斯,西南是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州和波兰。在波罗的海三国中,唯有立陶宛是以国家的形态维持了将近800年之久,而立陶宛这个名字,从1009年在史书中首度被提及,至今已经有一千年了,今天,它正从中古世纪优雅走来,逐渐从历史的光荣传统中复苏。
维尔纽斯,不是人间烟火的天空之城
我在黄昏到来之前登上了山顶,坐在巨大的十字架下面等待着太阳从老城的另一侧落下,看着远处St.Anne教堂的尖顶,看着那些层层叠叠的红房顶,光线一点点暗下去,眼前一对年轻的恋人相互依偎,深情相吻,维尔纽斯原来如此美……
从哪里开始呢?我拿着地图问同伴,看来城中的标志物——维尔纽斯大教堂 (Vilnius
Cathedral)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我们沿着Neris河向城中心走去,维尔纽斯城就是沿着这条河及其支流Vilnia展开的,南边是老城,来到维尔纽斯大教堂前的广场,相比欧洲那些繁复沉重的教堂,我更喜欢眼前这座建于1387年的简洁美丽的白色建筑。
广场一侧是古代的立陶宛大公雕像,他身披盔甲,手持利剑,胯下一匹铁狼,展示了维尔纽斯古典气质中那血气方刚的一面。原来很久以前,维尔纽斯城还被大片的森林覆盖。一次,立陶宛大公盖迪米纳斯巡猎至此,夜里,他梦见一只身穿铁甲的狼在山丘上高声嗥叫,声震四方,胜过上百只狼的齐声吼叫。第二天早上,术士解梦说,这是上帝建议大公在这里建立一座城堡和一个城市,铁狼预示着国家的强盛。于是大公听从上帝的旨意,在高高的山冈上筑起城堡(盖迪米纳斯城堡),并在城堡周围建起了城市。“维尔纽斯”,就是从立陶宛语“维尔卡斯”(狼)一词演变而来。公元1323年,维尔纽斯成为立陶宛大公国的首都,而大公梦中的铁狼也便成了维尔纽斯市的象征。
国王的心脏埋葬于此
此刻正是下班的高峰时间,教堂前面的路口人流不断,熙熙攘攘,不少年轻人在圣安娜的注视下在广场上玩起了轮滑或者自行车,旁边就是52米高的钟楼,这座13-17世纪用做古城堡的瞭望塔,里面还保留了17座钟表,不过显然钟楼上方的那座大钟是全城人的标准对时,也理所当然成了下班人们相约见面的地方,有手拿鲜花等待恋人,也有三五成群的年轻姑娘说笑着等候友人。
这个时间教堂还没有关门,我们走了进去,空旷的教堂里面还保留了14世纪末哥特式水彩壁画,许多14-20世纪初的教堂用品。据说下面的地宫内安葬着维陶塔斯大公和妻子,国王日吉蒙塔斯的两个妻子,还保存着国王弗拉基斯拉夫的心脏,大教堂内小礼拜堂的祭坛上有立陶宛唯一的圣徒卡济米拉斯的棺木。教堂在苏联时期被改为美术馆,立陶宛独立后才恢复了原貌。此刻圣卡锡米尔(St.Casimir)礼拜堂里面正在进行着一场弥撒,最后一缕光线从巴洛克式的圆顶投射进来,因为听不懂,我们看了一会儿便离开了。
“放在手掌中带回巴黎”
维尔纽斯,这座Neris与Vilnia河交界山谷中的历史文化名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却只因这里被誉为“欧洲最大的巴洛克古城”,据说它还当选为2009年的“欧洲文化首都”,这样一座收藏过故事的城市,市中心布满巴洛克风格的建筑,过百年的比比皆是,单是教堂就有四十多座。我们锁定了城中几处,
首先来到最漂亮的圣安娜教堂(St
Anne's)。那是一座建于1581年的红砖砌成教堂矗立在马路旁边,小巧典雅。走进教堂的庭院里,细看才发现教堂外墙用了不同形状的砖(据说有33种之多),上面还有线条和角塔构成的图案,顶端有主塔,若干个小捧护,如众星捧月,当年拿破仑东征时路过此地,被圣安娜教堂的精美所吸引,曾想将它“放在手掌中带回巴黎”。
接下来去寻找著名的“黑面圣母”,圣母竟然有张怪异的漆黑的脸,没想到教堂的位置也与众不同,竟然建在维尔纽斯古城门之上,而且是半开放式的。城门便是黎明门,又称日出门,建于1522年,也是维尔纽斯原来的九座城门之仅存的一座。
1671年天主教士在城门上修建的圣母玛利亚礼拜堂,传说中黑面圣母具有非凡的魔力,曾数次显现神迹,让患恶疾的人奇迹康复,前来朝圣的信徒非常虔诚地跪在黑面圣母前祈祷,祈求温柔的圣母降福,就算没有宗教信仰,在庄严的祝祷声中,闭眼聆听,也能让你的心灵彻底被洗涤。
在维尔纽斯寻找什么?
白天里被游人裹挟而躁动不安的老街区,随着黄昏的来临逐渐安静下来。我喜欢钻进那些盘根错节的小街道,甚至迷失在与喧嚣一街之隔的静谧巷子里,期待发现旅游手册上没有记录的一些小小的惊喜,无论是一户人家阳台上那一盆小花,或者路边不经意间看到的一幅怪异的猫咪绘画,亦或一间鲜有游人涉足的小酒吧,都是一场美丽的邂逅。
我们在一家名叫“DVARAS”的立陶宛传统风味餐厅用餐,用餐结束后才发现外面竟然下起了倾盆大雨,无奈我们只好坐在餐厅里等待雨神收起他的眼泪。无聊之下和旁桌的一对德国夫妇聊了起来,正说着,一抬眼,看到街道对面檐下挤满了避雨的人,看样子也是游客,于是拿起相机,冲他们做了个手势,避雨的人立刻很配合地面对我的镜头,好像照集体照的样子,看来大雨并没有破坏我们这些异乡人的情绪。
德国夫妇第二天就要离开了,把他们的维尔纽斯城市指南留给了我们,他们的旅行很有意思,也是自驾,不过一路上走村串巷,看的都是自然风光,据他们讲,这里乡下很多地方依然保持着上个世纪德国田园式生活方式,很让人怀念,而现在的德国已经很少见了。
雨终于停了,出来的时候,街道两边霓虹灯闪烁,维尔纽斯的夜生活开始了,到处是匆匆而过的打扮入时的年轻人,而远处,雨后的天空浓密的云层,在晚霞照耀下,眩出斑斓诡异的色彩,似乎连整个维尔纽斯市都腾空而起,成为了一座不食人间烟火的天空之城。
特拉凯:漂浮在湖中的童话城堡
那是一枚精致的银币,正面是立陶宛最著名的“湖中岛屿式”城堡——特拉凯 (Trakai
Castle),古堡及其湖中倒影上下对称,14世纪末开始,特拉凯就在此记录下中世纪的残留气息,见证着立陶宛颠沛流离命运。
特拉凯,相信任何一个人从照片上第一眼看到它时,都会发出惊叹:好美啊!我自然也不例外,尤其是夕阳下的古堡,矗立在水面上有种梦幻般的感觉,于是来到立陶宛的当天,我们就在酒店订好了第二天前往古堡的车子。
8月的维尔纽斯,白天气温也有二十多度,感觉十分舒适,古堡距离首都不过23公里,开了四十多分钟便到了。
帆船游湖赏古堡
下了车,过个马路,一眼便看见湖中心哈利维岛上那座红砖城堡,远远望去,蓝色的湖水、郁郁葱葱的树林、红色的城堡尖顶,美如幻境,城堡的位置和氛围让人难忘。这时,湖畔一位老船长热情地招呼我们,问是否愿意搭帆船一游,原来特拉凯是唯一一座建在水上的东欧城堡,这附近有30多个大小不一的湖泊,立陶宛大公国1409年起在哈里维(Galve)湖上建了特拉凯城堡,现在这里不过是一个环绕在森林及数个大小湖泊间的精巧小镇而已,主要是以特拉凯城堡旅游,避暑胜地和水上活动中心为主。
走过湖上的步行长桥,来到红砖筑成的高墙里面,建造于1409年的特拉凯城堡,曾是立陶宛皇室成员的居所,目前已改造成当地民俗历史博物馆。城堡为一相互关联的群体防御工事结构,所有建筑均由橙红色的砖石砌成。其面积不大,但城墙却十分坚厚,四周建有带中世纪骑士风格的圆锥尖顶瞭望塔,格内城还有护城河。很多人形容立陶宛如童话中的欧洲小国,其实指的就是这些占据险要位置的城堡,这也是东欧唯一的水上城堡,14-16世纪,立陶宛大公曾在此居住。
未曾绝世的英雄主义
古堡内部透露着小国过去纷纷扰扰的历史。原城堡经过几个世纪的战火摧残,至19世纪时仅剩下一堆颓垣败瓦。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政府斥巨资对它进行了全面修复,基本恢复了原貌。这是波罗的海国家中在前苏联时期唯一一个被修复的古堡,
在那个推行俄罗斯化政策的特殊年代,各加盟共和国的民族主义被视为苏维埃和社会主义的对立面而备受打压,各民族的政治、文化、经济精英多被处决,民族语言文化和民族意识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摧残,像这样一座象征着立陶宛辉煌历史的古建,怎么能幸运地保留下来,而且被修复呢?说起来,还和立陶宛历史有关,这里曾经发生过抵抗条顿骑士团的战役,当然是在1385年,不过前苏联认为既然打败了他们共同的敌人德国,自然也算是苏联的骄傲。于是,从这个角度允许修复古堡,才使得我们可以在30年后见到一座完整的中世纪城堡。
二楼的展厅里有不少古堡的文物,丰富的展品尽显立陶宛也曾成为过欧洲的大国,也有着辉煌的过去。而那些散落的旧银币,不仅让人想起了立陶宛进入21世纪后发行的两枚“著名历史建筑”纪念币,一枚就是2002年的特拉凯城堡(Trakai
Castle)纪念币,另一枚为2003年发行的维尔纽斯大教堂纪念币,都由Vladas Polika和Rytas Jonas Belevieius设计,展示了立陶宛的骄傲,现在城堡的大厅还经常用来举行音乐会。
离开特拉凯古堡,我再一次回首那伸入湖中三面环水的特拉凯古堡,阳光下橙红色的建筑群与周边的森林、山丘一起衬托在蓝天碧水之中,古堡代表着忠诚的信仰和浪漫的英雄主义,在我们看来,那个年代的人们似乎比其他任何时期更充满传奇色彩,
这些城堡经受住时光的侵蚀,将曾经的浪漫与奢华传达到今天,于是现代人也如痴如醉的把心遗失在了八百年前的时空隧道里。
考纳斯:黑暗中古世纪走来的优雅之城
走下考纳斯城堡的老石阶,沿着NEMUNO河边漫步,教堂的钟声回荡在耳边,考纳斯的历史从黑暗的中世纪走来,还没有回过味儿来,眼前海蓝云天下的古堡前,新人们幸福满足的笑脸已经说明了一切,生活就是在时光不经意地流逝中平添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滋养吧!
考纳斯那个由阴转晴的午后,空荡荡的大街上几乎可以肯定我们是老城里唯一的两个外国游客。我和同伴坐上开往立陶宛第二大城市考纳斯的列车,一个半小时便到了,在车站又换上了去老城的公车,刚好停在了步行街的对面,过个地下通道便是了。
关于这个立陶宛中部的历史老城,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考纳斯是由古代罗马人建立,这些罗马人的首领是一个名为Palemon的贵族,因为害怕疯狂的皇帝尼禄而逃离罗马,带着家眷远赴立陶宛。Palemon死后,他的一个儿子库纳斯得到了现在考纳斯所在的的地方,他在尼曼河和涅里斯河汇合处附近构筑了要塞,发展起来的城市便以他的名字命名。
其实,公元九世纪即有人开始聚居生活在此,十世纪在两条大河的汇流处,今天考纳斯老城区的所在地,已经建立了一个居民点。1280年建立城市,在维陶塔斯大公统治时期开始发展,1362年,该城被条顿骑士团占领,考纳斯城堡被摧毁,15世纪初重建,1408年被授予该市马格德堡自治权,并于1413年成为查基省考纳斯县的中心。从此考纳斯开始变得突出,因为它位于贸易路线的交叉路口,又是一个河港。考纳斯在1441年加入了汉萨同盟,汉萨商人开设了办事处。到16世纪,考纳斯设立了公立学校和医院,是立陶宛大公国最好的城镇之一。到了近代,1919-1940年曾作为德国扶持的立陶宛资产阶级政权的临时首都。目前人口不过八万七千多,在立陶宛却算得上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
河流,古堡,教堂,田园般的景色间充满了浓郁的文化和艺术意蕴。走在老城的Vilnius
Street步行街上,两旁不少16世纪的建筑,来到Vytautas Church,这个建于15世纪的哥特式教堂,也是考纳斯最早的红砖建筑之一,外表的古朴沧桑与内部的华丽形成了鲜明比照,昔日的繁华随风而逝,宗教信仰在这个波罗的海最大的国家几起沉浮,终又成为人们的精神依托。据说这里也是立陶宛19-20世纪著名作家Juozas
Tumas-Vaizgantas的长眠地。
16世纪建立的巴洛克式前市政厅是这座历史名城的核心,广场位于城中心最大的两条河流涅姆纳和涅里斯河交汇处。虽然不是周末,但市政厅里依然有举行婚礼的当地人,一会儿功夫便遇到三对。广场正中是迈罗尼斯(Maironis)的雕像,迈罗尼斯是一位牧师和画家,曾被前苏联视为激进分子,树立起他的雕像似乎也是立陶宛和前苏联决裂的一种象征吧。
不知不觉来到了考纳斯城堡,一座红砖圆顶的小堡垒,14世纪为了抵抗十字军东侵而建,作为立陶宛历史上第一个石砌城堡,在城市防御系统上发挥着重要的意义。当然眼前这个完好无损的建筑是近年来修复的,但样式完全没有改变。据说这里的钟塔是14世纪以来考纳斯城堡的唯一幸存建筑。旁边就是著名的NEMUNO河,绿树、鲜花、古堡和清澈的湖水,没有炫耀和享受,也无华丽夸张的皇家风格,短暂的辉煌过后是长时间的静寂。
走在自由大道的步行街上,我们翻看着考纳斯的城市旅游手册,它详细地列出了20处著名景点,我惊讶地发现这一路竟然已经被我们“扫荡”了一多半,当然某些景点不过是个路边雕塑而已,欧洲城市之小算是体会到了。街道上商铺酒店林立,也相对热闹许多,感觉偏西欧城市多一些,街上的漂亮MM打扮也很时尚,毕竟立陶宛也是产美女比例较高的国家了。自由大道东端尽头一座蓝色的新拜占庭式教堂十分醒目,那便是建于1893年的圣米迦勒大天使教堂,米迦勒在基督教中是最受欢迎的天使之一。
路边一栋建筑上的一只白色原牛十分显眼,牛角之间是一个黄金十字架,背景为深红色,原来这是1993年6月30日总统法令规定的考纳斯市的新城徽,原牛是自1400年起该市原来城徽的标志,目前的标志由艺术家完成,原牛取代了苏联时代自1969年以后使用的标志—欧洲野牛,看来立陶宛人对那段历史的惆怅心结时时刻刻都未曾消散过,如今的考纳斯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
立陶宛的一些信息:
陈婷 说:
交通:持申根签证,可乘坐芬兰航空从北京经赫尔辛基转机到维尔纽斯
语言:波罗的海三国均有各自当地的语言,但英语通行于旅游区和酒店等地方。
货币:货币为立陶宛立特,兑换点随处可见, 1立陶宛立特 = 2.4693 人民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