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色马尔丁
对资深旅行者来说,绿色广阔的安纳托利亚东南部是充满魅力的未知之境。自创世纪起,不同民族和信仰的人在此睦邻而居,突厥人、阿拉伯人、库尔德人、亚美尼亚人、车臣人,穆斯林、犹太人、迦勒底人、基督徒、亚述基督徒、雅各布派、聂斯托利派、甚至拜魔教!
跟随我们深入马尔丁省那些金色城池和古老村落,俯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灿烂文明;星月流转中,倾听雀鸟史诗般的鸣唱。
努沙宾,边境之花
边境小城努沙宾,位于土耳其和叙利亚的边界,是库尔德族的聚居地。它在河边筑城,扼重要水道,同时又是小亚细亚进入北叙利亚平原的山口,战略地位相当了得;兵来将往,几度繁盛如花,努沙宾寂静老去,名字早已载入史册。
年轻考古学者马素特的老家就在边境小城努沙宾(Nusaybin),位于马尔丁东南部,一线之隔便是叙利亚,他记得幼时常钻过铁丝网过去玩耍,对面的人也常过来探亲戚买卖东西,心理上并无明显界限。
我们从马尔丁开车过去,大概花了1个小时,道两边时不时出现奔腾的水渠、芬芳的果园和茂密的小树林,瘦高挑的杨树站在阳光下,每一片叶子都在愉快地打哆嗦。
虽然只相隔了百来公里,努沙宾看起来却与马尔丁完全不一样。
首先,它地势平坦,用泥土和木材建屋,城市样貌因此迥异。其次,土耳其人特别溺爱小孩儿,哪里都一样,我向来自信蹩脚的土耳其语足以逗得全家哈哈笑,但在这里有时并不奏效。
“你好,你叫什么名字?”我问一个站在一座废墟(Girnavaz Mound)顶端的小姑娘,她正目不转睛地看人拍电影,对我毫无反应。
“你好,你几岁了?”我又问一个在泽乃阿比丁清真寺(Zeynelabidin Mosque)门口偷骑爸爸摩托车的男孩,他被我吓了一跳,仍然毫无表示。
这可彻底打击了我对土耳其语的信心,要知道,那真是能让舌头短掉的一门语言,为了听懂别人的年龄,我可花了不少时间咬牙坚持,才好容易学会了数数。
马素特在一旁偷笑。原来,努沙宾是库尔德族的聚居地,因此库尔德语(Kurdish)日常更为通行。
不过没关系,这里人自古经历过大阵势大场面,再加上叙利亚近在咫尺、伊拉克也不过一箭之遥,所以结交和见识都广,举止言谈因此落落大方。即使言语不通,一杯茶的功夫,也能比手划脚与你聊得好似故知。
在马素特的帮助下,我同一家库尔德人站在道边聊天,夕阳将彼此脸庞映成深邃的金红色;他们的身后,扭过头的距离,就是世界曾有过的第一所大学尼西比斯(Nisibis)。
这所古老的学校建于公元350年,现如今虽只是暮色中的残垣断壁,但公元四世纪时,它的荣耀波及整个西方世界,甚至连当时的教宗阿加比图一世(Pope
Agapetus I)和修士卡西奥多鲁斯 ( F. M. A. Cassiodorus)都无比仰慕尼西比斯,想效仿它的机制和规模,在罗马也同样造一座。
确切地说,尼西比斯在当时是一座神学院,教授三门课程:哲学、神学和医学,最知名的教师是圣埃菲兰(Ephrem the
Syrian)。363年,尼西比斯被波斯军队攻下,师生们被迫迁往埃得萨(Edessa),也就是现在的尚勒乌尔法,但受到拜占庭皇帝的驱逐,学校又再次迁回努沙宾这里。
西方著名的教育史学者曾在传世之作中评价过尼西比斯的历史价值,认为“它采纳了科学和哲学中一切最好的东西,对神学家们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把古代的文化向中世纪推进,催生了后来的中世纪大学,并启发了其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法。
虞美人在废墟中寂寞开放,鸽子在尼西比斯的山墙上筑巢,没人相信这里曾经书声朗朗,然而窗口尚存依稀石刻,是花样年华时最真的见证。
努沙宾命运多舛,与它的地理位置有关。
对于干燥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来说,水源是比生命还要紧的事,这里偏偏得天独厚,就在高加博纳拉河畔(G?r Garbonizra),河水穿城而过,然后流入叙利亚境内;与此同时,它也是由小亚细亚进入两河流域的要塞。
可想而知,努沙宾该是何等炙手可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不知上演过多少史诗。拜占庭的查士丁尼一世曾在这里挖掘战壕,击退波斯军队,反败为胜;旭烈兀汗率领的蒙古大军曾在这里长驱直入,一路南下;埃及摄政王易朴拉欣(Ibrahim
Pasha)曾想在这里东山再起,却一败涂地;奥斯曼军队在这里被俄罗斯击败,日薄西山;一战野心勃勃的巴格达铁路,修到这里嘎然而止,预示着德国的失利??
一战之前,在图尔阿伯丁山地一带的库尔德人,放养山羊,过着自由自在的游牧生活。战后因为严格的国界法律,他们不能进行牧群大规模的季节性迁移,慢慢开始定居耕作,弃牧就农,种植大麦、小麦、玉米、稻谷
、烟草和棉花,并经营果园,织毯、伐木、制革。
库尔德族绝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妇女不用脸上蒙纱,可以同外客自由交谈,也可以同男子一样受教育,担当管理;同族中还有极少数的雅兹迪教派(Yezidis),他们习俗奇特,与世隔绝,否定魔鬼的存在,认为它已被上帝原谅,往往被主流社会视作异端,生活贫困。
我对他们相当好奇,但马素特并不以为然,他说:“我父亲从小告诉我,即使看法不同,他们也都是我们的兄弟。”
安纳托利亚东南部,土耳其的“野孩子”,数千年的大粮仓。马素特的父亲邀请我去他家坐坐,喝杯茶吃顿饭,用最真诚的土耳其饷客之道,招待素昧平生的人。
此时此刻,孩子们尚在街上玩耍,放风筝,这种古代中国人发明用来传递军事信号的工具,如今成为全世界的游戏。它飞过努沙宾的房屋、街道,飞过中世纪的废墟,飞过鲜花开放的古战场,飞过边境线,飞到月亮冉冉升起的地方。
米迪亚特,被隐藏的珍宝
图尔阿伯丁山谷(Turabdin)中的米迪亚特(Midyat),光辉一直被马尔丁所掩盖,事实上,它曾经的富庶以及精湛手工艺至今仍在安纳托利亚流传;那些散落四周的村庄和小教堂,仿佛明珠,即使离家千万里,也能指引灵魂重返故乡。
出马尔丁,往东六十来公里,就是米迪亚特。
在老城环形路口下车,就看见围头巾的妇女铺开一张毯子,坐在家门口钩花,欢声笑语,儿女绕膝。阿月浑子树长出了院墙,果实已经结得拇指盖大,几只羊羔在远处安静啃草,几个男孩在墙头打闹奔跑。
“阿布勒(姐姐),向您打听下,老市场往哪儿走?”话音刚落,有人在楼上开了窗,有人在街角停下脚步,有人从院门里探出头,齐声说:“往上,往上。”
与马尔丁依山而建不同,米迪亚特的地势相对平缓,街巷也开阔平坦,高高的石头院墙将房屋和街道隔开,形成一个个独立而私密的生活空间,在经过每户人家时,若只顾着行路,几乎感觉不到彼此区别。
然而一抬头,便望见拱形的门窗、花纹繁复的露台,统统用石灰岩精雕细刻;门上装有铁环,用来叩门或者划开里面的扣,有时可能是高矮、上下不同的三只,分别给男人、女人和小孩,更讲究的,则装饰成公鸡、手掌或者鸽子的形状;如果屋主曾去过麦加朝圣,院门上方便会刻上“天房”(Kaaba),这是一种炫耀,也是一种祈福。
越往老城深处走,就越产生错觉,好像中世纪正迎面而来,而现代世界正在身后消失。一位胖大婶扛着水桶从拐角处出现,日头将她的影子拉得又细又长,画面美得仿佛剪影——突然她望见了我,扔掉水桶,兴奋得朝院墙里大声喊:“快来,有个外国人拍了我的照!”
于是左邻右舍的女人都从露台居高临下望出来,吃吃地笑着,隔空交换着八卦消息。若望过去,她们立刻没了身影;走得远了,发现背后又出现无数双眼睛。
即使在纷乱的旧时代,这些坚固的高墙大屋也可以暂时御敌和庇护家眷,房间一般分男区和女区,它们的屋顶相连,错落有致,为了能让开彼此的影子,总是得到最好的光照,庭院里必然栽树种花,于是长势茂盛;猫是家家户户都有的宠物,懒懒躺在金黄石阶上晒太阳,背后是百年前的浮花石雕。
这是一种被称作“米迪亚特石雕”(Midyat
Masonry)的古老技艺,之所以在本地盛行开来,是因为过去马尔丁建城用的石灰岩石料一直取自其城南的白石克(Belsik)。但上世纪初石场枯竭后,著名的建筑学家萨奇斯.罗尔(Sarkis
Lole)又在米迪亚特发现了矿床,而且石质较白石克那里更适合精工细作,他将米迪亚特特产的这种石头称为“Nahit”,意思是“可切割修剪的”。
在奥斯曼时代,石雕匠人一般由非穆斯林担当,他们大多来自基督教社区,那位萨奇斯.罗尔先生就是亚美尼亚基督徒,他以及他的几个儿子被公认为他们那个时代最出色的石雕大师。
石雕是充满艺术和智慧但极其辛苦的工作,米迪亚特城中仍有传承。老市场的阴凉下,师徒二人相对无言,只用榔头和凿子(minkar)“乒乒乓乓”地同石头说话,郁金香、康乃馨在石头上渐次绽放,葡萄枝吐出了柔美的须。
与坚硬沉重的石雕相比,米迪亚特更吸引我的是它的珠宝。
老市场的长街由一排排珠宝店组成,全都大门庄重,窗明几净。土耳其人喜欢佩戴珠宝,男的女的皆是如此,我走进一家店铺时,一个中年男人正在试带一只戒指,上面镶嵌了巨大的蓝珊瑚,他的太太则在边上挑选项链,满满摆了一柜台;他们彼此相当满意,飞快地付了钱。
而我要找的,则是一种本地出名的首饰样式,工艺相当繁复,需将金子或银子做成头发丝般粗细或者米粒大小,然后或弯曲或缠绕或连缀,成为耳环、戒指、项链、手镯。因为轻薄细致,它们有着极淡的白银色,远看好像钩出的花边,戴起来仿佛白色的云。
在许多时髦店面的挨挤中,有这么一家,甚至找不到店名,店堂局促黯淡,橱窗里也没几种展示饰品,售货员由三个首饰匠抽空担当;有客人进去时,他们可能都来不及起身招呼,因为正忙着手中的活儿,那可是头发丝儿般细致的事儿,稍有闪失就前功尽弃。
要在凹陷的木板上,将薄如蝉翼的银箔,按着脑中设计好的花样,切割、雕刻、拉伸、按压,成为肉眼极难发现的一小片一小片;再小心翼翼用镊子连缀,以免损坏前一道工序的纹路。
这是眼手协调并且极其考验耐心的艺术,偏偏全由男性担当。我很好奇,究竟它是怎么起源的呢?米迪亚特城里活着的老人都难以说清,但可以肯定的是,它起码好几千年了,因为世界上第一个金矿就是在这个地区发现的。
我终于挑到心仪的样式,穿金戴银,满心欢喜地沿着老市场一路过去,边走边吃一支榛子味的冰激淋。街巷寂静,空无一人。
这样灿烂的午后,米迪亚特人都去了哪里?
原来,不是躲在家中午睡,就是躲在古老的客栈(Konak)里喝茶聊天。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歇脚点,这些大客栈有的甚至已经上千年历史,是以前专为信奉基督教的商人建造的旅店,他们一路风尘仆仆穿越亚欧大陆后,这里是最甜美的落脚点。
喷泉在烈日下水花四溅,燕雀站在井边张望,有人踏着石阶进门,趿拉着夏天的木头拖鞋,它们全都叽啾着一哄而散。
历史上,奥斯曼帝国相当鼓励贸易,并在各地兴修车马大店,信仰基督的商人们活跃于安纳托利亚东南部,他们自然需要属于自己人的过夜处,可以安心将货物存放好,将骡马饮水吃草安顿好,说不定还能在晚餐时分遇到个靠谱的同道,结识生意上的好伙伴。
当地的传统美食在整个土耳其都出名,因为人种和民族相融,这里的菜肴糅合了土耳其、叙利亚、阿拉伯、亚美尼亚等地的口味,传说来访的查尔斯王子曾对果仁拼盘和茄子一见倾心。
的确,谁能抗拒?单是缤纷的开胃小菜,就已经让人把持不住:腌渍过的红辣椒和葱头粒、辣胡姆斯酱、茄子酱、时蔬色拉以及土耳其酸奶,然后嫩羊羔抓饭、榛子饭等纷纷出场;至于将米粒塞入辣椒或者裹进葡萄叶中蒸熟,则是常见的主菜。
我甚至在Kasr-I Nehroz里尝过杏仁烤鱼,味道一流。那是米迪亚特过去的统治者的华宅,现在被改造成了酒店和高级餐厅,主人从当地农民菜园里购买当天的蔬果,他们经济条件很差,根本无力负担化肥和农药,全靠阳光、雨水和运气收获;这里有最棒的葡萄园,过去专门进贡苏丹,榨出的果汁,装在地道的铜碗里;还从老大娘们手中收集家传食谱,无论面包还是饭后甜品。
阿月浑子蜜糖酥饼是最著名的传统甜点,它有种来自果仁本身的天然绿,以及丝丝缕缕的酥皮,怎么形容呢?反正一看到它出场就 忍不住想一口吞下去。每一次都会因为制作者的手艺各不相同,而带来不同凡响的味觉体验,如何判断?据说最好的,与牙齿相遇时一定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仿佛口中的交响乐。
再来点本地家酿葡萄酒,别问牌子,它们甚至连标签都没有,只问你自己舌尖味蕾,喜欢么?
米迪亚特所处的图尔阿伯丁山谷,仿佛世外桃源,它意思是“上帝的仆人”,满山遍野布散落着教堂和清真寺,灿若星河。
由于基督徒在上个世纪受到排挤,也因为欧洲一度劳工紧缺,向这里伸出橄榄枝,他们纷纷迁往瑞典或是德国,拖家带口,米迪亚特城中包括附近很多小村人口迅速递减。
罕村(Hah)就是其中一个,它只有20来个村民,一群牛,一座小教堂(Meryem Ana Kilisesi)。可不能小瞧了那座不起眼的教堂,它里面供奉着基督诞生时,圣母玛利亚用来包裹他的一小片襁褓布,那是世间多少人,一路风餐露宿要来这里朝拜的圣物!
所以即使去国千里,即使在欧洲流汗辛苦委屈,即使在另一个世界另一种文化中挣扎存活,信仰却从未远离,它安慰了一颗颗心,终有一天要回到家乡,回到属于自己的山谷,那里埋藏着祖先,鸢尾花怒放;还要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金色的房子,用厚实的石灰岩砌成,冬暖夏凉,露台上要望得见远处山巅的加百利修道院(Mor
Gabriel)。
传说那里的沙子能治百病,能否治愈遥远的思乡病?
老马尔丁,金色史诗
作为土耳其东南部马尔丁省的中心,蜂蜜色的马尔丁老城(Eski Mardin)高起在山坡之上,眺望叙利亚平原;尖塔从迷宫般的街巷拔地而起,直指天堂方向。不同信仰于此相安,被昵称为土耳其的“小耶路撒冷”,它有数千年的故事,一砖一石史。
初夏而至,安纳托利亚东南部绿得铺天盖地,大片麦田随风起伏,像排山倒海的浪。这种古老的植物,早在耶稣诞生前7000多年,就已被驯化成农作物在此栽种,冬枯春荣,喂养了一代又一代。
马尔丁城堡(Mardin Kalesi)盘踞在隆起的山顶,向南俯瞰两河流域,永恒不过刹那间的事,英雄绝尘而去,狭长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依然草色苍莽。
马尔丁这里,同我去过的土耳其其它地方有点不一样。
一来,它用石灰岩(
limestone)沿着山势建城,这种石材附近满山皆是,开采极其方便;才凿下时质地疏松,经风吹雨淋变得越来越坚硬,色泽也由苍白转为美丽的蜜金,日头照射下整座城弥漫光辉,仿佛神佑。
二来,它只有那么一条主路(Ana Cadde),商铺、面包店、清真寺、基督教堂、修道院、陵墓、浴室、大学、理发馆、老邮局、饮水泉、车马大店,鱼鳞般往两侧坡上排开,街巷蜿蜒如迷宫,眉目深重的商人牵驴走过,可能是库尔德人?也可能是叙利亚或者亚美尼亚人?不紧不慢,重复着每日生计。
道口那家坚果店,永远有个老汉坐在门旁,边敲巴旦木的壳边望野眼;凯末尔雕像下的露天茶馆,总是围满玩土耳其麻将的大叔,人手一杯茶,神情庄重;一个少年蹲在路边,卖新孵出的鸡仔;一位农人把他的手推车停下,挑一颗青杏给我尝。
许多古老破旧的石屋正在整葺一新,相反的,边上那些只有几十年历史的水泥房子正在被拆除,也许用不了太久,马尔丁深藏不露的美将会惊动世界。虽然旅游业对它来说还是个新鲜事,但由于历史上身处丝绸之路要道,又临近边境,各民族来往密切相互融合,这里人尤其包容,一点不欺生。哪怕是大巴扎里的小贩,也衣冠整齐保持风度,绝不强买强卖,恪守千年来的生意原则,笑脸迎客;若尝了试了不买,他们不急不恼,只挥手致意,说“Gule
gule”(走好,走好)。
于是我可以心安理得地东游西逛,摸摸这个,吃吃内个,同卖毡帽的大爷逗趣,向做烤饼的小伙计学手艺,甚至还在烟叶小贩的指导下,卷了支纸烟同他一起靠着街角吞云吐雾,那味儿实在呛得慌,几位来买菜的大娘吃惊地看着我,然后掩嘴呵呵笑。
只用8个里拉,我就从略腮胡那里谈妥了一条手织头巾,清爽的白底黑格却是男子才会戴的,我坚持买,他就坚持在我脑袋上扎了个库尔德老头的传统式样;铜匠可没空搭理我,他正埋首“叮叮当当”敲打一块铜板,要敲成圆盘,敲上繁花,敲出人面蛇身的守护神(Sahmeran)。
公元5世纪之前,原始的拜物教曾在这里普遍流行,人们相信万物皆有灵性,值得敬畏。
随着躲避宗教迫害的亚述基督徒从南边陆续移居过来,教堂开始在马尔丁一带的山上凿壁兴建;到了公元6世纪,伊斯兰教出现,随后400多年间,阿拉伯人主宰这片土地,很多教堂又被改成了清真寺;接着,刀光剑影,塞尔柱突厥、库尔德、蒙古、波斯首领先后统治,几易其手,直到1517年,苏丹谢里姆大帝麾下的奥斯曼人占领了这里;
及至20世纪初,土耳其革命推翻苏丹哈里发统治,马尔丁也随之世俗化,然而信仰从未远离过,至今深入人心。
作为步行便能来去的小城,马尔丁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纷繁复杂的历史,多样的人口构成,以及各种彼此为邻的宗教古迹,单是亚述基督徒就拥有10几座教堂,更别说亚美尼亚教堂、清真寺、神学院、修道院了;之间还有派别的细分,甚至同一座清真寺里还有不同教派的祈祷室,相安无事,杏树撑出一片荫凉,泉水汩汩流淌。
我在大巴扎里隔着马鞍、木勺和酥糖摊子,发现了隐藏的乌卢清真寺(Ulu Cami),它极其朴素,塞尔柱尖塔上12世纪的浮雕竟美不可言;苏丹伊萨神学院(Sultan
Isa)则相当引人注目,它华丽的石雕大门气势逼人,庭院更是不怒自威;至于四十烈士教堂(Kirklar Kilisesi),需要走入民巷深处,向玩闹的孩子打听,才会发现它不起眼的拱形入口,叩响铁门环。
教堂管理人加布耶尔教士一身黑袍,手臂上的十字架刺青令他相当自豪,那是朝圣过耶路撒冷的纪念。他告诉我一个好消息:“听说马尔丁大学秋天就要开设古叙利亚文(Syriac
language)课程了。”
这种古老的语言,自右至左,或由上而下书写,曾是东罗马帝国广泛使用的语言,也是将希腊文明传播到阿拉伯世界的重要媒介。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它逐渐消亡被阿拉伯语取代,如今只存活于亚述基督教派的礼拜仪式中。它的意义远远超过宗教层面,是研究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天文、历法、数学、哲学、建筑、医药、文学、科技等方面的重要工具。
土耳其人称马尔丁是“石上有诗的城”,在我眼中,它的每个角落都藏满达芬奇密码。
城东,壮丽的德鲁扎法兰修道院(Deyrul Zafaran)地下,作古的圣人面朝东方,等待复生的第一道日光;城西,恢宏的卡西米耶神学院(Kasimiye
Medresesi)中庭,一心求真的学生会在月夜围坐池边,借着水面反射的星光读经。
擅长从一块石头,一个图形中解密的马素特(Mesut Alp),三十出头,有两道库尔德族典型的浓眉,是当地知名的考古学者。
他在马尔丁博物馆(Mardin
Museum)工作,修复一新的19世纪晚期华丽建筑曾经是教堂,有优雅的拱廊和雕工精美的石柱,收藏着附近出土的自史前时代至20世纪初的考古发现,包括亚述花瓶和古罗马时代漂亮的马赛克。
马素特站在博物馆露台上向南眺望,指给我达拉古城(Dara)的方向,他曾参与挖掘并致力于遗址的保护工作。
那是座被时间几乎完全遗忘的古罗马废城,难以置信,公元6世纪时,它竟是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最壮观的所在之一,拥有固若金汤的城区规划、第一座水坝、庞大的灌溉运河以及贮水系统。
究竟发生过什么?如今它寂静无声地躺在马尔丁东南方,只剩残垣断壁和空空的洞穴;雄伟不可一世的城,现在成了零星几户人家的小村;过去深达数米的蓄水池,早已干涸,关过犯奸作科的人,堆过牲口饲料,现在成了男孩捉迷藏的好地方。
“曾经有旅游投资机构与这户村民商量能否搬迁,并给他数十万里拉作为补偿,要知道这可不是个小数目。”从黑暗幽深的地下爬出来,马素特指指地面上的农舍,“结果你猜怎么?他没兴趣,他说这是祖先留下的土地,他要守住它直到与他们重聚。”
废弃的城墙上虞美人绽放,散了学的小姑娘边走边采集花环,她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塞维达,长大后的心愿是到马尔丁城里念大学。
是的,马尔丁,它象这片炽热土地上一只涅磐的金凤凰,看别处起高楼,看别处宴宾客,看别处楼塌了,繁华如过眼云烟,只有它还生机勃勃,成为方圆百里乡邻的精神圣地。
怪石嶙峋的山坡上,长满灰绿色的橄榄树,马素特告诉我,它们的故事可能比大洪水还古老。
马尔丁的手工橄榄油皂相当出名,最出名的那一爿作坊开在主街的280号,默罕默德老爹(Mehmet Dede)一家数代经营了几个世纪,门庭若市。
每年收获季,农民将新榨出的橄榄油、杏仁油、阿月浑子油取最上等,送进城中,皂匠按一定比例调配后倒入石灶,用适宜的温度熬制成滚烫皂液,然后舀进传统的皂池中,手工搅拌并缓慢晾干,直至凝固。
用爬犁将皂块等份切割,可圆可方,整齐地码成垛堆,风干数月甚至数年,直到皂面慢慢泛出植物果实本来的颜色,金黄、灰绿、杏仁白,才上市开卖,几百年来,这种传统手工制皂的技艺从未改变过。
肥皂店的街对面,是炒坚果的铺子,巴旦木和榛子仁裹了糖,等待配一杯滚烫的土耳其茶;香料摊子五颜六色,红辣是马尔丁人最爱的那一口;有人干了一天的活儿,正准备到土耳其浴室舒筋活络;有人在泉边洗面沐足,要去向真主做一次长久的晚祷。
夏天的夜慢慢降临,屋顶上的生活刚刚开始。
讲究的人家,躺在白棉软榻(Taht)上乘凉,用亚美尼亚工匠雕刻的白蜡木做护栏;榻边必得有水罐,以备随时解渴,或是圆肚造型(carra),或是细长造型(kirrez),水罐的盖子同时又是饮水器皿,装饰着神话故事和繁复花纹。
摘一串葡萄捧在手上,摘一朵玫瑰插在耳边。当一阵凉风拂过,当一颗流星划过,当一场婚礼的歌舞声响起,马尔丁在白缦飘飘中,仿佛星空下航行的船。
土耳其马尔丁省资讯
抵达
属于星空联盟成员的土耳其航空,总部设于伊斯坦布尔。航空运输网络覆盖欧洲、中东、远东、北非、南非和美国等地区,航班服务140余个目的地城市,2011年被评为欧洲最佳航空公司。搭乘土航从上海出发,经过10小时飞行后抵达伊斯坦布尔,然后转机飞往马尔丁,大约需要2个小时。
下榻
Erdoba Elegance
设施一流的五星级酒店,有露天泳池和传统土耳其浴室,服务和餐饮无可挑剔。
Midyat Yolu 3. Km
Mardin
info@erdobaelegance.com
www.erdobaelegance.com
Reyhani Kasri
老城中心的精品酒店,露台视野极佳。
Cadde No:163 Merkez Mardin
rezervasyon@reyhanikasi.com.tr
www.reyhanikasri.com.tr
Hilton Garden Inn Mardin
糅合了当地特色的希尔顿酒店。
Yenisehir Mah. Baris Cad.29 Sokak
No:34,47800,Mardin
Mardin.hgi.com
Artuklu Kervansarayi Otel
由旧时统治者的老宅整葺而成的精品酒店,细节完美。
Cadde No:70 Mardin
fomartuklu@artuklu.com
www.artuklu.com
Yay Grand Otel
马尔丁第一家旅馆,开在山顶的老民居中,价格实惠。
mardin@yaygrand.com
www.yaygrand.com
Buyuk Mardin Oteli
位于老城外,马尔丁全景尽收眼中。
Yeniyol Caddesi Meteoroloji Yani Mardin
info@dunyainsanlarininevi.com
www.dunyainsanlarininevi.com
Kasr-i Nehroz
米迪亚特古城里的精品酒店,华美气派。
Isiklar Mah.219 sok. No:14,Midyat
Info.kasrinehroz@yenigun.com.tr
www.hotelnehoz.com
美食
Cercis Murat Konagi
各民族菜式出色,可能是整个地区最棒的。
Selim Amcanin Sofra Salonu
嫩羊羔肉抓饭鲜美。
Diyarbakir Yolu 1.Km, Mardin
Grand Estel(米迪亚特)
屋顶露台享受土耳其茶点,俯瞰整个城区。
Mardin Cadde No.110 Midyat
www.grandestel.com
驻足
老巴扎(Rivakli Carsi)
马尔丁博物馆(Mardin Muzesi)
乌卢清真寺(Ulu Cami)
Deyrulzafaran Manastiri修道院
Kasimiye Medresesi 神学院
Zindiriye 修道院
达拉古城(Dara)
加布耶尔修道院(Mor Gabriel Kilisesi)
凯利特村(Killit)
罕村(Hah)
小城萨武尔(Savur)
购物
Mehmet Dede
数代经营的老字号天然手工肥皂店。
Cadde No.280, Mardin
Tel: 04 8212 3809
Alkanoglu Kuruyemis
传统手工坚果糖店。
Cadde No. 161, Mardin
Tel: 0482 212 19 27
Aykat Kuyumculuk
古老技艺手工制作的银饰。
www.aykatkuyumculuk.com.t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