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寻常路的缅甸之旅               

  几乎所有旅行手册推荐的缅甸经典旅游线路,都会是仰光——蒲甘——曼德勒——茵莱湖,具体到行程细节或有差异,大方向上都保持一致。但我在缅甸的19天,却是一场不走寻常路的旅行,与风动石近在咫尺却终年无人至的乡村寺庙、雨季中需要车船相继才能达到的小小托儿所、缅北“化外之地”的“希望农场”、缅甸腹地少有人问津的远征军旧战场……仰光也许是行程中唯一与常规线路重合的地方,其实没有谁比谁更精彩,只是见到不一样的缅甸。

 

 “暮光”之城

  仰光是缅甸的旧都,在缅文中,是和平的意思。仰光佛塔如林,大金塔是其中最有名的佛塔,僧俗共同的圣地,传说建于2500多年前,供奉着四位佛陀的遗物——拘留孙佛(Kakusandha)的杖、正等觉金寂佛(Konagamana)的净水器、迦叶佛(Kassapa)的袍及佛祖释迦牟尼的八根头发,而多数观光客或许对黄金铺就的塔身和塔尖的76克拉巨钻更感兴趣。大金塔的魅力在于不管是走马观花还是寻幽探微都是一种享受,风格不同的佛塔,各式各样的造像让人目不暇接,而从任何角度仰观大金塔都能感觉到它的庄严辉煌。缅甸人喜欢绕塔,而绕塔其实有不同的路线,靠近塔前的内圈是观光客集中的地方,而咫尺之外的外圈就幽僻得多了,相对而言,我更喜欢外圈,闹中取静,行止随意,缓步其中看着各处佛塔中虔诚礼佛的人,心也会有所触动,缅甸的寺庙大大小小,有精致有简陋,观感也多有不同,但相同处在于都能激发恭敬心。
  在仰光,除了佛塔,见到最多的是各种英殖时期的遗留建筑,因为年代久远缺乏维护,建筑表面大多陆离斑驳且布满绿色植物,这些看起来破旧的建筑反而给予城市一种独特魅力。仰光很多老建筑至今仍在使用,从这些建筑不难想象仰光昔日的辉煌,老一辈人至今仍然记得仰光曾经是整个东南亚最进步的都市,没有之一。但持续的战乱、政局动荡、军政府统治、国际制裁以及积年的发展停滞,使这个繁华一时的热带都市呈现出年久失修的老态,最近两三年缅甸新政刺激了仰光等城市的复苏,大量观光客涌入这个国家导致商业的勃兴,缅甸新旧交织的现状似乎很能满足人们对于一个变革中的东方国度的幻想。

 

 

遇见僧侣

  缅甸僧侣仍旧保持着佛陀时代过午不食的传统,每天清早他们都会外出托钵。其时我们正在去往一处乡下寺庙的路上,一位比丘带着一群小沙弥穿行而过,路边一个缅族妇女抱着一盆食物等待供养。这对我是十分新奇的一幕,对他们来说却是再平常不过一天的开始。供养、礼佛、禅修是缅甸人日行之事,佛教在这里不是符号也不是艰深的教义,是须臾不离的生活方式。
  Kyawtyeakan是一座已经传承四代的家族寺庙,可考的历史有140多年,离缅甸著名景点风动石很近,却终年无外人至。在缅甸,成百上千年的寺庙实在太多,类似这样的寺庙更是数不胜数。有趣的是,缅甸的寺庙虽多,却是两两不同,每一座寺庙都会有自己的特点,Kyawtyeaka的特别之处在于年代久远造型独特的佛像,特别是有一尊趴在地上的小佛像摆出一副“我哭给你看”的架势,极为欢乐。
  寺庙在缅甸人的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除了作为人们日常供奉和礼佛的场所,很多寺庙也承担了教育的职能,学校与寺院共生的情况比比皆是,而在灾难来临时,寺庙还是人们最后的庇护所,08年缅甸风灾时,寺庙在救灾中起到关键作用。
 

 

雨季晴空

  缅甸北部似乎外于雨季的势力范围,飞机在曼德勒机场短暂停留时见到久违的阳光,而在腊戌的三天四夜几乎没有下过雨。
  腊戌是缅北重要城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缅甸政府军与缅共曾在此发生过激烈战斗。但这次腊戌之行却并不是缅怀旧战场,而是参观一个国际性有机环保农场——弄曼农场。台湾的公益旅行家褚士莹曾专门写过一本《在天涯的尽头,归零》介绍这里,很多台湾年轻人因为这本书踏上公益旅行的梦想之途,而我在农场时,恰巧也邂逅了这样一批同龄人。
  弄曼农场设在北掸帮弄曼村,占地300多亩,这里的民族结构复杂,曾是冲突不断、毒品盛行的“化外之地”,但经过NGO组织6年多的苦心经营,现在已变成一片与当地农民和谐共生的希望的田野。农场是一个让人忘返的地方,天蓝得纯粹,云来得铺张,青山不远,小溪环绕,大片稻田,各种作物,真实原生态的田园风光。在农场与土地最直接的接触唤醒了身体,充满活力和喜悦。
  农场里有一个流传很久的桥段:一个法师来到这里,找一处地方坐下就不愿再起来,口中反复呢喃:我喜欢这里,我喜欢这里。亲历农场之后,你多少可以体会法师当时的心情,也更加理解在天涯尽头归零的含义。从2010年农场开始分梯次开放公益旅行,与我差不多同时到达弄曼农场的,是一个台湾国际志工服务团体,就在很多人对旅行的认知还停留在满足猎奇心理和声色之娱时,这些年轻人已经开始寻找一种注重体验、并与在地发生互动的良性旅行模式。
  弄曼农场与腊戌市区有不近的距离,但每天都会有十里八村的农民带着自家产出的果菜鱼肉在腊戌的早市上买卖。早市最热闹的时间是在凌晨两点到三点,集市上没有路灯,只有每个摊位前的烛火或者日光灯的微光,到集市的时候人群已经熙攘,很多人举着手电筒在挑选中意的货物,生意好的摊主已经售罄,一些买好东西的人开始回返,他们中的部分人会赶在早饭前去各个村庄叫卖从早市中买到的货物——这里农民一天的生活从午夜就已经开始。


 

水上人家

  这里说的并非茵莱湖的水上人家,是雨季里仰光南部的乡村。
  我们去的村庄都是只有在缅甸日久的GELP成员才能找到的小村落,每年雨季,通往村庄的旱路就被淹没,要坐近一个小时的船才能够到达。船行在河面上时,看到很典型的缅甸南部风光——无边的绿色延伸向天际,远处隔一段会出现几株大树和传统的茅草屋,有时能看到几个人影在水上,静谧美好,我贪婪摄取眼前风景浑然忘记路之远近。
  我们去的村庄极小,横竖两三条道路就是村民活动的全部范围。村长与向导早已熟稔,以节日的规格招待客人,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一片烂漫和未被侵蚀的民风,他们中有的人从未离开过这个一眼就能望尽的村庄。在村庄的街道来回走了几遍,这里的人友好而常带笑容,物质的匮乏并不妨碍他们如诗如画的生活,这是另外一种富足。
  村长家的隔壁就是GELP设在此地的托儿所,在缅甸乡村几乎没有托儿所,每年雨季是忙种植的时节,家里幼儿无人照料极易夭折,大雨托儿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目前已经有三处。

 

东吁印象

   从仰光到东吁单程要坐五六个小时的巴士,从地图上看,东吁位于缅甸腹地,距离缅甸新都内比都不远。这里并非热门的旅游城市,游客并不多,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却曾是中国远征军的战场,东吁的火车站仍然保留着当年战斗的痕迹,缅甸之行见到唯一与远征军有关的实物,就是这里记录远征军事迹概略的纪念碑。
  东吁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混搭。与仰光一样,东吁也有浓郁的英殖色彩,因为远征军曾在这里活动,又打上华人文化的烙印。这里有一座佛道共尊的寺庙就是很典型的华人寺庙,寺庙里所有匾额对联都是华文书写,供奉神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庙祝一望而知是华人,只是他既不懂华语,对这座寺庙的历史也不甚了了,前事不远,但已渺不可知了。

结语
  将要离开的时候,缅甸的雨季也行将结束,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却刚刚开始,这场变革会带来什么又会带走什么,现在还很难讲,能够肯定的是商业化在缅甸几个主要旅游城市已现端倪,怀着各种目的的投资者开始注视缅甸,他们中有的带着美好的目的,有的只是披着美好的外衣。泰戈尔说,好的东西都不是独来的,它伴了所有的东西同来。也许下次再来缅甸时已换了人间。

TIPS:
  灵鹫山法成就寺国际禅修中心:灵鹫山全球四大禅修中心之一,也是灵鹫山在缅甸众多项目的中枢,中心是独栋四层建筑,设计简洁而富禅意。地下一层可供多功能大型聚会使用。屋顶有一阁楼设计,为心道法师禅修关房,周围可供露天行禅、坐禅之用,也可近观大金塔。从禅修中心步行三两分钟可到达大金塔的北门。
  弄曼农场: 2006年受国际非政府组织“爱与和平地球家”(GFLP︰Global Family for Love and Peace)委托,台湾公益旅行作家褚士莹建立弄曼农场,地点选在无论是种族或社经背景都最为复杂、即使许多当地人也视为“化外之地”的缅甸北掸帮弄曼村,向世界证明透过尊重、包容、对话,即使是表面上毫无希望的土地,也能透过社会企业的理念,不靠施舍而自给自足,以发展代替赈济。
  2010年开始,褚士莹亲自设计并带队八个梯次的公益旅行,让外界有机会首次亲自接触弄曼农场的成果,通过参加农场劳动,唤醒沉睡的善念,体验有机生活的丰饶,进行一生难得体验一次的公益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