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新年第一缕曙光的邀约
传说,东海之外,甘泉之间,羲和女神与帝俊在此孕育了十个儿子,他们就是辉耀大地的十个太阳;每天,他们轮流追随羲和的步伐,东升西落,授人以时,带给大地温暖和丰收……相比羿射九日、一日独存的传说,我更愿意接受十个太阳顺序流转、羲和女神十子绕膝的幸福结局。时光荏苒5000年,这座因『日出初光先照』得名的『十日国』,已成为迎接新年第一缕曙光的乐土。山东日照——以深厚的太阳文化与浓郁的年俗
风情,吸引着人们逐日祈福。
一座为太阳“过生日”的城市
登临齐鲁大地之巅,向东极目远眺,海天之间泛起淡淡鱼肚白的那一线光明的前奏,便来自“中国太阳文化起源地”——日照。这是一座每年都为太阳“过生日”的城市,伴随着远古流传下来的祭日舞燃松祭日、迎接新年第一缕曙光,心中满怀对于太阳最原始本真的膜拜,庄重而欣喜。
太阳生于农历六月十九日照之名源自《隋书·地理志》,这座“日出初光先照”之城自古便与太阳结下了不解之缘,深厚的太阳崇拜文化在此传承数千年,并且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作为中国最早记录太阳崇拜的图形符号,日照莒县的陵阳河遗址出土的刻有“日云山”字样的陶器令人啧啧称奇——最上边是太阳,中间是云朵,下边的五个尖代表山峰,恰如早上“太阳初升”时的情景(如图)。据考证,这些陶文比甲骨文的出现还要早上1000多年,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位于日照南部的天台山,则是很多太阳文化爱好者顶礼膜拜的圣地,历经千年残存下来的太阳神石、石祖像、太阳神陵、大羿陵等遗迹,默默地讲述着远古先民对于太阳的敬畏与千古流传的动人神话。幽静的汤谷之中,羲和女神为了平复儿子的如火刚烈,每天都要在汤谷的溪水里为儿子洗浴降温,造福桑梓,而那弯弓搭箭射落九日独留其一的大羿,是否会令羲和女神心伤不已呢?无论如何,这些考古发掘证明了日照地区曾经存在高度发达的太阳文化,也使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太阳文化起源地”、“世界五大太阳崇拜起源地之一”。
据说,日照民间一直保留着在农历六月十九这一天给太阳过生日的习俗,燃起篝火、祭祀“三牲”、奉上“五谷”,农民们将新收获的麦子做成太阳形状的饼,以感谢太阳给予大地温暖与光明,抚育五谷丰登,后来这种饼越做越大,厚的就叫锅饼,薄的就叫煎饼,锅饼和煎饼直到现在还是日照人民日常的主食。关于太阳的神奇传说掺和着喷薄的饼香,千百年来在这片海滨乐土上口口传诵。
1月1日,相约万平口与高速公路日照出口相距不远,宽敞的迎宾大道径直通向有着“日照城市客厅”之称的万平口。据当地的朋友介绍,万平口是观看日出的最佳地点——因其视野开阔、水清沙细,日出景象尤为壮观。每年1月1日的清晨,万平口海滨演艺广场前都会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至今已举办了三届的中国·日照“迎日出贺新年庆典”活动,吸引了不少前来迎接新年第一缕曙光的市民游客。
天色朦胧中,烈火在高大的松木堆上熊熊燃起,柔和了海风的寒冽,庄重大气的祭日舞举手投足间充满了远古而来的神秘气息。现代文明的发展在促进人们充分利用太阳能量的同时,却也逐渐淡化了人类内心应有的对于自然的敬畏与感恩,因此,当这种复古的仪式与高亢激昂的《太阳颂歌》重现于新年第一缕曙光乍现之前,令人平生一种肃然的感动。
将人们的情绪带入迎新的高潮,无疑当属众人齐心“拔太阳”了。高悬在“太阳船”之上的红色氦气球载满了福券奖品,一条拔河的大绳牢牢牵系着海里的“太阳船”,主持人一声令下,众人齐心协力将“太阳船”以及象征太阳的红气球拔至岸边,奖券纷飞而降,将新年的祥瑞洒向人群,仿佛是太阳神的恩赐一般……
万平口是一座免费开放的滨海公园,与其相邻的帆赛基地和灯塔景区,在新年的第一缕曙光中显得格外迷人。礁石沙滩在此交相辉映,形同赛艇扬帆的酒店,与探向黄海、前挡沙后挡浪的两条栈桥遥相对视;建于19
85年的日照灯塔身披晨光,却又如梦似幻;随着潮涨潮落变换颜色的潮汐塔在太阳初升后淡去了一身斑斓……
日照的新年第一缕曙光,就这样悄悄地在每个人的心底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暖意。
TIPS
贺年福
距离日照海滨半小时车程的五莲山风景区素以佛教文化闻名,亦是迎新祈福的好去处。五莲山的佛事活动始于唐宋,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盛赞其为“奇秀不减雁荡”,自明万历30年获御赐“五莲”之名后,便自成一山,声名日盛。
明代敕建的护国万寿光明寺便坐落于五莲山中,亦是齐鲁四大佛教胜地之一。依山而立的五莲大佛令人称奇,在刻有“云海”字样的巨石旁极目远眺,清风拂面,自在非常,登临望海峰,从窗口透视坐落山间的光明寺,更是别有一番雅趣。
贺年宴
日照的“贺年宴”可谓别具文化特色,从入选全省百种美食、以姜太公文化衍生而出的“碧波太公宴”,到被誉为“钓鱼台台汤”的乌鱼蛋汤,再加上当地星级酒店、社会餐馆和民俗旅游村纷纷推出以贺岁为主题的特色宴会,更是令人大饱口福。
日照三宝 品赏时光之味
每年新年前后,日照都会在日照会展中心举办规模颇巨的年货交易会,为游客提供购物一站式服务平台的同时,也将日照绿茶、日照黑陶、日照农民画等极具当地特色的“贺年礼”集中呈现在世人面前。
日照黑陶:龙山Style的时尚小品
1972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一踏上中国的土地,首先要求参观的便是日照出土的黑陶高柄蛋壳杯——这一令美国总统颇为上心的龙山文化艺术精品,以杯壁透薄闻名于世,不仅印证了日照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黑陶制作工艺,更被视作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
傍晚,我们走进了日照的兆启黑陶文化研究所,意料之外,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门面里,我们竟然邂逅了一位国宝级的人物——国家一级工艺美术师、中国民间艺术家苏兆启。大师苏兆启是个非常低调的人,话不多,始终微笑着,任我们参观。据说,他所复制的蛋壳高柄杯,工艺造型、比例搭配、色泽亮度均比原品更胜一筹,原品杯最薄处达0.5毫米,苏兆启研制的却可达到0.1毫米!
屋内整齐地陈列着大大小小的黑陶艺术品,被傍晚柔和的阳光镀上浅浅的一层金,逆光呈现出极优雅的剪影。研究所内的陈列品以观赏类的黑陶摆件为主,其中也不乏兼具实用功能的时尚小品,例如这件既可以装饰环境又可以弹点烟灰的美人陶,让这龙山文化的古风Style装点一下新年的别致心情吧!
日照农民画:岁月画卷翻开2013的新篇
纯净明亮的海蓝底色,黄红相间的鱼儿错落网中,应和着“年年有余”的好兆头,数米长卷,移步换景,艳丽的配色、质朴的奇想在峰折线与谷折线的起伏中扑面而来,这就是中国三大农民画乡之一的日照农民画。
日照农民画多取材于乡村或渔民生活,农民画家们吸收了日照抹画、剪纸、年画的特点,绘制出沂蒙风情四溢的幅幅画作,据说,现在很多农村里都有专门的农民画画坊,你可以在此淘到各种材质载体的日照农民画,诸如艺术感强烈的丝巾,刺绣画的桌布、靠垫,当然还有传统的年画、剪纸,诸如松鹤图、牡丹富贵、喜鹊登梅等等,成为节日家装的点睛之笔。
追溯日照农民画的起源,可谓历史久远,早在龙山文化时期,就常出现于陶器和石刻之上,经过近些年的创新发展,凭借“海岸渔家乡村风”,成为与上海金山的“小桥流水人家”和陕西户县的“高原大川威风鼓”齐名的颇具收藏价值的民间艺术品。
日照迎新,你可以到诸如东林头子这般的农民画村走走,也可以到日照博物馆内领略一下日照农民画的精品之作,透过这一幅幅岁月的画卷,翻开2013年的新篇。
日照绿茶:舒缓守岁疲累的神经
绿茶是日照的一大特产,而日照的绿茶又以文山为最佳。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年间,文山曾兴建寺院,一度香火鼎盛,后因年代久远而逐渐败落,然而直至今日,每逢清明,文山的香火仍是不断。山上留存的无梁殿、唱戏祈雨的戏台时刻提醒着人们,这是一座适合怀古的名山。
云雾缭绕的山峰、泉水潺潺的山涧,孕育了山脚下这片无公害的茶园。沿着小路驶入茶园深处,塑料大棚内的暖气顿时迷了相机的眼,朦胧中挺立着嫩绿的芽。素享“北方第一茶”美誉的日照绿茶,得益于每天1
4小时的光照时间,叶片肥厚,耐冲泡,保健功能更是值得一提,不仅可以缓解中枢神经疲劳,还能生津润喉,据说喝完以后,连续背书朗读一个小时都不会感觉喉咙干燥。
若要在日照寻一处品味文山绿茶最雅致的去处,或许当属距离茶园咫尺之遥的竹洞天景区了。循小径渐入竹林深处,毛竹林茶苑隐于其中,恍惚间,南方的茂竹交错着北方的雪景,一杯文山绿茶氤氲着水汽,翠绿明亮的汤色与那竹林一样令人身心泰然,和着柔和的阳光,小啜一口,清香,回甘,怡神。
体味芝麻香传奇 景芝『酒之城』
摊一张薄如纸的景芝三页饼,裹上刀工精到的小炒肉,佐一口喷香四溢的景阳春,北方寒冬里的一股暖意顿时传遍周身。在这山东半岛昌潍平原的千年古镇景芝,守候2013年的第一缕阳光,醉意朦胧,像极了慵懒的猫儿隔窗沐春时眯缝的眼。
“景芝水含三分酒”,对于好客、好酒的山东人而言,景芝镇绝对称得上是一块风水宝地。东临潍水,西傍浯河,汩汩清流灌溉了景芝肥沃的田野,孕育出一片片迎风挺拔的红高粱,让人未饮便已醉了三分。这座地处“鸡鸣三县(安丘、高密、诸城)”交界的齐鲁名镇,自古便以酿酒的72口烧锅驰名,并因此商贾云集、富甲一方,而原产于此的景阳春酒,也寄托了不少客居他乡的山东人浓浓的思乡情,正如著名诗人臧克家的那首七言诗所言,“儿时景芝酒名扬,长辈贪杯我闻香,佳酿声高人已老,沾唇不禁念故乡。”
名酒产地必有佳泉
水是酒的魂,佳泉与美酒就像是同一种液态的前世今生,历经岁月沉淀,散发出诱人的醇香。距黄海、渤海各100公里的景芝镇,拥有十分丰富的水资源,不仅北临山东半岛最大淡水源——峡山水库,镇区还被浯河、渠河、潍河三河环绕。景芝镇上最著名的“酒泉”位于景芝酒业公司的第一厂区内,名为“松下古井”。甘芳清冽的井水与潍、浯两水同系一道水脉,相传在大旱之年,景芝镇内的各处水井都干涸了,唯独这口“松下古井”喷涌不绝,并常有灵芝现于井壁,用此井水烧出的酒不仅味醇,而且产量极高。
如今,“松下古井”前早已不见了众人挑担取水的画面,与井水有关的神话却仍令人津津乐道。明代初年,一个到景芝贩酒的酒贩,半路遇仙,把他贩来的酒喝了个精光,作为补偿,将其引至镇上的一棵大松树下,拨开松枝,露出一眼井水,竟然酒香四溢!众人闻讯纷至,仙人逍遥远去,酒井虽又变回了寻常的水井,却是格外爽口甘冽,为景芝酒恩赐了酿酒的佳源,正所谓“三产灵芝真宝地,松下古井见酒泉”。
神秘的酿酒古法
五千年花开花落,五千年酒香氤氲,1957年在景芝挖掘出土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稀世珍宝——薄胎黑陶高柄酒杯,佐证了景芝已有近5000年的酿酒文明。当年鼎盛时期,景芝的“72座烧炉”至今完整留存的唯有“南校场烧锅遗址”一处,成为景芝镇酒文化溯源之旅的必到之地。
占地面积400平方米的南校场烧锅遗址位于景芝酒业现代化厂区的幽静一隅,古朴的砖墙仿佛渗透着醇厚浓香的时光之味,南来北往的酒贩,若市的门庭,还有谢绝女性入内的风俗禁忌,都是随着岁月流逝淡去的画面。酿酒的古法工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神秘而陌生,却也绝非如莫言“红高粱”小说里被张艺谋夸张演绎的随性撒泼,石磨粉碎、人工踏曲、天锅蒸馏、陶瓮发酵……南校场内,一道道严谨的酿酒古法工艺,默默讲述着景芝辉煌了数千年的酒文化,“粮必精、水必甘、器必洁、曲必陈、工必细、贮必久、管必严”的21字酿酒真经,才是景芝古酿盛名于世之源。
制曲是酿酒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道工序,将石磨碾碎的小麦掺上松下古井的甘泉,揉匀成坨,置于坯中经十几、乃至数十个工人轮流踩踏翻转,随后放到富有微生物的稻草上接种,历久乃成,用作酒引。作为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芝酒的传统酿造技艺十分讲究,装甑要“轻、松、匀、薄、准、平”,蒸馏要“熟而不粘、内无生心”……正是景芝先民这些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成就了景芝古酿“隔壁三分醉,开瓶十里香”的美名。1948年,景芝镇上的72座酿酒烧锅经过合并,成立了新中国第一家国营白酒厂——山东景芝酒厂,从中华酒史上最早的高粱大曲酒景芝白乾,到“在海外最能站稳脚跟”的大陆白酒景阳春,再到代表鲁酒的芝麻香型一品景芝,绵绵酒香飘荡在“中国北方生态酿酒第一镇”的空气中,诱人一尝。
品味“芝麻香”
景芝是孕育中国芝麻香的摇篮,中国芝麻香从景芝开始。在这里,游客可以体味到芝麻香创新发展的传奇。
1957年,山东省著名酿酒专家于树民先生在景芝酒业指导工作,在酿酒车间品味景芝酒时,无意中品出一股淡淡的芝麻香味。这一重要发现,从此拉开了景酒人对芝麻香型白酒的科研探索之路——在继承传统酿造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发明了中国芝麻香型白酒一品景芝,并以其芝麻香幽雅纯正、醇和细腻、香气谐调、余味悠长、风格典雅的特点,跻身中国名酒高端品牌。2006年,一品景芝被商务部和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确定为中国白酒芝麻香型代表,时隔仅两年,又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9年,“芝麻香白酒的研制”荣获了中国轻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众所周知,离开茅台镇就无法酿出纯正的茅台酒,而离开了景芝镇,便也绝对酿造不出纯正的景芝芝麻香。人生当一醉,把盏共国香,陶醉于景芝芝麻香的那一刻,感悟到的或许正是人生的至上风景。
微醺“酒之城”
漫步景芝镇的景酒大道,一座仿汉代古城堡建造的特色建筑闯入视线,这便是全方位展示景芝酒文化的国家AAAA级景区“酒之城”。
总面积3万平方米的“酒之城”是集包装、仓储、物流、酒窖和文化展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双层城墙式建筑,一层中央为目前国内行业最大的单体包装中心,地下为万吨酒窖,二层“回”字形走廊就是景芝酒文化展览中心。“酒之城”和“景芝酒文化展览中心”的题名均出自我国书法大家欧阳中石先生之手,古朴飘逸的行文映衬着景芝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景芝酒文化展览中心分序厅、历史酒源、酿制酒艺、人物酒杰、文化酒韵、誉名酒扬及品酒区七大展区。沿着中国酿酒史的时空隧道,我们漫游各个朝代的酒史长河,从举杯豪饮“把酒问青天”的苏东坡,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的李清照,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记录了文人墨客与美酒佳酿一段段不解之缘。
满怀对于景芝古镇辉煌过往的遥想,我们来到酒之城内的古镇风情一条街。进入“景阳门”,那便是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的粮食交易市场;同聚泰、南校场等老字号商铺,是古景芝72家烧锅的代表作缩影;大车店、酒楼,是古时候从四面八方来景芝贩酒的客商们寄存车辆马匹及住宿吃饭之地。泥塑场景所有展示的元素,包括房屋、人物等,均参考景芝清末民初时代实际情况制作而成。
你看这“送酒贩酒图”:推小车的,赶马车的,赶骆驼的,挑酒篓的,来来往往,一副副生动跳脱的神态;中间“社戏”,围满了看戏的人群,还有的大人让孩子骑在自己脖子上看热闹,台上正在演贵妃醉酒,台下戏迷们连声叫好。据说古时的景芝镇上,哪家烧锅的主人赚了钱,就会请上个戏班来镇上唱戏,一来表示乐善好施,亦有庆贺之意。惟妙惟肖的人物造型,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可一窥景芝镇的历史风貌。
沿着酒文化展览中心的观光走廊一路走来,八条包装自动化生产线尽收眼底,一瓶瓶白酒经过刷瓶、灌装、压盖、贴标等程序,在链条上徐徐蠕动,犹如蜿蜒的长城……现代化的流水线展示为我们揭开了景芝酒酿制的神秘面纱。在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哗和拥挤的人群,只有一致的步调和纯朴好客、执着酿酒的景芝人。在装饰别具一格的品酒区,细细品味着景芝美酒,似乎稍许理解了山东人对于景芝酒格外钟爱的原因。
TIPS
地理位置
景芝镇位于安丘、诸城、高密三市交界之处,北邻潍坊、安丘,东望高密、胶州、青岛,西边是沂蒙山,南下诸城、临沂、苏北,自古有“四县通衢”之称。206国道从镇区穿越,是连结烟台、青岛、济南、潍坊、徐州等城市的交通要道。从潍坊市区可打的至景芝镇。
景芝美食
景芝小炒:景芝名吃有:景芝烧酒、芝畔烧肉、小炒肉、大炒鸡、潍河鲤鱼大翻身。最代表景芝特色的是景芝小炒,据说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特别钟爱的一道菜,其肉细如粉丝,对于刀工要求极高,佐以木耳、香油、香菜等炒制而成。
景芝三页饼:景芝三页饼是山东地方名吃,尤以红旗三页饼最为正宗,因其“三页如一,叶薄如纸,一抖三开”得名,相传是300多年前,因客商云集景芝而兴起了这种果腹的美味。景芝三页饼以精面粉、细食盐加水和面,并在揪成小坨擀压后的面皮上涂抹生豆油,擀薄、鏊烙,薄如蝉翼的三页饼口感绵软,焦柔相济,入口筋香,通常卷以香椿、香葱、黄瓜条、鸡蛋、景芝小炒、番茄炒蛋等各类符合自己口味的小菜,配着景芝酒大快朵颐,顿时多了几分山东人的豪放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