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古镇,隐匿现世繁华中的宁静之所
青山为依,绿水相伴。悠悠古镇,有的是化不开的宁静雅然,缺的是现世繁华下的商业气息,而唯独缺此,才能让人逃离喧杂,暂享安宁。初识龙门古镇还是在电影《饮食男女》中,影片给我的记忆已寥寥无几,但龙门古镇宁静淡雅的气质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龙门古镇地处杭州50余公里,是现今江南地区明清古建筑群中保存较为完整的山乡古镇。其依龙门山而建,镇前一汪剡溪缓缓淌过,给这个山乡古镇增添了些许的灵动。登上跃龙桥,整座古镇就如同水墨画铺成展开。跨过朝岁弄,走进古镇,这里看不到皖南徽商豪宅的金碧辉煌,也体会不到在拱桥下泛舟的水乡幽幽。有的只是卵石铺成的小巷弄堂,两旁残旧的墙垣上爬着锈迹斑斓的印痕,宽阔厅堂的梁柱暴露着原木的本色,处处透露着历史弥留的沧桑。这里丝毫未被沾染上商业气,就算古镇中唯一的商业老 街,也只是稀稀落落的散布着几家饭堂和小商铺。店老板们既不吆喝,也不揽客,闲适地过着他们原本的山野生活。
一路探寻,偶逢三两当地村民外,没有遇见任何游客。行走其间,步履啼嗒,清流叮咚,自然的和谐音律袅绕镇中,一派世外桃源的宁静。随着溪水声的指引,我们已行至老街尽头,一条清澈见底的清泉,横跨古镇,自龙门山而来,向远处而去。溪边石阶上洗衣洗菜的妇人,溪中嬉戏游玩的儿童,让宁静的古镇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寻一家溪边的茶馆,点上一杯香茗,找一靠窗的位子和几个老者混坐在一起,晒晒太阳,闲聊家常,午后的古镇生活就是如此的惬意。聊到古镇的溯源,老者颇为自豪:“据传这里是三国时期东吴帝皇孙权的故里,因此龙门90%以上的村民是孙权家族的后裔。据家谱记载,从三国时孙权到1939年,孙氏已繁衍到65世。千百年来,经各房一代又一代的建筑,从一个大家庭的聚居地,形成今日的古镇。”老者说:“古镇建筑以两座孙氏宗祠为中心,镇内屋舍房廊相连,长街曲巷连贯相通,镇外的人进入镇里,如入迷宫。”他建议我们一定要去孙氏宗祠,了解一下古镇的溯源。
有了老者的建议,我按图索骥,但还是在错综复杂的小巷厅堂间迷了路,深长的弄巷,身边形同貌似的明清古建筑,每每转过几道弯后,发觉又到了原处。不得不感慨,孙氏家族竟把兵略阵法用在了古镇布局上,使得古镇居民的生活不被打扰。既无法按图索骥,只好胡闯乱转,还好路上遇到一个当地人,帮我们带路,才总算抵达孙氏宗祠。孙氏宗祠主要是摆放孙氏族谱的地方,能够了解全面的家族历史。上溯春秋时,写就《孙子兵法》的兵圣孙武,近至近代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都与龙门孙氏有着割不断的血脉亲情。厚重的家族史,凝聚成龙门浓厚的宗族文化氛围。
再往古镇深处而行,忽然之间,天地豁然开朗。一泓清潭,映照着远处的龙门山和潭边的古居廊亭。潭水呈墨色,犹如一方大砚台,故名砚池。郁达夫在行经此地时做诗赞曰:天外银河一道斜,四山飞瀑尽鸣蛙。明朝我欲扶桑去,可许砚边泛钓搓。而此时我就坐在砚边,青山为依,绿水相伴,于这一方之地,尽享半日的清静。直到天色渐暗,炊烟渐起,才被远处飘来的香味唤醒,回到现实。
龙门古镇内的菜馆比较多,大多都在当地人的家里,厅堂里摆上几张桌子,家常的美味就上桌了。当然到了龙门,不得不尝一下这里的特色面筋,“孙权家面筋”。传闻这道菜是孙权家祖传的特色菜,镇里的人基本上都会做,面筋裹上特制的肉馅,用油炸至焦黄,盛放在簸箕似的小竹器里,很是特别。拣出一个,一口咬下,外脆里嫩,鲜嫩的汤汁翻腾而出,香味充斥整个味蕾。如若沾上食醋,那味道则更加鲜甜。除此之外,“红烧溪板鱼”也不容错过。溪板鱼是村里溪水中打捞上来的鲜活特产,用最家常的红烧方式烹饪,鲜活的鱼肉入口即化,配以浓郁的酱汁,把鱼肉的鲜美和甘甜衬托的更为鲜明,十分可口。当然,其他的还有“臭豆腐”、“草根汤”、“农家土鸡煲”等都值得尝试。
夜幕渐渐降临,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古镇的小巷间,小镇更添了几分悠然。在这周末的闲暇时光下,暂且逃离那城市的繁杂,独在这龙门古镇,感受远离城嚣,不被打扰的宁静。
Tips:
1、古镇门票价格为68元,包含镇内所有景点。
2、孙氏宗祠、龙门老街、溪畔人家、义门流芳、砚池夜月等都是龙门古镇必去的景点。
3、古镇网址www.hzlongmen.com,可在该网站找到古镇导览图。
4、古镇内菜馆较多,比较推荐孙权家菜馆。
5、特产方面:孙权米酒、麦饼、龙门面筋都是值得带回家的美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