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夜话,南腔北调渗暖意
如果说食物是一种衡量幸福的标准,那么热爱火锅的人肯定是最幸福的族群。当肉类、蔬菜和菌菇翻滚在汤水中并紧紧拥抱在一起时,它所产生出的成熟香气,绝对是任何一项单一食物无法匹敌的滋味。最理想的打边炉,是三两知己窗边围炉,说点体己话,喝点温热的小酒,天气一定要够冷,视野可触及范围内,最好还有几个风雪中缩着脖子匆匆而过的路人,那好比外面倾盆大雨路人狂奔,你在家泡茶悠闲观花般有幸福感。不要内疚,幸福感这件事,本来就是对比之下赤裸裸的一种残忍。
边炉式的讲究
火锅的由来可能三天三夜都很难说明白,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火锅值得在中国菜系中另立一科,百锅千味。最著名的围炉地是重庆,而广东人喜欢吃海鲜火锅,最近开发出来的是苏杭一带以当地杭白菊为主料的菊花火锅,云南的滇味火锅选用的是爽口的时鲜菌菇做汤底,此外,东北的“白肉火锅”、香港的“牛肉火锅”等。但说到头,国人的火锅情节,归根结底还是在北京,对于食客们来说那堪称是寒冬里的“席上春风”,一日不吃便得思上三秋。
在北京吃火锅,打边炉,想要有什么速成的捷径?那么最重要的,就是你得有双火眼金睛。东来顺、南门涮肉、皇城老妈等老字号火锅店,皆是老饕们蹲点聚首的地方。但凡,吃火锅点炒饭的,一连吃5盘肥牛的,都可以归类为在炉边修炼多年的“大师”。曾经听一位北京老饕描述最差劲的火锅饭局,人数肯定是在四人以上,饭局变成了战场。几盘肉呼啸上桌,呼啸下锅,随即被筷子风卷残云般挑走,动作慢的吃不上,而动作快的,塞满了一肚子,却也根本不知道吃下去的是什么。
火锅的内在绝对比其外表更丰富,融汇百家所长,做到多重身份的统一。就拿顺德来说,当地的“毋米粥”是将火锅从身份上就发生了改变。它和粥底火锅很类似,只是做法上更为精致,不见米,只取一煲粥一层层滚开外翻时,从花心处舀上来的浓稠粥水做汤底。顺德人对毋米粥的涮食相当看重,没有浓烈的香料阻挡味蕾,因为得先将海鲜下锅,那么一丁点儿的不新鲜味道都会被无数倍的放大。涮菜顺序则是先海鲜,然后肉类,再海鲜,结尾时粥汤底只能用一句上海话来形容,那就是“鲜的眉毛都要掉下来”。上海人若食毋米粥,那么油条和煎饺一定不能错过。
袁枚先生可能是最不喜火锅的人了,他在《随园食单》中狠狠地批判了一回火锅,他认为每种食材的烹制,都需要用不同的火候来考究。但老江湖火锅就不同了,在漂亮的高级和牛,或是来自水田边刚摘下的蔬菜,统统都丢至鉄汤锅中,那简直就是对中国饮食暴殄天物的发指案列。其实爱不爱火锅,皆是个人喜好所致。不爱吃火锅的人,多半有点疏离的孤僻人格,热衷火锅的,无论外表多么冷酷,其实内心都是热情澎湃的好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