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北上广台的艺术街区       

“我有一个梦想,在北京建一个像格林威治村一样的艺术家村,好让在北京搞艺术的人能有一个自己的据点儿。四周是一些坚固实用的住宅,租金便宜,还有一些可供小型演出的小剧场,一些可开画展的饭馆酒吧,还有一些艺术学校。这是一个大熔炉,各种人,各种想法在这汇聚,再传播出去。”
                                          ——陆涛

 

 

北京——民居与艺术的完美演绎       

宋庄——无名的村庄惊艳世界
  一个籍籍无名的小村庄,18年前第一批中国当代艺术家入驻,如今成为声名大噪的艺术区,关注宋庄就是关照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在过去18年的时间里,宋庄以独特的地理优势吸引了5000多名海内外艺术创作者,成为全球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原创艺术家群落聚集地,开始被称为“画家村”,这个工业建筑和民居错落分布的村落,村落内拥有现代艺术风格的宋庄美术馆、东区艺术中心、上上美术馆和部分艺术家自建的特色工作室,近十家画廊沿小堡商业街一字排开,大部分艺术家以租住闲置工业厂房和民居为主,建筑外观整体显示艺术村与众不同的文化风貌。
  一进入艺术园区,给人的感觉就是进入了一个艺术的世界,这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幢建筑以及每一个人都似乎是一件艺术品,即使是十字路口的一个普通一环岛,也被变成了一个雕塑作品的展示台。这个高20米、底座直径15米,类尖塔形的雕塑是宋庄的地标建筑。
  而当时这件雕塑的落成也就意味着"宋庄模式”的一个阶段性总结。这个地标有很多名称,有人叫它大画笔,有人叫它神笔马良,也有人叫它七色塔,这座雕塑至今没有定名,因此“征名塔”自然也就成了它暂时的名字。园区里建起来的一些画廊街、画室、美术馆等建筑都颇具一些特色,灰色调子的建筑在一片村落中显得十分抢眼,就如同绿色田野中的另一道风景! 北京宋庄艺术公社:这个设计是由20个叠加在一起的集装箱式的工作室,不仅和场地原有的工业气息相呼应,设计创造上极富张力的外形和独特的建筑空间变幻着的现实中虚与实,光与影,为艺术展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给你带来多样的空间体验,也成为了丰富的创作展览现场。这个建筑可以说是位于艺术村的一种另类美术馆,它不同于都市里的文化建筑,所以避免了过分的设计感和形式感。附近的民宅是典型的北方农家院,大片的红砖墙围合的院子,所有房间都朝向院内开窗开门,采光,通风,兼有私密性。从外面看起来,每家院子都是一个没有窗户的大面红墙围起的盒子,与美术馆相得益彰。
  上上国际美术馆:美术馆外墙由灰砖参差不平砌成的“圆”环环相连,锈色斑斑的展馆大“方”门则由西方后工业时代的产物钢铁来打造。方与圆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精神和独特的空间意识,不仅代表“外圆内方”的为人处世之道,更有“天人之际,方圆之间”的传统中国士人的生命观。展馆大门延伸出一座钢铁桥梁横斜跨越水面,也渗透了风水学和“上善如水”的道家思想,揭示了当下中、西方文化的和谐、交流的多元化。美术馆外观如一座巍峨的城堡,亦如一座熙攘漕运的“天下粮仓”。美术馆以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现代建筑艺术风格完美结合,充分体现了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东方话语的未来趋向。
  设计中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作为一种永恒的命题被诸多设计师们追求着,实践着,才会有这么多令世界惊艳的作品,宋庄,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

  五道营——古老胡同的国际气质
  “东边胤禛紫禁城里当皇帝,西方孔丘来到京城为圣人”,这是曾经描述五道营的历史文化氛围的一副对联。五道营,坐落于北京雍和宫、国子监、孔庙的怀抱里,曾经的明朝守城兵营驻地,如今是中西合璧的文化胡同。它浸染着浓烈的中国文化气息,却同时包容下西方现代文明的新鲜元素。正是这样的文化底蕴,使这条老胡同吸引了南来北往的世界客人,目前多家特色的店铺,包罗万象,不仅有中国人,也有来自英国、丹麦、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各个国家的中国文化爱好者,东西方文化在胡同里和谐共生。北京风土民情、藏传文化、异国风情、中西餐饮、环保健身、创意艺术、公益商店等,都在这条小胡同里找到一席之地。
  那些熟悉的青砖灰瓦,那些古老的胡同建筑,那些斑驳的依稀树影,那些“破旧”的四合院,无一不彰显着北京厚重的历史文化及独特的市井民生。五道营胡同整体风貌良好,胡同肌理保存完好,环境条件舒适宜人,绿化覆盖率充足,五道营也因此被冠以“最美胡同”的头衔。西半段的店面大都保留了原来的胡同风貌,有的院落门口,残破的石头门墩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偶尔望向门洞里,会看到满面风霜的老人正看着报纸,悠闲地打发午后的时光,身旁的小狗蹲在主人身下,显得有些慵懒,还有围挡之后那一排排悄然而起的仿古建筑。
  再往东半段走过去,店面的风格就大相径庭了。但是这里的店铺设计都独具创意,光看这设计,足以窥见店主的用心和与众不同,不仅有老北京的映像石狮红门,还有异国他乡的小花园,又有西班牙风情的餐厅,青砖灰瓦的“葡萄院儿”,异国风情的各式店铺便争先恐后的登场:“瀚茶缘”,一个古香古调的地方,满眼庭园之美,安静得很,在一盏清茶与萦绕的琴韵中消磨时光很舒坦,“十九日”,跟咖啡和甜点有关的小屋,“闲散光音”,走的是老北京路线, 走在沥青路面,看着青砖灰瓦,加上班驳的院墙,老式的门楼和贴着春联的木门,一切都是那么舒缓自然。大多数人家都是小如意门,都建造得很别致,雕花非常繁复精美。许多家的门都不关,是半掩的,可以窥到四合院的一隅,看到古色古香的环境,有一丝成熟,也有一分神秘与华丽。
  你也可以带上一帮朋友朋友,在这里看书、上网、喝咖啡,或者只是一个人静静地发呆。享受那种“大隐隐于市”的从容与精致。

 

上海——海派风格的小资艺术       

M50——老厂房的现代艺术
  上海,从来就是有底蕴的上海--是个既尊重历史传统又重视现代时尚的大都会。被当地人称为“上海的塞纳河左岸”的莫干山路50号,现在聚集了艺术家工作室、艺术中心以及画廊,充满着现代中国艺术的创造能量。莫干山路上艺术仓库的存在体现了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先进、文明的一面。这些苏州河沿岸的工厂仓库不仅仅是保留这座城市记忆的载体,如今,也是前卫的当代艺术的创作和发展的空间。可以说,莫干山路50号的艺术仓库实现了旧和新、历史和现代、文化和艺术的生动结合。这些艺术仓库所拥有的,不仅仅是旧城市的印迹,更重要的是,这里,孕育了新都市的符号。
  现代艺术家追求大尺寸的效果,旧厂房和仓库里拥有天然的巨大空间。通过灵活的裁减,艺术家在创作时就能感知展厅展览的效果。而钢筋水泥的建筑,保存完好的通风设备、排水管道等,令每一个身处其间的人都能感受到工业时代历史印痕的怀旧情感,从中接受某种信息元素传递的能量和灵性。更可喜的是这些建筑设计精良,凝聚百多年来中西风格的种种细节,可以说一砖一瓦皆有故事。而苏州河水就此转身而过,又凭添了静穆的氛围。这里是一块于浮躁纷乱中残留的净地,这里仓库和厂房的空洞与东方文化的空灵不谋而合。莫干山路的旧仓库旧厂房承载着这个城市的记忆,供养了艺术家的灵感。如今它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现。代前卫的新兴文化融为一体,共同滋养了另类的边缘的场所精神,给城市空间带来新活力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冲蚀着艺术的生存空间,莫干山路50号已然成为上海最后一块高地,是拆或留的争夺前沿,是艺术空间和商业利润交锋的无声战场,是城市历史和现代建设,人文地理和城市规划碰撞的标本。各种利益,各种元素,在这里纠缠上演。

  田子坊——弄堂里的小资情调
  田子坊即热闹又静谥,她的热闹是给从外地和外国寻来的人们看的。上海本地人喜爱这里的幽静与情调,从一条条弄堂里穿过,跟着阿奶串门搓麻将,偶尔可以看到穿着旗袍的时髦女人闪现在大街上……这是属于上海孩子们童年的记忆,也是田子坊的风格与烙印。
  沿着桃红色的墙往里走,深藏于闹市的泰康路210弄,黄永玉先生给起了个“田子坊”的名儿。两年前这里以视觉创意设计“硅谷”而名声大噪,如今由设计师下海开设的特色小铺一家挨着一家,像磁石一样,对讲究品位又不落俗套的都市中人越来越有吸引力,当年弄堂的痕迹,今天依然可以从墙上钉的小小铭牌中找到。
  进了田子坊,传说中的艺术家仓库、作坊、工场就半遮半掩林林总总地立在了面前,芙蓉如面,落英缤纷。两旁的岔巷也是接连不断的惊喜,日本石雕、印度香料、藏族银饰、江南织锦、新西兰羽毛,以至于各式瓷器、陶器、琉璃、香烛、蜡染、酒器,甚至竹蜻蜓、牛角筷搁、发簪等等,但凡想到的与不曾想到的,几乎应有尽有。
  田子坊,如同一个栖身繁华都会的隐匿场所,并没有太多客流,却留出了足够的空间让人肆意飘荡。一些黄头发蓝眼睛奇装异服的“艺术家”们背着大行囊游走其间,几位眉目尚有可观之处的老太太也三三两两在首饰店的橱窗外指指点点。静美优雅的店铺上空不时晾出一竹竿一竹竿的外衣内衣,典雅与市井各自撑开弄堂内的营生,虽不至于秋毫无犯,却又消融成为一体。
  与其说田子坊是个艺术区,不如说它更像是老式弄堂与时尚酒吧的结合体。卖自己的设计,遇知音的朋友,做回头客生意,正是这份萦绕在“田子坊”的艺术气息,拂去了纯粹商品买卖的急功近利。寻一家中意的小店推门进去,看店的女子微笑着,任由你在店堂中东张西望、细挑慢拣。店里的客人通常不会太多,常常会只有两三个人,刚看中一款玩意儿掂在手里,轻柔的介绍便会在身后响起,告诉你设计师的构思,就好像朋友聊天一般,所有的交流与买或是不买无关——这般自在的购物感受。待逛得累了,就去弄里的咖啡馆或者西餐厅坐坐,一杯香茗,轻柔的音乐,配上弄堂幽静的气息,完全就是上海人小资生活的极品享受。当然,再赶上几滴小雨就更美了。
  逛田子坊无疑更具有海派的情趣。无论是其小资的情调,物美价廉的艺术品,还是精致的装置和安静的环境,都与上海本身的气质契合得一塌糊涂。

 

广州——艺术的生活本质       

小洲村——隐匿于岭南水乡的艺术村落
不管外人以怎样的眼光去看,小洲村依旧是个极具岭南水乡格调的小小村落。瓜果、炊烟、渔船、锅碗瓢勺、人来人往、生活宁静。可能就是因为这里独特的水乡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大批艺术家相聚而来,进行艺术创作,开设画廊、画室,开班教课。使蜿蜒的河涌,参天的古榕,上百年的岭南建筑,淳朴的民风,通过画家笔下,摄影爱好者的镜头,成为“广州最美的水乡”。
  进入小洲村——这座素颜朝天的水边小村,古雅破败的古桥和古建,安静的水流、奔跑的村童和猫狗,带给如我这样一个标准都市人最妥帖的温柔与怡情。在这里河道回字形环绕,民宅自然呈回字形排开,顺着河道就能走完整座村庄。逆着人群的方向,我执着地寻找和印证我印象中的那个水乡小洲。还是那“城中村”的特征,马赛克的房子、异乡口音的租客、不得章法的临时棚户……唯有河流的痕迹顽强地保持着古村落原来的格局。码头、巷道、桥梁、庙宇、宗祠、院落,这些地标性的村建也仍在原地未曾挪动。村东北的登瀛古渡,这个从水路进入小洲的古码头,如今成了村民休憩纳凉的公共空间。硕大秋枫树下,透过密叶洒下的细碎光斑,映在古渡的台阶、石凳甚至是古城墙上。从古渡开始,水陆分离,而陆上的生活却处处蕴含“水”趣。
  翰墨桥边的古老莲雾树下的幕南简公祠堂,如今已经成了一个木雕工作室,在这个传统宗祠中,工作室的主人用不同的作品构建出古朴又前卫的意蕴空间。村民显然已熟悉并接纳了这个空间,他们安然从祠堂门口穿过,就像穿过一户寻常人家。莲雾树下的老太太,坐在祠堂虚掩的门口,摆卖村里的特产杨桃,吆喝招徕,头顶的树上不时跌落烂熟的莲雾。
小洲村里更多的祠堂和人居都像幕南简公祠一样悄然变成了艺术工作室。艺术在小洲村已非一星半点地存在,“文艺村落”已成为标签。它的蔚然成风起于2004年一岸之隔的大学城落成,数所高校艺术门类的学生选择村内租金便宜的民居作为工作室和居所。而在更早,小洲也引起了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黎雄才的关注,发起组建小洲艺术村,随后各类艺术家纷纷进驻。
  虽然如此,但小洲村内的艺术并不喧嚣,安静地安插在民宅和古建之间,也呈自然生活态。中华巷内的“当下艺术空间”,若不留意会错过,院子里泥塑作品摆件和空间主人的生活物件搁放在一起,由阳光糅合在一副安闲的画面中。这不正是昭示生活和艺术同根同源么?
  小洲村常有这样的场景,画室、工作室的门半敞着,偶见画师或文艺工作者埋首于作品,偶尔进去些人,似乎也不会打断他们的思绪。而在紧隔壁的小院,就有华发老人在筛米选豆,或是村妇支着棚架专注于珠片刺绣。
  不管外人以怎样的眼光去看,小洲依旧是一个本原生活的村落。瓜果、炊烟、渔船、锅碗瓢勺、人来人往。热闹是自己的热闹,幸福是自己的幸福。没有车马,没有尘嚣。

  红专厂——颓废中的艺术工厂  
  红专厂前身是建於1956年中国最大的罐头厂——广州鹰金钱食品厂,经年累月,当年这个广东罐头厂废置的老厂房沉积着历史的韵味,亦向我们展示着一个辉煌时代的印记,讲述着一段段故事。如今,这个地方巧妙地与时尚、创意、艺术结合,透出一种休闲艺术的生活理念,形成一个全新的艺术生活区。将废弃生产车间改造成LOFT既时尚又能给予无限灵感的创意空间,它散发著辉煌的城市文化历史,是城市发展的烙印。
  厂房以苏式建筑为主,左右呈中轴对称,平面规矩,主楼高耸,回廊宽缓伸展,其内在空间及建筑群特质,使她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目前,园区保留着几十座大小不一的苏式建筑。每座建筑都有英文和数字组合而成的编号,几条主干道也保留以前罐头厂的道路名称和指示,例如制罐街、解冻街、仓储街、冷库街等的名称。使每集将新的创意元素和生活点子渗透其中,让沉睡的老建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大多创意产业园或名不副实,或委曲维持的广州,红专厂还坚持保护性开发原鹰金钱罐头厂具备人文和历史底蕴的老建筑、老厂房。所以它今天才能原汁原味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才能对那段辉煌历史有真切一点的感受。
  穿行在红砖砌成的厂房中间,能感受到中国工业的变迁;穿梭在树影斑驳的街道,能品味到岁月沉淀的芬芳。介于艺术与生活之间,游走于创作与悠闲之中,这是居其中的设计师的生活。其实我们游人漫步其中,虽然领悟没有艺术家们那么深切,不过看到眼前犹如艺术品般的厂房、无处不在的创意,也会萌生好多的感悟和惊喜。
  一部分的地方被私人或公司租用,作为文化、餐饮、娱乐、商业用途使用,这样就给原本沉寂的老建筑赋予了新的涵义,焕发出新的活力。所以每走几步,都看到它们不一样的风格,感觉整个红专厂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博物馆。
  小小的一个旧厂区,已经历变为广州城市文化表达的象征,处处遗留下来的历史痕迹,无论是残破的机器,还是失去了使用价值的装备,都极具让人回忆和缅怀艺术情节。

 

 

台北——慢活艺术街区       

富锦街——台北的最后一片净土
  城市的街道就像人一样,每条路都有自己的名字,也有自己的个性,台北也是如此,同样有着许多个性十足的街道,象是时尚名店林立的中山北路、有着林荫大道的仁爱路和敦化南路、摩天大楼与购物商场聚集的信义路,以及美食和特色小店闻名的永康街……都是在台北旅游书上常见的路名。
  不过如果要想放下心情,慢活乐步,感受赋予艺术气质的台北街区,那富锦街可能是唯一的所在。在这条街道上的午后漫步,也是发现认识台北城的另一种方式。
  树叶被午后的阳光照射得闪闪发亮,金黄色的光线穿透枝叶间,洒落了一地的阴影,风吹过的沙沙枝叶声是这片街道的背景音乐,一眼望去象是没有尽头的绿色长廊,这就是富锦街给人的第一印象。在这个小小的区域内,有十多个大大小小的公园。通通以街名命名,还需以编号区分:延寿公园一号、二号、三号,富锦公园一号至六号……几乎每行十步就有,比旺角的周大福、谢瑞麟还要多! 公园也不是放两张板凳作罢;滑梯、秋千少不得,有些还用鹅卵石围个可爱的小沙池,有时又修剪出一棵蘑菇形的大树供人乘凉,总令人会心微笑。昔日的富锦街是美军居住的地方,公共空间规划与台北其他地区大相径庭:巷弄宽广,绿叶林荫,且有大量休憩设施;加上坐落松山机场旁边,水泥老公寓都限制在五层内,令这区成为一个天然的低密度住宅区。正因为这种独特的氛围,吸引不少设计公司在此开设工作室,为这个小社区增添一丝时尚而优雅的气质。今年更有不少富个性的生活杂货店和餐厅在这边悄悄开幕,令富锦街再次成为台北的亮点。 每逢黄昏时段,这一带的公园就是小朋友、成双成对的情侣等,很温馨。 店家都在争妍斗丽,连外墙都粉饰得漂漂亮亮,处处影相位。
  藏身于富锦街,这里没有过多的商业气息,有的永远只是许多个性小店隐藏其中,来这里的人除了社区里的老客人外,大多是慕名而来的外地客人。在富锦街一带开业的店家很有独特性,大多都没有明显的招牌,很容易擦身而过,但也因为这样,常常会给人许多意外之喜。在这里无需过多人工的色彩点缀,只需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生活的艺术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