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城食面记
“面”城市的侧脸
在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高档餐厅日渐成为主流特色,无置可否,人类喜欢追随所有新鲜事物。可绝大多数人,埋藏在心底的还有另一种情结,他们更愿意去环境朴素的管子,约上三五好友,斟上一杯二锅头,有搭没搭的聊上几句话,享受真正日常生活中的闲散世俗。在我们逐渐加深这次选题的细节时,我们发现不管在任何一个城市,“面条”始终离不开人们的餐桌。我们决定邀请三城“老饕们”,请他们畅所欲言,谈谈随着时代变迁,他们眼中的“面条”又有了怎样的新故事。
上海
海纳百川、融会贯通,一直是“魔都”褪不去的标签,因饮食氛围之战况激烈,许多管子犹如新陈代谢般,早已刚刚崛起又不知所踪。就连普通不过的“面条”欲让人目眩神迷,但始终世俗和草根依旧是上海无法动摇的根底。“老饕们”常年流连的面店,才是真正的美味王道。
老波头
从小即是面痴,因为有一个同为面痴的外公。老人家平生所爱,就是一碗地道的头汤面。
说起来,上海面受到苏州面的影响很深,包括吃头汤面的传统,是当年开埠时苏州移民大量涌入的缘故。奇怪的是,那时宁波移民亦不在少数,但粗面又重猪油的宁式面在上海并不流行,反而在杭州的“奎元馆”发扬光大。
印 象深刻的是南京西路的“又一邨”,奥灶面受过昆山刘锡安老师傅的指点,非常有水准,可惜停业已久。上海的老面店,保存得最好的,只有百年“德兴馆”。国营老店风范,阿姨级别的服务员送面,拇指多数浸在汤里,我常打趣指甲中藏了味精也不一定。当然有人抱怨,老阿姨才懒得理你。但是味道好,照样面痴云集。
当今更高级的享受是造访“管家“兄家里,由他亲手炮制拌面或者汤面,无不精彩。“管家”兄的手工面做得好,北京的有些朋友吃上了瘾,一下子就买五六十斤,千里迢迢运去,家里冰箱已塞满,干脆找相熟的饭馆帮忙,存在巨大的冷库中。看配料并不特别,不过是普通的面粉和水,加了鸭蛋清而已,但是一试即知水准,首先是弹牙,有点类似广州的竹升面,却没那股外地人吃不惯的碱水味。
蔡澜先生、欧阳应霁先生、沈宏非老师等等美食家吃了管家面皆称好,香港“面痴” 卢建生兄对面最有发言权,亦赞不绝口。
德兴馆
地址:黄浦区陆家浜路1088号(多家分店)
招牌菜:八宝辣酱面 辣酱面
管家的日子
读初中那会儿,周日早晨四点左右会被老爷子叫起,跟着他去吃头汤面。吃完走回家。后来老爷子也带我去吃了几次浑汤面后我才知道他的用心。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老爷子不再去吃头汤面了,要我娘做面吃,总也不说好。我娘也放下面棍不再继续。直到我自己做了面才知道,做面是件力气活,难怪我娘说不愿意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老爷子说用鸭蛋和面,面会好吃,因为鸭蛋是凉性的,对身体好。自己做久了也发现不完全这样。之后的日子,每月会做些面,送些好面之友,自己备些。很少在外面吃面,解馋的时候,也会去寻找苏式红汤面吃,也不管头汤浑汤,只为念想解馋。再后来,有了微博,做面这事给摊大了。好在我还可以选择。
鸿瑞兴
地址:浦东新区崂山路706号
推荐面馆:苏式红汤细面 招牌焖肉面
陈晓栋
对于面馆真正的认识,大概得从卢湾“四大面馆”说起,尤其要谈的是香阁丽面馆。我对于面的热衷,来自于它的浓油赤酱,太过寡淡我便觉得食之无味,也许这也是我为什么在众多老字号面馆中唯独钟情香阁丽的原因。面馆不仅在浇头上做的多滋味浓,面条同样劲道不含糊。代表性的浇头以大肠、猪肝、鳝丝、圈子等为主,大多是内脏,口味相对比较重,汤底少用味精,特殊的鲜香味道来自黑胡椒。店中客人汇聚三教九流,门口停的车既有宾利、凯迪,也有大众、强生。
另一样缺此不欢的面食,就是非常鲜见的海鲜面馆了,佳音海鲜面档至今都令我中意,面汤中有大大小小很多种海鲜,其实这些海鲜都是用来给汤底添鲜的干货,以致于面汤有一种很纯粹的海鲜味道。除了各种口味的海鲜面外,还可以零点膏蟹、黄鱼等大浇头,不过每天供应有限,去晚了就很难吃到,不过面档里也有其他特色小菜,很具有南方沿海的地方风味。
香阁丽面馆
地址:卢湾区丽园路501号(近局门路)
推荐面馆:大肠面 猪肝面 鳝丝面
佳音海鲜面档
地址:闸北区中华新路753号(近大统路)
推荐面馆:自搭海鲜面
香港
香港的传统餐厅,有着他们自成一套的生存法则,即是蔡澜先生说的“以少胜多”,受欢迎的食品可以多制作,而卖不出去的渐渐淘汰,只有下够了功夫,几十年传承下来的店铺,才会是越做越兴旺,口碑人人交口称赞。尤其以香港的面来说,好的汤头,手艺不失的制面功夫,再加恒古不变的传统浇头,这样一碗面既可传承几十代,每天卖上千碗不余。
蔡澜
既然说到香港美食界,就不得不提及蔡澜,最近蔡澜经常活跃在微博上,大家亲切的称呼他一声“先生”。在香港娱乐圈有四大天王,那么在香港文艺圈同样活跃着四大才子,分别是蔡澜、黄霑、金庸和倪匡,皆是响当当的人物。先生不爱称呼他是美食家,如果你说他是好吃或馋嘴,那他一定很欢喜。这些年,先生出书无数,也喜于将美食一一做下记录。
经常关注先生的微博,你会发现先生酷爱食面。问及先生对于香港“面经”的见解。他也做出了忠恳的回答。先生说:他很喜欢当下香港的美食环境,一家普普通通的面铺,通常每天皆是大排长龙,先生说那是几代传承仍不失的原味。他在主持《蔡澜叹名菜》一档饮食节目时,常带大家寻访香港传统餐饮。印象较为深刻的,是先生与维记的咖啡猪粉面。维记的生意红火,相信香港人无人不知。先生也是这家店的常客,电视中先生问及老板,如此好的生意,将来谁来接管传承呢?老板则坦言:他希望儿子读大学,年轻人也不会再有继承一家店的意志,所以将来会如何他也说不准。说及此处,先生的表情相当感慨,一方感慨香港美食环境的完美,但又同时担心经年后是否会“后继无人”?
维记咖啡猪肝面是从几平方的店铺打拼而起,直到今日做的名声鹊起。店铺犹在,可分店已是多家。通常去维记都需排队,就连先生亦不列外。既然叫维记咖啡猪肝面,老板同样狠的只卖猪肝一样主食,所谓咖啡猪肝,顾名思义,是将猪肝做的与咖啡同色,但口感仍稚嫩粉糯。普普通通的一碗猪肝面,每天就可卖出七千多碗,可想而知,老板的确是真材实料来开店。
潘兴国是九记牛腩的老板,同时与先生关系交好。先生曾就扬言,对于九记的喜爱,是身处国外,仍然惦念不已,下了飞机就直奔九记牛腩一解果腹之欲。先生说九记对于牛肉的选择相当考究,只选择牛肋骨旁边的牛肉,即所谓的“坑腩”,这比起外国人只吃牛肋排精贵的多。店铺只有两种菜式选择,清汤腩和咖喱腩。
维记咖啡粉面
地址:九龙深水埗福荣街62、66号地下
招牌菜:维记咖啡猪肝面、奶茶
九记牛腩
地址:中环歌赋街21号
招牌菜:清汤牛腩、咖喱牛腩、招牌牛腩面
台湾
以台湾较之“魔都”饮食环境之复杂绝不逊色,可又从本质上大为不同。如果说“魔都”秉承的是“拿来文化”。那台湾美食界从来都坚持“自我主义”。也许这份“自我”又与香港雷同,而唯一的分歧,是台湾面多了一份人情味,细水长流的“独一份”情怀,少有一家店会因生意满座而开上几家分店。也因为这份淳朴,台湾深受刁嘴“老饕们”的喜爱。
高文麒
简介:康师傅中华饮食文化学院顾问,著有《文化中国》,《魅力城市》等
面条日记
我妈常说我一定是投错胎了:爱吃面却生在南方,怕热却生在台湾。其实爱吃面可能是受到父亲的影响,小时候父亲九点下班,通常在父亲下班时,我就拿着小锅子去附近的妈祖庙口买一碗“切阿面”给父亲当宵夜,而父亲也总是剩下三分之一,给我和弟弟分享。
切阿面也就是一把油面,一点点豆芽菜、韭菜,浇上大骨高汤,再铺上两三片薄薄的盐渍猪肉;但这一碗朴素简约,却是最深刻的面食记忆。年龄再长一点,老家最热闹的火车站广场,开了一家牛肉面馆,每逢周日,父亲总带着全家吃牛肉面打牙祭,那也是我第一次尝到台湾油面之外的其他品种面条,也许是从那时开始,我对面条就布上了各种念头,也对我今后的人生有所影响。
此前五、六年,独自旅行,采风、写作,走遍大江南北。一个人用餐对于习惯面食的我始终不是问题,苏州浇头面、北京炸酱面、四川担担面、山西刀削面、福建鲁面、广州竹升面、……来者不拒,更乐此不疲,也因此几乎尝遍中国各地的面食。
许是年纪到了,虽然遍尝各地风味,心里却愈来愈惦记幼年那一碗切阿面,只要回到老家,总是迫不及待的寻找记忆中的味道。这些年台湾面食的新口味层出不穷,从传统的切阿面、担仔面、什菜面到日本乌龙面、拉面、意大利面、韩国冷面,要什么有什么。但是除了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切阿面,让我难以忘怀的只有华西街的台南担仔面。担仔面是台湾的精致面食,虾头熬的高汤,炖煮到发黑的肉燥,加上虾、虱目鱼丸;小小一碗仅够两口,肉燥香浓、高汤清甜,虽不足以作为主食,却是极佳的点心。
戴踏踏
简介:美女吃客,参与了欧阳应霁新书《味道台北》
食面异乡人
说起台北的面,一定绕不开大名鼎鼎的牛肉面。这是当年渡海来台的老兵以随身携带的家乡调料发明的食物,有着浓浓的乡愁情怀。口味呈两大派别,有混合四川豆瓣酱和辣油的川味红烧,也有接近中国西北地区清真做法的清炖。但各家店都有秘而不宣的汤底配方和制作方式,可谓创意无限百花齐放。
我最爱的那碗牛肉面,就在金华街的廖家,独沽清炖这一味,没有红烧可选。眼见这面的汤色清澈,闻起来却散发着浓郁的香气。呷一口热汤,馥郁的肉香肆虐横飞在整个口腔中,泛着甘甜的回味。台湾本地的黄牛肉经长时间的炖煮已见粉嫩,轻轻咬下时,牙齿能感受其酥烂松软。面身柔韧中有着些微嚼劲和丰富的麦香。吃着吃着便完全令人放弃了衣带渐宽的顾虑,这绝对是我心目中的清炖牛肉面之王。
台北的街头也可见担仔面、福州干面、切仔面、葱开煨面、炸酱面等各类面食。美景的一碗三两口就能吃完的担担面,香、麻、辣的多层滋味在味蕾上翻滚,瞬间俘获我的心,让我对他一直念念不忘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