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债务危机、人民币国际化和央行独立性 精彩回顾

 
    9月29日晚上,近30位携程贵宾参加了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举办的“欧美债务危机、人民币国际化和央行独立性”讲座 。复旦管院兼职教授、德意志银行董事总经理、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大陆与香港区首席投资策略师马骏博士作了精彩演讲。尽管当晚下着大雨,携程贵宾们仍然冒雨前来,聆听马骏博士的真知灼见。
 
马骏博士在讲座中发言
 
    讲座伊始,马骏博士对本次演讲的主题进行了简要的阐述,他指出:当欧债和美债发生危机的时候,就需要创造一个新的储备货币,展望未来10-20年,最有希望担此重任的就是人民币。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其实就是要走一条代替美元、欧元的道路,而在这一过程中,保证央行的独立性则是实现目标的重要关键。

    欧美债务是眼下全球经济的热点问题,马骏博士首先从这一话题展开分析。他将欧债危机的传导趋势分为纯债务危机和银行危机两个阶段,并指出,欧债危机可能继续演化。他认为欧元区的政府和欧洲央行应该提供巨大规模的流动性、在欧元区的层面上担保许多危机国家的债券、强化和提升存款保险制度,稳定住欧元区的金融市场。但是美国出现危机则更多是来自于实体经济,而不是债务违约,是一个长期低迷的问题。他认为欧美经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信心和资本市场环境,并预测了欧美经济衰退会对中国出口、大宗商品和投资信心三个方面产生巨大冲击。在此基础上,马骏博士也提出了中国的应对政策。
 
讲座现场精彩对话
 
    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开始启动,现在需要讨论的是每一个推进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样的风险?能不能防范这些风险?推动速度应该有多快?马骏博士指出,面对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带来外汇储备会不断增加,但这部分增量并不会完全产生对冲。人民币的国际化需要依靠离岸市场,但不能只靠开放境内市场,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国际市场。他还对特里芬理论的假设提出否定,认为人民币国际化不一定要伴随大规模的贸易赤字。

    央行独立性问题是马骏博士在过去两三年里参与众多通胀问题的一个研究心得。扩张货币引起的通胀,并不是一个经济学的问题,而是一个政治经济学的问题。马骏博士指出,一些经济学家和央行的技术官员能够警示和预测通胀,但是民意压力导致货币政策变化(紧缩)一般是没有“连续性”的,因此,中国应该借鉴其他国家实行央行独立性的形式,考虑改变央行法来增加央行的操作上的独立性,从体制内解决通胀的恶性循环。

    精彩的演讲过后,主持人陈超教授对马博士的演讲进行了解读,随后双方进行了精彩的对话,并就听众关心的“中国是否已经准备好了人民币国际化”、“欧美债务危机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如何刺激消费以提振中国经济”、“当前危机下投资者如何进行资产配置”等问题与听众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交流与解答。最后,本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